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郦食其被谁杀(郦食其被谁烹杀的)

1. 郦食其被谁杀

1. 郦食其被谁杀

谁能保证,郦食其不是死间?

后世很多人分析问题,认为郦食其劝降成功,韩信为了争功,就攻打齐国,最后齐王杀了郦食其,郦食其就间接成了死间?

为什么不可能郦食其本身就是作为死间去的,只是他不知道?

郦食其劝降齐国,成功了,对刘邦利益有多大?显然是微乎其微的,因为齐国还是独立的王国,只是先支持项羽,后支持刘邦而已,

谁敢保证,齐国投降刘邦了,不会复叛?不会重新投降项羽?

所以,能灭了他们的国家才是上策,换成亲刘邦的人管辖,

于是就有了死间之计,让郦食其去劝降,当齐国松懈之后,韩信再发兵攻打,胜算更大。

韩信看懂了刘邦的用意,自然就派兵灭齐了,即使没看懂刘邦的用意,这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了。

无论是不是刘邦的用意,郦食其的死都是非常值得的,

不要认为我在讲故事,看看后世的李世民和李靖的故事,你就懂了。

李世民让唐俭去招降颉利,同时派李靖重兵驻守,唐俭招降也成功了,在晚上庆功宴上,唐俭溜了,

李靖揣摩圣意,读懂了李世民的用意,当晚就派兵攻打颉利,灭了颉利。

话说,唐俭也是高人,这种情况,能让他跑了。

2. 郦食其被谁烹杀的

2. 郦食其被谁烹杀的

韩信袭击齐国兵攻破齐国,从而被齐王烹杀的是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同项羽交战,派韩信出兵攻灭赵国魏国和齐国等北方诸国,当时的韩信用兵如神相继灭掉各国直到齐国城下时,当时的刘邦派遣谋士郦食其去让齐王投降,而当时的韩信并没有收到命令从而攻破了齐国。

3. 郦食其被谁害的

【韩信素有谋反之心,蒯通坑了韩信一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职业经理人韩信,人品差、胆子小、野心大。】

韩信这个人的人品很差,考上公务员都不被录取,又不会做生意,常常到别人家蹭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曾经在南昌亭长家蹭饭几个月,后来南昌亭长的老婆把韩信给赶走了,从此韩信就忌恨起南昌亭长。《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布衣时,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韩信身形高大,经常背着剑招摇过市,其实韩信的胆子很小。淮阴人屠户少年看透了韩信,就羞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高大魁梧,还喜欢身带刀剑,其实你内心怯弱胆小。”史记原文:“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大家一起起哄,韩信就从屠中少年的裤裆里钻过去了,这件事影响了韩信一生,韩信就不是有血性敢担当的人。如果,韩信有胆量和魄力,真的用剑刺屠中少年,无非死伤两种结果。韩信伤人则坐牢,韩信砍死人,则有可能杀头;但也不一定,毕竟是事出有因。不论屠中少年死伤,韩信的人生命运就改变了,备不住韩信真是打江山的命运。

韩信胯下之辱后,就失踪了很长时间,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不知道跟什么人学习了兵法。项梁从会稽郡起兵反秦后,渡过长江来到淮阴,韩信拿着剑参加了。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名声,项梁死了以后,韩信就跟随了项羽,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中(营级军官)。韩信的官虽然不大,属于项羽司令部的参谋人员,经常厮混在项羽的身边,韩信的机会好多多呀。韩信好几次用兵法策略干预项羽的决策,项羽觉得韩信有野心不采纳重用。史记原文:“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韩信屡次坑害刘邦,刘邦对韩信处处提防】

韩信本领大、野心大,项羽不敢用,鸿门宴之后投奔刘邦了,被萧何鼎力举荐为大将军,但是韩信始终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高级打工仔的身份。刘邦白手起家斩白蛇起义,三四年时间打拼出汉王集团,集团公司的大股东董事长是刘邦,跟随刘邦的其他人是小股东。半道来的韩信是职业经理人,刘邦让你当大将军,你就是大将军,不让你当大将军,你啥都不是。集团公司里没有你半毛钱的股份,集团公司做的再大,也是人家刘邦的,不是你韩信的。

