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花时遍游诸家园(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一译文)

1. 花时遍游诸家园

1. 花时遍游诸家园

关于钱财的诗句

1、开花无数黄金钱——唐杜甫 《秋雨叹》

2、暗掷金钱卜远人——唐于鹄 《江南曲》

3、石竹金钱何细碎——唐白居易 《牡丹芳》

4、敕赐金钱二百万——唐白居易《母别子》

5、万人楼下拾金钱——唐顾况 《宫词五首》

6、东篱菊放金钱小——宋欧阳修 《渔家傲·九月重阳还又到》

7、莫吝金钱——宋秦观 《醉蓬莱·见扬州独有》

8、唤金钱翠雨——宋晁补之 《洞仙歌·今春闰好》

9、堆积金钱闹作团——宋陈师道 《南乡子·乱蕊压枝繁》

10、金钱满地西风急——宋谢逸 《采桑子·楚山削玉云中碧》

11、青楼一笑万金钱——宋毛滂 《浣溪沙》

12、东篱点点金钱满——宋葛立方 《菩萨蛮·井梧叶叶秋风晚》

13、拼金钱都罄——姚述尧 《念奴娇·霜风初过》

14、遍河阳、尽把金钱铺就——姚述尧《念奴娇·山城秋好》

15、争掷金钱游人醉——宋吴文英 《绛都春·螺屏暖翠》

2.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一译文

2.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一译文

出自 宋·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为了爱惜名花,可以达到舍命痴狂的程度。但令人发愁的是,那无情的狂风烈日将会损坏名花红艳的芳容。只好写一道绿章,连夜奏明天上的玉皇大帝,要求天帝多安排一些阴凉天气,以保护那艳丽的海棠花的娇媚之色。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无比喜爱,想象奇幻,感情真挚。

3. 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其二

1.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2.长相思・游西湖 宋代:康与之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南有高峰,北也高峰,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香车,郎骑青骢宝马,记得,在九里松初次相逢。赏析:  上片从西湖景物写起。“南高峰,北高峰”二句写山。南北两高峰是西湖诸山中两个风景点。南高峰旧称“高一千六百丈”(今实测为海拔256.9米),风景葱倩,登临远眺,可以把西湖和钱塘江景物尽收眼底。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遥遥相对,海拔314米,比南高峰略高。景观与南高峰不相上下。因为两峰景别致,故作者特别拈出,以概括西湖诸山之胜。―这样措词,也是词调格式的原因。“一片湖光烟霭中”句写湖。西湖光面约五平方多公里,虽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样壮阔,但水光潋滟,碧波荡漾,也颇为开朗。而且,湖上并非空荡荡的水光一片,白堤和苏堤象绿色的裙带,孤山象一块翡翠玉石;还有那亭台寺阁,桃柳梅荷;湖光如翠,四季宜人。在春天烟霭迷蒙中,就更显得绰约多姿了。“春来愁杀侬”句,因景生情。点出“春”说出“愁”。“春”是所写景物的时节,“愁”是景物触发的感情。联系前面三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丽动人,但这却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此句十分关键,着此句而以上三句的意思始有着落,着此句而上片的感情意绪始全托出。结拍如此,可谓善始善终。过片转入回忆,交待愁思的缘故。“郎意浓,妾意浓”者,郎情妾意都一样的深厚浓郁也;在短促的句子中,连用两个“意”字,两个“浓”字,给人予深刻印象。叠句在词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在此得到了高度的发挥。“油壁车轻”二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表述,写他们的初次见面。“油壁车轻郎马骢”这一句中有个典故:《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据说,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她常乘着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涂饰车壁的香车)出游,一日,出游时遇到一位骑青骢马(青白色的马)而来的俊男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这首诗,约他到西泠(即西陵)桥畔松柏郁葱处(即她的家)来找她,结为夫妇。这里借用这个故事,来比词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浓情密意,以突出他们之间的浪漫情调。“九里松”是他们初见的地点,那地方是“钱塘八景”之一,为葛岭至灵隐、天竺间的一段路。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左右各三行,长九里,因此松阴浓密,苍翠夹道,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好地点。当然,文学作品也允许虚构的,它可以虚构富于诗意的情景;故我们对男女主人公的首次相遇,是否郎骑骢马妾乘车,是否在九里松,都不必过分推敲。总之,下片词意,是女主人公回忆其与所爱的欢会。这首词,以西湖景物为背景,上片写现实,下片写回忆;通过叙述回忆中的欢乐以反衬现实中的忧愁,思妇情怀,宛然如见。据词谱,《长相思》为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是最短的词牌之一,要写好实不易。必须有隽永的意味,给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余地,实仍属佳作。但它的每句押韵和前后各重叠一个三字句的特点,给人的印象就特别深刻;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首,林和靖的“吴山青,越山青”首,正是如此。这首词在这方面工力也不弱,详见上文论述。词的风格自然朴素,毫无斧凿痕迹,似民歌的天籁,如西子的淡妆,实仍佳作。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4.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4.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九

