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汉上至尊(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1. 汉上至尊

1. 汉上至尊

汉上至尊酒最贵的酒是12000元左右一瓶。

汉上至尊酒最贵的酒生产工艺特别的严,使用的原料是选自东北黑土地生产的最优良的高粱米和大麦,经过639天的发酵酿造的纯粮食。优质白酒。而且生产工艺全部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手工工艺生产,生产成本也是很高的,酿造出来的白酒口味特别的浓郁口感很好。

2.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2.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赞美国家繁荣昌盛的诗词:

1、《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宋代·赵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2、《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3、《满庭芳·汉上繁华》宋代·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4、《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魏晋·陶渊明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5、《望海潮·东南形胜》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 汉上易传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佚失不传,否则用不着梁元帝再来作一部《连山》,更用不着隋代的刘炫再来伪造了。

  二、关于《归藏》(晋代出土的《易繇阴阳卦》)

  晋代汲冢中出土的古易书《易繇阴阳卦》,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归藏》(实际上这个问题较复杂,以后拟另文详之)。

  郭沫若认为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和《周易》一样,是孔子以后、战国初年楚国人的作品,与《周易》产生于同一人之手,即同为駻臂子弓所作,而《易繇阴阳卦》产生略早,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古《易》,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竹书的时候把它命名为《归藏》的[3]。郭老的这些观点中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但是他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归藏》就是《易繇阴阳卦》、是楚国人的作品,应该是不易之论。只是这本出土文献的《归藏》到了宋代也佚失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内容,就只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三代文》中的辑本了。从这两个辑本可以知道,这本《归藏》有《初经》、《六十四卦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经》、《本蓍篇》等篇目,卷帙应该是不小的。

  就其逸文来看,《归藏》的用途与《周易》一样,其《初经》和《六十四卦》的形式和《周易》基本上一样,就是爻辞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郑母经》和《启筮经》(也称《启筮篇》,或简称《启筮》)中所载的都是神话或历史传说中的古人占筮的占例,其形式是卦名+昔者某人筮某事+而枚占(或作枚筮)于某人+某人占之曰吉(或不吉)+爻辞,如:

  [师曰]:昔者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而枚筮之于禺强,禺强占之曰]:“不吉。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明夷曰:昔者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

  可注意的是,其内容和风格与之同时代的《山海经》惊人地相似,因此,它出土之后就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比如薛贞为它作了注,郭璞在《山海经注》中也经常引到它。其一部分内容与《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相关联,如《西次三经》曰:“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郭璞注:“此亦神名,名之为钟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似此状也。”

  其大部分内容与《海经》和《大荒经》相似,如:

  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海外西经》郭注引《归藏·郑母经》)

  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彃之。(《海外东经》郭注引《归藏·郑母经》)

  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极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大荒南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海外南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另外还有一些,不一一备举,此可见其内容与《山海经》是共通着的,充满了神秘浪漫的神话色彩,有许多古代神话传说赖以保存,是一部杂取神话传说和历史古史作成的一部风格独特的易学著作。

  《易繇阴阳卦》或《归藏》在《汉书·艺文志》中都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此书汉代时已经有所散佚,连本来的名字也失掉了,但不是只字全无,因为秦火不焚卜筮之书,一些此类的古易书还是流传下来了,它们因为不像《周易》那样被儒家尊为经典(大概就是因为它们“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没有受到重视,在无人传授整理的情况下,逐渐散佚,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内容在社会上流传,如: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汉·张衡《灵宪》)

  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占于皋陶,皋陶[占之]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史记》。今本《史记》无此文)

  《灵宪》中的文字,严可均将它辑入《归藏》,并注云:“当是《归藏》之文”,今神话学家袁珂认为“严可均此举此论,可谓是巨眼卓识”[4];《史记》中的文字,袁珂也认为“此所谓《史记》者,或亦《归藏》旧文”[5]。由此二节文字的文例和内容来看,与《归藏》之《郑母经》、《启筮经》的形式内容完全相同,必是《归藏》(《易繇阴阳卦》)的旧文无疑,说明至少汉代还有其内容在社会上流传,但没有人称引说有《归藏》之书,张衡的《灵宪》虽然用其文,可是也没有说出自《归藏》,说明当时书名已经佚失,人们已经不大知道这些内容出自什么书了。因此,此书后来在汲冢出土后,在《晋书·束皙传》中还称之为《易繇阴阳卦》,到了《隋书·经籍志》中就称之为《归藏》了,可见是其古名失传,名称无定,《归藏》只不过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书时根据《周礼》等前人的说法,赋予《易繇阴阳卦》的拟名而已。