起初刘邦还是相当信任韩信的,出关讨伐项羽的时候,把汉军和诸侯联军一分为二,刘邦带一半韩信带一半。彭城之战时,韩信应该从齐地回军夹击项羽楚军,结果,韩信来晚了把刘邦给坑了,刘邦已经失败退回荥阳了,韩信才收兵赶往荥阳和刘邦会合,在京索之间(荥阳以东地界)阻击了一下楚军。《淮阴侯列传》:“汉二年,出关……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刘邦没有追究韩信的责任,重新制定战略决策,刘邦率领一半汉军守卫荥阳,吸引项羽30万楚军来攻;韩信、张耳率领汉军精锐,乘势攻打赵、魏、代的杂牌军,韩信搞定赵、魏、代后,再率领精锐汉军前来荥阳,夹击项羽楚军主力,在荥阳汉军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刘邦在荥阳坚守了一年零三个月,韩信也已经搞定了赵地,刘邦命令韩信率军前来,韩信借口赵地尚未平定,拖拖拉拉的不来,韩信的野心已经暴露了,坐等荥阳城破刘邦灭亡,狠狠地又坑了刘邦一把。

荥阳失守,纪信替刘邦赴死,刘邦出南门逃到南阳宛城,后来又辗转到成皋,前往赵地韩信军营。夏侯婴赶着马车,刘邦谎称是汉王的特使,进入韩信军营后,在樊哙、灌婴、曹参、周勃等人的接应下,直接进入韩信中军大帐,把韩信军中的兵印没收了。张耳、韩信还在睡觉,听说刘邦来了,韩信给吓坏了,刘邦收回韩信的军权。刘邦的确是高人,并没有处罚韩信,但是,把汉军一分为三,张耳守赵地、韩信攻齐地、刘邦打项羽,并且把新降的将领李左车,从韩信身边调走去教授太子刘盈,防止韩信培植自己的亲信将领。

刘邦发动成皋战役,刘贾、卢绾攻取17座城池,刘邦渡过汜水攻占成皋,项羽的大将曹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自杀。刘邦接着又发动第二次荥阳会战,和项羽的楚军主力在广武对峙。韩信迟迟不攻打齐地,刘邦派郦食其说齐,连下齐地七十城,蒯通挑唆韩信说:功劳都被别人抢完了,韩信突然对齐地发起进攻。齐王一看就火了,那有这么干的呀,一怒之下就把郦食其给烹煮了,韩信第三次狠狠地坑了刘邦。

【蒯通是舌辫之士,一心为自己打算,劝说韩信造反自立】

这个蒯通的原名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就给改成蒯通了。齐人蒯通,是舌辫之士,平定赵地时投奔韩信,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再的和刘邦对着干,不时地挑唆韩信自立。刘邦和项羽在荥阳酣战之时,韩信借机向刘邦索要“假齐王”,刘邦气的大骂,张良、陈平悄悄劝阻说:“战事不利,恐生不测之变。”刘邦就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把韩信封为齐王。

刘邦一路追打项羽,把项羽10万楚军包围在垓下,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自立,韩信不敢答应。蒯通对项羽说,有个人会相术,灵验的很,我叫来给齐王看看?相者,就是蒯通找来的,就是为了糊弄韩信的,目的就是挑唆韩信造反,悄悄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完后,蒯通天上地下一通胡侃,劝说韩信自立造反,韩信说了一通好听的话:什么汉王对我很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真的不能这样做……