《如梦令》选自《漱玉集》。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双调66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婉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叠句),中仄中平平仄(韵)。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临溪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点疏少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却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5. 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地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因为这首词是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所以须首先交待一下词中本事。

一般的说法是:陆游初娶舅父唐闳之女,婚后夫妻相爱,而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自己的侄女,陆游迫于母命不得不与唐氏离异。离异后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中陆游与唐氏及其后夫士程邂逅于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唐氏得后夫同意,遣人送酒馔致意,陆游感于前事,遂题此词于沈园壁上。以上情节来自宋周密《齐东野语》,查其中却有失实之处。盖唐闳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陆游有舅父六人,但其中并无唐闳(详见拙著《宋词选语义通释》附录二《陆游<钗头凤>词若干问题质疑》所引宋王珪《华阳集》卷三十七《唐质肃公介墓志铭》)。陆游与前妻唐氏自然也不是表兄妹。但据宋代诸家笔记所载,陆游与前妻唐氏在一次春游中于沈园相逢,晤谈之后而作此词这是可以相信的。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稍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犹夷而罢。此词口吻之逼真,情感之挚婉,都不类拟想之作。如果没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只凭虚构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以上谈的是这首词的总体印象,为了印证这一印象,还可以从语言意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三句抚今追昔,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红酥”言其细腻而红润。李清照《玉楼春》(红梅)词:“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看南枝开遍末?”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其中便寓有爱怜之意。词人为什么只写手如红酥?这是因为手最能表现出女性的仪态。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濯素手”;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都是借手来显现人物的体态与仪表的例子。但在这首词里,词人不仅借对手的描写来衬托唐氏仪容的婉丽,同时联系下句“黄縢酒”来看,正是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这一情境陡地唤起词人无限的感慨与回忆: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这一对恩爱夫妻携手游赏之地。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人。满城春色依旧,而人事全非。“宫墙柳”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可望而难近这一层意思。“东风恶,欢情薄”是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常,欢情难再。“东风恶”的“恶”字多有人理解为恶毒之恶,这是不对的。由于对“恶”字语义的误解,更将此句加以引伸,认为“东风恶”是陆游影射自己的母亲太狠毒,拆散了儿子的美满姻缘。这更是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为了纠正对此句的错误理解,在此不得不稍加辨证。盖宋元时语中的“恶”字本为表示事物程度的中性“甚词”,义同太、甚、极、深,并不含有贬义。如康与之《忆秦娥》词:“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意谓春光已去,而长安古道上的春风还在劲吹。周邦彦《瑞鹤仙》词:“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是说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东风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元胡只从《快活三过朝天子》散曲:“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这是形容春风中杨柳不停地迎风飘舞,显得东风甚猛;如果柳丝是小蛮(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的腰肢,她必定感到十分困倦了。据此可知“东风恶”并非影射陆游的母亲。至于这首词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这是另一回事,不应和词的本文阐释混为一谈,否则将会曲解作品原意而厚诬古人之嫌了。辨证既明,那么“一怀愁绪”以下三句自然是紧承好景不常,欢情难再这一情感线索而来,是陆游在向前妻唐氏倾诉几年来的愁苦与寂寞。最后结以“错、错、错”三字,却是一字一泪。但此错既已铸成,即便引咎自责也于事无补,只有含恨终身了。