  三、关于《山海经》的相关问题

  上面说过,晋代出土的《归藏》在内容上和《山海经》颇有渊源,而《山海经》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历来就争论无定,但它和古代的巫术有关是公认的,特别是它的《山经》部分。在巫术之中,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占卜,二是祭祀,这两项在《山经》中都有。

  首先说占卜。古人占卜的方式很多,除了用甲骨、蓍策占卜之外,还有观象占断吉凶的。比较有名的是流传很盛的星占,是根据天上的星象来占卜的,如:

  辰星犯鬼,大臣诛,国有忧。(《黄帝星占》)

  辰守奎,多水灾,亦为旱。(《巫咸星占》)

  《山经》中也有一些与此形式相类似的占卜之文,但不是根据星象,而是根据一些奇鸟怪兽和神灵来占卜,如:

  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西山经》)

  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西次二经》)

  凡东次三经之首……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东次三经》)

  这种根据动物、神灵占卜吉凶休咎的内容,在《山经》里比比皆是,而在《海经》中则几乎没有,我们能找到的只有两条: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大荒南经》)

  第一条带有占卜的性质,后一条的最后三句应该是在巫术中使用的咒语,意义不明。从这一点上来看,《山经》和后面的《海经》似乎不是一种风格的古书,这一点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山经》在每一经之后都带有各山系神灵的祭祀方法,记载得十分详细,祭名、用牲之法都一一列出,如: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南山经》)

  可知《山经》部分是一部用以记录占卜、祭祀等巫术的著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是“古之巫书”,从内容上讲,《山经》当之矣,而《海经》则未也;然从著作者来讲,其书都是楚国的巫史所作,则又可言其为“巫书”也。那么,《易》也是古之巫书,二者可算是同一类著作,而且它和东汉后流传的《连山》、《归藏》在内容上相关联,因此,刘歆从《山海经》中取法为古《易》命名,是不足怪的。

  四、《连山》《归藏》——刘歆的拟造

  刘歆曾经校订过《山海经》,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部书十分推崇,他在校上《山海经》时,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上山海经表》,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在《表》大肆渲染《山海经》是“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他对《山海经》了解得很深,所以他对《山海经》与《归藏》等古《易》书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关联应该是很清楚的,他在《表》的最后也说:“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本来“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是《系辞》说《周易》的,刘歆却拿来说《山海经》,可见在他心目中《山海经》是可以和《周易》等量齐观的书。

  前面说过,《易繇阴阳卦》在汉代名目内容大多都佚失,只剩下一些残篇零简,刘歆博览群书,肯定见到了这些残文,以他的学识,必知此乃一部失传的古《易》,因为里面也有六十四卦(所以他在后来重新造《连山》的时候把这些内容都用上了)。他作《周礼》的时候,《春官·大卜》里有“掌三兆之法”,这大约是真正的古传,以此推之,占筮的《易》书也当不止一种。而他正知道除了《周易》之外至少还有一部古《易》,但苦于不知其名,无法致用。恰巧,这本古《易》中的内容与《山海经》的内容极相似。于是,刘歆就照猫画虎,根据《山海经》虚拟出两个古《易》书的名字。

  他先根据《山海经》的第一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拟出来个“连山”的名目,因为《五藏山经》共记载了五千三百七十山,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的样子,是一部真正的《连山》,这个很直接,也很直观,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根据后面的《海经》拟出了个“归藏”的名字。因为《海经》记述的是“四海之内”和“地之所载”的内容,而且其中的《海外经》又叫做《大荒经》[6],大荒就是大地。首先说“海”,《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其性属水,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再说“地”或“大荒”(就是大地),在《周易》中属于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就有了《归藏》这个名目了。