当时的情况,韩信手握30万大军,有人认为韩信有足够造反的本钱,韩信对刘邦很忠诚,根本没有造反之心。其实,事情并非如此,韩信真的想造反,可是,韩信真的不敢造反。为什么?韩信虽有30万军队,其实韩信就是光杆司令,就是个职业经理人,集团公司是刘邦的,做的再大也没韩信什么事。韩信手下高级将领,樊哙、灌婴、曹参、周勃,都是刘邦的人,军中团级以上的军官,大部分都是刘邦从沛丰带出来的子弟兵。韩信身边除了蒯通一个舌辫之士,带兵的将领没有一个,韩信真要造反,樊哙等人会听他的吗?不可能,弄得不好,韩信会被刘邦的人杀掉,所以韩信不敢。

【韩信挑唆陈豨造反,预谋截杀吕后、太子,被吕后斩杀】

刘邦对韩信失去信任,垓下之战一结束,立即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但是刘邦对韩信够意思,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为楚王去下邳就藩,干了一件人事,找到漂母重赏千金。干了三件蠢事缺德事,找到当年的屠中少年,封为楚中尉(相当于团长),仇人不杀也罢,还要分官,韩信是真蠢;找到南昌亭长,给了100个铜钱,“公,小人也,为德不足。”你韩信在人家家里蹭饭几个月,人家养不起不让吃了,你骂人家是小人,这不是忘恩负义吗?太缺德了。收留通缉犯钟离昧,韩信有私心,就是想培植势力造反,被刘邦发现了,想起兵造反,又怕打不过刘邦,就逼迫钟离昧自杀了,想把自己摘干净,摘的干净吗?既胆小又愚蠢。

刘邦伪游云梦,活捉了韩信,但是没有杀韩信,只是降封为淮阴侯。都搞成这样了,刘邦太够意思了,你就老实点吧。不,韩信整天不好好上班,到处串门挑唆功臣们造反,灌婴、曹参不爱搭理韩信,绛候周勃直接把韩信赶出门,韩信说:“羞与绛灌等列”。樊哙见到韩信,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跪迎韩信到大门,就怕韩信把挑唆造反的话说出来。韩信出门说:“生乃与哙等为伍”,什么意思?活着还要与樊哙等人为伍,很羞耻呀!可别说,韩信的功夫没白下,最终把陈豨给说动了,陈豨造反后,韩信与之书信:想要里应外合。韩信真的就活到头了,还坑害了自己全家人。

陈豨造反刘邦亲征,长安兵力空虚,韩信想率领家丁释放官奴造反,截杀吕后和太子。有个家丁不愿意,韩信就把他关押起来,家丁的弟弟就报告了廷尉。吕后和萧何商量,设计把韩信骗进宫,在长乐宫钟楼斩杀,韩信临死说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临死说这样的屁话干什么?结果把自己全家人给害了,被夷灭三族。刘邦后来捉了蒯通,问他为什么挑唆韩信造反?蒯通多会说话呀,那时还不认识皇帝,只认识韩信,各为其主罢了。刘邦多会做事呀,就把蒯通给放了,一个舌辫之士留着也没什么大危害,可惜,蒯通害死了韩信一族。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史话,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4. 郦生和郦食其

《史记》中记载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谓)[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撤兵到栗县,正好遇到刚武侯,就把他的军队夺了过来,大约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军队。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沛公继续西进,经过高阳。郦食其(yì jī,义基)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经过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于是前去求见,游说沛公。沛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食其劝说沛公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沛公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统率陈留的军队,与沛公一起攻打开封,没有攻下。继续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东面打了一仗,大破秦军。杨熊逃到荥阳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示众。沛公又向南攻打颖阳,屠戮了颖阳。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huán,环)辕险道。

5. 郦食其被谁杀的

功侯者善终且得以传承者130人:分别是

吕博国:高祖八年寿终.

吕泽,阎泽赤:高祖九年寿终.

陶舍,卞欣:高祖十年寿终.

留胜:高祖十一年寿终.

许瘛:须毋:沛嘉:高祖十二年寿终.

冯解敢:高祖十二年寿终,初以为无后,除爵,后来妻子产下遗腹子,恢复爵位。

董渫,丙倩,空中:惠帝元年寿终.

萧何,公上不害:惠帝二年寿终.

