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1、“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拼音:hé ér bù tóng
2、“同而不和”意思是: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拼音:tóng ér bù hé
3、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孔子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君子和睦地与他人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别人。小人盲目地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心里对他人态度并不友好。
2. 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家和墨家。
显学: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
显学简介:
“显学”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然而韩非举儒墨为显学是为了要秦王废除批判两家指出两家之害,而同样影响巨大的道法则没有列举,私心颇大。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把学问分为显学和玄学。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显学根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而忽视了对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发生主观的错误,带来新的错误。当然显学的不足可以通过玄学来丰富。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也只有扬长避短确定诊断发挥正确的部分,适时改变完善服务于对现实发展需要的实践。遵循宇宙发展创建的规律,无论曾经存在还是现存在,都应该得到发展;显学无疑应该成为未来创建的重要内容。
儒家简介: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墨家简介: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3.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1.“光而不耀”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它的意思是:光亮而不刺眼。
指圣人的一种品德,有知识、有能力,但不眩耀、不张扬。
如同月亮,在夜晚,它发出光亮,给人们提供便利。但它的光,又是柔和的,并不因自身的光亮,而伤害到人们。
2.“和而不同”出自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和而不同”的意思是: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4. 和而不同同则不和
四匹马不能和睦相处,就无法长久地在道路上行驶:父亲和儿子相处不和睦,他的家世就会被破亡:兄弟相处不和睦,就不能长久地团结一致:夫妻相处不和睦,家庭就十分凶险了
5. “和而不同”的理解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这就需要提倡“文化自觉,和而不同”(费孝通语)的精神。 This is why we need to be culturally conscious, striving for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Fei Xiaotong)
6. 同而和,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7. 什么和而不同什么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也是建设和谐的现代社会的精神指南。
首先,和而不同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兴旺。
家庭和睦是生活幸福的基础,我国古代有男耕女织、夫唱妇随之说,这是和而不同。家庭中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人不能有不同意见,很显然是不能给家庭带来和谐兴旺的。
其次,和而不同是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是一个人真诚坦荡、胸怀宽广的体现,同时,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才能。
因此,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才能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
最后,和而不同会让国家走向成熟大气。中国曾顶着世界反华势力的强大压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的思想,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力挽狂澜,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得以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大国的威望。
因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才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现在虽还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一定要坚持和而不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