  这样,《连山》、《归藏》再加上固有的《周易》,可以和“三兆”相对举的所谓“三易”即告齐备。刘歆把这虚拟的名目写入了亦被尊为经的《周礼》,害得后世多少学者煞费苦心地去研究解释,实际上是在捕风捉影,免不了又凭想象去臆测虚造。虽然后来刘歆之徒又掇拾古《易》及古书之文(包括《易繇阴阳卦》的残篇)伪造了《连山》、《归藏》两部易书,但是在社会上流传不广,识者甚少,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此后又出现了好几部《连山》,都是后人所造,不足道了。只是在晋代的时候,汲冢中出土了《易繇阴阳卦》,荀朂等人根据前人的论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将它拟名为《归藏》,算是与刘歆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除了《周易》之外唯一一部真正的古代《易》书。

  总之,《连山》、《归藏》这两个书名是刘歆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出来的,在刘歆表彰《周礼》以前无有也。

  注 释:

  [1][3]《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第389页、第389-392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2]孙诒让《札迻》卷三第104页 齐鲁书社1989年7月

  [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第41页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启”条,第211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

  [6]顾颉刚云:“《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本记载。”见《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第32页 中华书局1988年11月

  (原刊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5期,此次网上首发有改动)

4. 汉上繁华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满庭芳·汉上繁华》 宋代:徐君宝妻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水调歌头·多景楼》 宋代:陆游