谔千秋,雍齿,吕释之,姚毋余,尹恢,杜恬,陈错:惠帝三年寿终.

周昌,卫肱,吴程:惠帝四年寿终.

项佗,武儒,彊瞻,戚鳃:惠帝五年寿终.

曹参,傅宽,宣义,单宁:惠帝六年寿终.

樊哙,王竟,陈遨:惠帝七年寿终.

薛欧,孙赤,朱轸,华寄:高后元年寿终.

张良,刘广,程黑,靳彊,陈仓,彭祖,王周:高后三年寿终.

翟盱,朱濞:高后四年寿终.

张平,陈婴,戎赐,周定:高后五年寿终.

靳歙,丁复,王翳,郭蒙:高后六年寿终.

灵常,陈署,庄不识:高后七年寿终.

林执,王陵:高后八年寿终.

王吸,郦商,陈贺,元顷,许温,蛊逢,陈涓:文帝元年寿终.

召欧,冷耳,周鰈,棘朱,郭亭,昭涉掉尾:文帝二年寿终.

陈平,任敖,秦同,蔡寅,刘钊:文帝三年寿终,灌婴、高邑、公孙耳、华无害、戴野、季必、陈夫。

乞:文帝四年寿终.

丁礼:文帝五年寿终.

单父圣,温疥,杜得臣:文帝六年寿终.

冯溪,卢罢师:文帝七年寿终..

周聚:文帝八年寿终.

夏侯婴,唐厉,周勃,孔蘩,宣虎:文帝九年寿终.

吕臣,奚意,项襄,吕马童:文帝十年寿终.

泽之,黄极中,丁义,陈胥:文帝十一年寿终.

缯贺:文帝十二年寿终.

杨武,张说:文帝十三年寿终.

卢卿:文帝十五年寿终.

赵衍,魏选,张相如:文帝十六年寿终.

周竈,柴武:文帝十七年寿终.

陈濞,赵将夜:文帝十八年寿终.

许倩:景帝二年寿终.

吕清:惠帝四年寿终.

张苍:景帝六年寿终.

纪通:景帝十年寿终.

栾说:景帝十三年寿终.

耏昭:景帝十四年寿终.

郦疥:郦食其的儿子,其父被韩信害死,他顽强地活到了武帝八年才寿终.

功侯者不得善终者三人:

陈稀:反于代,高祖亲征攻杀之,除爵.

审食其:文帝四年被刘邦少子一锤砸死,其子继承爵位.

周成:周苛之子,他因父亲忠汉王被项羽杀死而受荫,封,但他却不忠于文帝,反,处死,念其父之功,封他的孙子为侯.

被夺爵者5人:

刘信:刮羹侯寿数不详,吕后降其爵位为关内侯.

赵尧:寿年不详,吕后痛恨其阻止杀刘如意,除爵.

吕胜:文帝五年寿终,其子是隔壁老王家的,不许继承爵位.

贲赫:文帝十三年寿终,无后,除爵.

鲁母侯疵:奚涓战死,封其母,母死,无后除爵.

张越:高后三年犯死罪,免为庶人,除爵.

异姓王不得善终者五人

韩信:私藏钟离昧,降为侯,唆使陈稀反,谋划击杀皇后太子,被吕后斩于钟室.

英布:反于淮南,高祖亲征攻破之,逃,被番阳人杀死。

臧荼,反于燕,高祖自将兵破之.

韩王信:勾结匈奴人攻汉,战柴武于参合,柴武阵斩杀之.

彭越:以反形已具罪杀之,悬首洛阳,斫为肉酱,分食诸王.

善终者三人:

吴芮:王爵世袭.

张敖:贬为侯,侯爵世袭.

卢绾:脑子有毛病,暗通匈奴,事发,逃奔匈奴.

6. 郦食其结局

秦汉之交,天下风云激荡,英雄辈出,其中刘邦与项羽最具领导能力,分别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随。但对比刘邦与项羽的待人风格,却又有违和之处:刘邦经常任性骂人,项羽待人一向恭敬慈爱,但最终结果却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甚至韩信、陈平、英布等属于反叛项羽投奔刘邦,是这些高人“贱骨头”,还是另有玄机?

