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河洛文化的概念)

1.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

1.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

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2. 河洛文化的概念

2. 河洛文化的概念

河洛文化是是中华文化与源头之一,并不是唯一的。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3.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

河洛文化是非常悠久的历史,需要不断地去发扬光大

4. 如何把握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 圈相衔接。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炎黄始祖 文化、《河图》、《洛书》与《周易》、夏商周三代文化、东周文化、秦始皇统一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并且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国度、宋代洛学及理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宗教、科技、艺术、民族、民俗等。

5.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河图洛书内容与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传说,一个难解之谜。一定要追寻其具体出处很不现实,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河图洛书”衍生出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把河图洛书看做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认定它滋生于洛河流域,以此纪念和促进河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6. 关于河洛文化的认识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又 不是一般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

7. 简要归纳河洛文化的特点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8. 河洛文化主要内容

河洛地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郑州、开封,南至汝州、禹州,北至安阳、晋南,大体相当于今豫西、豫中、豫北、晋南地区。

河洛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及黄河中下游交汇地区,正是黄河流域的中心。一是微观的,专指洛阳;二是中观的,或指洛阳地区,或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三是宏观的,指今天的河南省,甚至可以成为“中原”的替代词。

9. 河洛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原创性:

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医药的产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包容性: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方式,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一带交汇。

开放性:

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

基础性: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

扩展资料: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例如格物致知、有无相生等朴素精辟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又如,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对许许多多规律性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10. 河洛文化的价值

两手一摸河洛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各类文化遗存十分丰厚。洛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分别是——

1.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大运河(洛阳大运河遗产点有2处,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遗址位于老城区北隋唐城东北部,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一座大型储粮仓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含嘉仓遗址)

回洛仓遗址位于公式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小李村西,西距公式河约600米,南距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北墙约1.2千米,是隋唐洛阳城主要的仓储设施。

(回洛仓遗址)

3.丝绸之路(洛阳丝绸之路遗产点有3处)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公元1世纪至6世纪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历代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揭示了推动丝绸之路发展和保障丝路交流的中原王城的文明与文化特征。

(汉魏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世纪至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建筑,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与丝绸之路上繁盛的商贸往来密切关联。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两京(洛阳、长安)故道上一处重要的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保存至今不多见的古代关隘遗址。它同时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城、门、关、道这一内涵丰富、完整的丝绸之路要素体系,突出地反映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价值和特点。

11. 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河洛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称为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由于该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所以自古夏代开始,河洛文化长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我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