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代:白朴

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 宋代:刘过

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六州歌头》 宋代:刘过

5. 汉上九郡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姓名:太史慈 字号:子义 东莱黄人 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年轻时受母亲之命救援北海孔融的危机。后为刘繇效力,曾与孙策交手数次,并夺下头盔,后因刘繇为孙策所败被俘。孙策爱才而拜慈为折冲中郎将。刘繇病逝后,其部下数万兵卒皆无所依。太史慈遂向孙策自请前往收其兵,并履诺如期回返,平定了刘盘之乱。于建安十一年,跟随孙权进攻合淝时战死。 姓名:许褚 字号:仲康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以勇猛著名,有「虎痴」之称。为曹操赏识,担任侍卫队长,并常担任先锋突击队。在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因屡建战功,赐官内侯。后与马超大战于潼关,威名大振。个性谨慎少言,对曹操甚为忠诚,曹操去世时,许褚大声哭号以至于呕血,闻者无不伤心。曹丕称帝时,封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卒谥壮侯。 姓名:庞德 字号:令明 南安人 原为西凉勇将马超的心腹猛将,和马超一起出生入死,后被曹操收降。关羽攻打樊城时,庞德自告奋勇作先锋,但众人却怕他反叛。 他为表忠诚和决心,临出战前令人做好一口棺材,抬棺与关羽决战,箭伤关羽。最后在关羽水淹七军时被周仓掳获,誓不降敌、慷慨就义, 连关羽亦对之敬佩万分,将之厚葬。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 历来,有些人认为罗贯中写诸葛有些过分,我以为并非“溢美”,因为他大体上是根据三国志加以放大刻化,这放大不止是艺术手腕,另一原因是陈寿的立场不同,对诸葛亮间有微词,但不敢完全抹杀事实,所以诸葛亮传还不会被打很大的折扣;罗贯中以自己的立场观点,依据总的倾向,必须加以弥补经陈寿打了的折扣,使他还原,同时陈寿在诸葛亮传后关于诸葛氏集的文中有:“……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话,罗贯中偏一反陈寿所评,不止写他的长于治戎,而且饶有奇谋,既可以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不翔实之处,又可以突出形象,而这个人物正式兴汉安刘这一政治任务主要的实际的负责者,突出他,边可为全书的主题思想服务得更好。 这样看来,三国演义用在诸葛亮这一典型创造上是富有政治意义的,容或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但这幻想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罗贯中依据诸葛亮传写诸葛亮,主要值得是抓住“隆中对”和“出师表”。诸葛亮自出茅庐到死,甚至死后姜维照他的遗嘱行事,都是早在出茅庐之前定下的计划,也就是“隆中对”中原则性的说明,作为随刘备服务的既定计划,确确实实,诸葛亮终一生不管如何困难,总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原计划行事,即使因条件变易而有所改动,也改的不太多,这说明了诸葛亮的计划性极强。罗贯中对他的计划有深切的理解,强调了联吴抗曹,这确是诸葛亮的卓见,所谓:“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于为援,而不可图也。”必须联成一条战线,才能对抗“拥有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曹操,而曹操也最怕这一手。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时: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铜雀台诗》。刚才下笔,忽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操闻之,手脚慌乱,投笔于地。程昱曰:“丞相在万军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故如此失惊?”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就因为曹操完全理解这一可怕的战略,所以矜持不住,不能不动心,不能不“手脚慌乱,投笔于地”。使这样的奸雄也仓皇失措,足证此着不是寻常,更足证诸葛亮的才能、智慧、高人一筹,当他一出茅庐,不久就执行这一战略,赤壁之战便是这一着的具体表现,所以。在赤壁之战的战前部署到两军交锋,用了全副精力来大写特写,并且根据“隆中对”中: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罗贯中便运用艺术技法写出了抢荆州、借荆州、讨荆州、试荆州,当做重点突出部分。同时若完全依据历史编年,由赤壁之战到“跨有荆、益”就不能挤在一个短时期,为了突出地刻画诸葛亮的才能和诸将的武勇,便创造以闪电式的行动,由赤壁之战胜利一直贯到取得成都,文笔之健,真是无比!从去成都之后,整个节奏放慢,然而仍抓住“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写出了热闹场面——“七擒孟获”,甚至还写出了“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总之,想象创造,仍不失根据,依史实又不为它束缚,致损失了想象的完整,乍即乍离,掌握了准确的尺寸。 同时,作者想把兴汉灭魏的主要行动者军师诸葛亮特别突出,有意的把他的出场一延再延,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期待、怀想、渴望!刘备在跃马澶溪之后逢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就知道了有“伏龙、凤雏,两得其一,可安天下”。归途中“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条、乌履,长歌而来”的隐者,以为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伏龙、凤雏”,结果不是,而是徐庶。徐庶给曹操诓走,却借着这个当口说出了“伏龙、凤雏”的来历,并说出了“伏龙”诸葛孔明的闲居地,照理说“伏龙”马上可以见到,却仍劳司马德操再荐,再荐还不能使诸葛亮出场,又来个一访,二访,甚至三访,一边郑重其事,一边“姗姗来迟”,就在这些有意的安排中显出了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的“不同凡俗”。