词转下阕,却另起一意。这里是用代言体直拟唐氏口吻,哭诉别后终日相思的苦情:“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三句词因为是拟唐氏口吻,所以仍从往日同赏春光写起,而丝毫没有复沓之感,反而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如闻泣声,如见泪眼,人物音容,宛然在目。“春如旧”一句与前阕“满城春色”相对应,既写眼前春色,也是追忆往日的欢情,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人空瘦”,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空”字,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虽然自知相思无用,消瘦无益,但情之所钟却不能自己。“泪痕红浥鲛绡透”,正是数年来终日以泪洗面的真实写照。“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四句写出了改嫁后的无限幽怨:任它花开花落,园林清幽,但却无心观赏登临。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认为:“‘闲池阁’此指沈园近迹。”虽也可通,但不如解为赵氏园林为更近词之本意。盖从前阕“满城春色”,后阕“春如旧”所写景色来看,都不是暮春气象。因此说“指沈园近迹”就与前文牴牾不通了。另据陈鹄《耆旧读闻》说:赵士程“家有馆园之胜”,可见这两句指唐氏改嫁后不能忘情于前夫,赵家虽有园林池阁,却因抑郁寡欢而从未登临。下转“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用前秦苏蕙织锦回文诗赠其丈夫故事,直将改嫁后终日所思和盘托出,补足上二句之意。结句“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低徊幽咽,肝肠欲断,这是绝望无奈的叹息,也是劝慰前夫,自怨命薄的最后决别。据说唐氏在沈园与前夫会晤之后,不久便抑郁而死。

前人评论陆游《钗头凤》词说“无一字不天成”。所谓“天成”是指自然流露毫不矫饰。陆游本人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因为词人亲身经历了这千古伤心之事,所以才有这千古绝唱之词。这段辛酸的往事,成为陆游终生的隐痛,直到晚年他还屡次来到沈园泫然凭吊这位人间知已,写下了《沈园》诸诗,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引证了。

6. 花时遍游诸家园拼音版

《诉衷情》   晏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    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这首词虽写丽情,但不纤佻,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在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时新,指应时的新异物品。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在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东城南陌”,古诗文中常用来指游赏之地。如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北宋汴京城东,因有禹王台、兴慈塔等胜迹,是春秋佳日游人最盛之地。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回绣袂”使动用法,意思是:他招呼她转过身来;“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是春天蜘蛛、青虫等吐的丝,飘扬在空中,故称。“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在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在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在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

7. 花时遍游诸家园陆游译文

  《如梦令》选自《漱玉集》。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双调66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婉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叠句),中仄中平平仄(韵)。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临溪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点疏少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却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8.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八

雪后燕瑶池;燕地雪如沙;今雪燕拂云;柳花吹雪燕飞忙;花庭一寸燕支雪;冷避燕关雪;东宫雪里燕三宫;眼看燕脂吹作雪;怕惊落、燕脂雪;

雪晴风静燕来迟;燕山腊雪销金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燕支长寒雪作花;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雪飘流年终不绝,年过新春终不还。燕虽飞过万重山,我守相思把你还。

9.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一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形式上由二十四首四言诗组成,因此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这二十四首诗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四诗品:

作者:司空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绝伫灵素,少□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根。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其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其符。

超超明神,反反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即尽,杖黎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