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乐于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身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 次日,辙口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虞此,勿得荒芜田亩。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便是最著名的“茅庐三顾”和“隆中一对”,全部三国故事的主要关键,兴汉灭魏的一切行动由此发端;诸葛孔明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也由此开始施展。文章是写得够好的,故事是说得热闹的,然而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凭借诸葛亮的的策划指挥纵横捭阔,的所思、所言、所行,不止活画出一个不世出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也贯彻了主题所规定的政治任务。 在诸葛亮出茅庐后接下“伯望烧砘”、“火烧新野”两次获胜;可是曹操的声势过分浩大,一时无法抵抗,所以终有当阳一役的大败,至于刘豫州不得不“败走汉津口”,这时的情势真是危机万分,眼看刘备一蹶不振,诸葛亮也濒于束手乏策了。同时,曹操又提百万之众,乘战胜的余威杀奔江东而来,这要席卷天下的声势多么浩大! 在这样的当口,惟有那样大的饿才能和魄力来扭转局势呢?不用说,谁都会寄希望于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身上,因为他不止有才能、有魄力,他还是时以兴汉为念,且能实现当时人民的意志的人。 开始决不能马上有军事行动,仅显其外交的才能,于是乎出现了被胡适贬值过的“舌战群儒”。但是江东是人才荟萃之所,舌战决不易胜,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到之前已有一封恐吓信给了孙权,所谓:“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同好。”已经吓得“峨冠博带”的群儒个个抖颤,一心只想投降。总之,投降的气氛已笼罩吴国上下,孙权虽还在犹豫,欲降的成分也比欲战居多,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转这个趋势,该有多难? 所以在这一回中的问难答辩虽多,主要的不过是以上这两节: (一) 答虞翻的: “孔明曰:‘曹操受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几句话就说中了群儒的心病。他们惧的是百万雄师,孔明居然说是“蚁聚”、“乌合”的部队,如果说这不是真的,却大半是事实,这话纵动不了群儒的新,至少孙权不能不动心的。 (二) 答薛综的: “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田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这一段话在今天的我们听来,岂止是迂腐,而且是封建透顶之论。但在那一个年代,也只有这样的话最动听,何况他的目的就在兴汉讨曹,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这个大道理搬hulai ,同时,在为吴国之君父的孙权面前说这样的话,风显得动听,孔明厉声侃侃而谈,就为了理直气壮;并且,孔明少时避乱出外,接着躬耕垄亩,不读死书,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政治上的实际知识,他深知孙权对目前的时间未做最后决定,一要用话先打动孙权的心,然后后才有办法说出必要的话,因此,只要舌辩胜了无实用的群儒,便露出了转机之兆。 然而,能说会道,在诸葛亮身上是算不得什么的,要是说是他的了不起的才能的话,该是和孙权的谈话及后来的“智激周瑜”。这都能抓住对方的性格、心理,跟着对症下药。因此“智激周瑜”一回书的一切铺排,也只为了以下一段主要文字: 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 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大怒曰: “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 诸葛亮素闻周瑜的英名,又在前头知道了文官大抵主和,武将大抵主战,周瑜是武将的领袖,岂有主相知理?周瑜的一番假话之为假,聪明的诸葛亮当然知道,鲁肃一时为爱国的感情所蔽,所以认以为真,不一定完全为了太忠厚之故,而且鲁肃并不愚昧庸懦,相反得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诸葛亮以二桥刺激周瑜一节是本回书主要点,写来极有风趣。 在这几回书中,都只刻画诸葛亮的智慧和口辩之高,连在赤壁之战中也以正面写周瑜,侧面写诸葛,在战后才把笔锋转到专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上面,这正是在他出茅庐前的既定计划,由此开始实行罢了。他是以赤壁之战打溃曹操的百万雄师,使得他不得不引军北去,从此休整需时,短期中不能妨碍诸葛亮,阻碍他照计划的发展,主要的,因为刘备在这时还没有根据地,更谈不上有更大的作为,所以,在赤壁之战后必须马上以闪电的手段抢取地盘,因此,他大大地发挥了军事的才能,接二连三地夺取了荆、襄一带几郡,作为由此发展到两川的基础,也就因此气坏了周瑜。 在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章节实在太多了,这里我认为最深入人心的两件战事就是:一、“七擒七纵”,。演义中抓住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两句话来生发,可说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传的一个重要关目,描出存在诸葛亮身上的许多优点,很鲜明而具体的刻画出诸葛亮的思想作风。 征南是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既定计划中的一部分,就是“隆中对”中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在刘备死后,他依然念念不忘于“恢复中原”,如果真的要去“北定中原”,一定要先巩固后方,所以他对后主说: “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他忠于汉室,自始至终为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所驱使,便不管王连的劝阻,毅然出兵,而罗贯中也完全同情这样做法,所以在此又乘机表现诸葛亮的有才能、有毅力,更刻画这样的人所难能的谦虚,写他先请教于永昌高士吕季平,因而得到“平蛮指掌图”,又请教于马谡,决定了“心战为上”的战略,征南所以成功,就凭借这两点。书中不厌其详地描写七擒七纵,固然由攻心的战略出发,实际还是由“隆中对”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抚”两字来,因之书中极写他的先加以威,次待之以仁,终示之以信,使符合这“和”、“抚”的目的,而这目的又服从于一个大的目的——“恢复中原”,因之,终得到这样的总结: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又因为诸葛亮是最颂扬的大政治家,虽已在七擒七纵中表现出来,但书中仍要在尾声中刻画他的高人一筹的才智和政治家的风度: 长史费祎入谏曰:“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方;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孔明曰:“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众人尽服。…… 再则,对于诸葛亮先征南,巩固后方,然后大举攻魏,恢复中原以及诸葛亮处理征南事件的方法和风度,完全首肯而予以颂扬;可是其中却不无矛盾,因为战争总是要死人,很难免残酷的行为,人民对战争又总是厌恶的,只能赞成呐喊总正义的或出于不得已的用兵,同时希望“兵不血刃“,反对残杀,所以也有这样的情况: ……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 可见罗贯中是不同意这种残酷的屠杀,不得不写出了当事者的感受,实则就是罗贯中对这过分残忍的行为的谴责: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孔明的自责,分明就是作者对孔明的责备,不止这一次,又在另一方面表示了同样的态度,征南胜利班师回朝时祭泸水上的阴魂这一描写,表面上看来是一番迷信的描写,却具有批判的实质,表现了孔明,乃至作者和人民对战争行为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接着表现孔明军事才能的就是妇孺皆知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平定南蛮后,西蜀的后顾之忧没有了,跟着要执行北定中原的最高任务,就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惊险的场面“空城计”。按史实,这是虚构的情节,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已辨其无;三国志平话也只写出了“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中间并没有“空城计”。那么,是不是罗贯中毫无依据地杜撰的呢?不是,根据是有的,不过不是正史,而是蚁聚郭冲的记载。郭冲三事说: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 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疆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罗贯中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巧妙处理,显示出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特殊才能,同时突出了诸葛亮其他一些不平凡的优点。演义中“空城计”安排在“失街亭”这一战略错误的重大事件之后和“斩马谡”之前,这样便使前于此的街亭之失的意义也突出了,令人知道这是军事上的重大损失,才使后于此的处斩马谡十分应该,描写出了诸葛亮的坚持原则,执法严明,同时还写出他怀着同情之心,挥着眼泪斩马谡,写出诸葛亮的内心矛盾,终由忠诚于主国利益的道义上的责任战胜了私人的友谊,毅然地斩了马谡,他的眼泪、他的言辞、他的掌握原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此,另一个目的也达到了,那就是以“空城计”一事显出诸葛亮不是胡适所说的“神机妙算的道士”,而只是懂得生活发展规律,善于掌握敌人性格,于是显出他有惊人的料人、料事的特殊的本领和在任何重大的紧张的场合决不惧怯,依然能冷静地思考,运用他那特高的智慧,确是个大军事家的形象,然而,是人就会有失误的。书中街亭将失之前就写了杨仪问过孔明:“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这就说明了街亭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决不可失去了,但孔明还是用错了马谡,而使得情势偏是出现这样的意外: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在这样措手不及的紧急情势下,所谓“情急智生”才想到使用“空城计”,不得不弄险,然而这样的弄险在孔明事后所说的“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十分紧张的客观情势下逼出来的。这说明了孔明不是会神机妙算的,而是有智慧、有胆略的大军事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镇定地战胜困难。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空城计”这一个惊险的场面,既生动,又同时表现出了孔明和司马懿两个人的性格。孔明的大胆、镇静,司马懿的胆怯、多疑。诸葛亮在这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弄险”,但他敢于“弄险”不是一般的“孤注一掷”式的图侥幸,而是掌握了对方的心理。司马懿和他自己也说明了这一点: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事实上情势太紧迫,身边兵又太少,即使要逃也逃不脱,只有揣摩对方的心理,走这一险着,以孔明那样丰富生活实践知识经验的人,自然有可能正确地掌握多年交手的司马懿的心理,同时,司马懿知道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因此推测这一回不是弄险,而是“必有埋伏”;诸葛亮知道他“料我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所以敢于弄一次险。 其实诸葛亮的内政才能比外交军事的才能强,三国演义是写战争的书,所以在这方面写得不多,只特别用力写他的军事才能,突出而具体,也因此三国演义竟被后人视为战略战术的教科书。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

6. 汉上是什么意思

先说结论,三国时期的汉上九郡,包括辽东郡,平朗郡,因山郡,上东郡,陇西郡,平山,平贾。三国时期的汉上九郡大致包括了今天的汉江上下游流域,这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沟通的前往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的武昌地区的航运要道,同时,植被覆盖率很大。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