刘邦与项羽相比,谁的品行更差,为何高人都愿意跟随刘邦

对于项羽待人风格,时人评价的清清楚楚,算是一个谦谦君子。

陈平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高起、王陵“陛下(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韩信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四人都曾是项羽手下一员,与项羽有过亲密接触,做出的评价比较靠谱。

相比之下,刘邦经常粗暴骂人,只要脾气上来,粗话张口就来,不留情面的骂。

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惊恐万分,郦食其献计重新封立六国后裔,以削弱楚国势力、增加汉军同盟,刘邦一听觉得很好,立即着手执行册封六国的大印,但张良听说之后一针见血指出,分封六国之后,中原大地必将四分五裂,陛下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于是刘邦对郦食其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汉朝建立之后,陈豨造反,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军征讨,来到邯郸之后,问部下周昌赵地有什么可以委派的将领,周昌领来四人,结果刘邦破口大骂:“竖子能为将乎?”

刘邦与项羽相比,谁的品行更差,为何高人都愿意跟随刘邦

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后来投靠刘邦的魏豹评价,“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即便对待诸侯、重臣都如同骂奴隶一样骂,一针见血的指出刘邦待人风格。从高起、王陵、魏豹等人评价之中还可以看到,除了骂人之外,刘邦还“慢而侮人”,总之刘邦品性看似低劣。

既然刘邦品性低劣,项羽仁而爱人,为何两人命运截然相反,高人不断投奔刘邦而舍弃项羽呢?笔者认为,刘邦看似“品性低劣”,但随后刘邦的举动却让高人叹服,而项羽看似仁而爱人,但只是自傲自私让高人缺乏出头机会。

刘邦与项羽相比,谁的品行更差,为何高人都愿意跟随刘邦

上文谈到的郦食其,遭到刘邦粗口之后,有什么结局呢?刘邦骂了郦食其一顿之后,把准备册封六国贵族的大印销毁了,而郦食其既没有被剁了,又没有挨打,也没有降职或冷藏,一切回到郦食其献计之前,继续从事奔走游说的本职工作,最后在齐王暴怒之下慷慨就义。

说到底,刘邦是一边骂一边自己扛错。对于员工来说,出了一个馊主意,挨一顿骂,不很正常吗?只要不是性格扭曲怪异之人,遇到刘邦这样的处置办法,相信都不会有什么不满。

刘邦与项羽相比,谁的品行更差,为何高人都愿意跟随刘邦

除了勇于扛错之外,刘邦还勇于改正错误,虚心接受正确建议,让高人心悦诚服,笔者说四个例子。

其一,刘邦带领反秦义军进入咸阳之后,立即开启吃喝玩乐的潇洒模式,纸醉金迷,飘飘欲仙,但当樊哙张良骂了刘邦一顿之后,立即接受正确意见,封闭秦宫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又义正言辞的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咸阳秦人的信任。

其二,还是上文的郦食其,初见刘邦时,刘邦非常无礼,“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也不用拜礼,只是拱拱手说,“你既然立志要推翻暴秦,就不应该这么傲慢接待长者”,刘邦一听之后,立即摄衣谢之,“延上坐”请郦食其上座。

其三,韩信投奔刘邦之后,仍是不得重用,甚至差一点被处死。夏侯婴向刘邦推荐,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气的韩信负气而去。萧何再向刘邦推荐韩信,告诫刘邦夺取天下非韩信不可,于是在萧何劝诫之下,刘邦立即认错,给韩信举办了一个豪华的大将军上任典礼。

其四,白登之围前,娄敬(刘敬)高呼匈奴有陷阱不可北伐匈奴,刘邦一怒之下将他押在广武。白登之围后,刘邦回到广武,立即特赦刘敬,诚恳的当面认错,封二千户,为建信侯。对于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等建议,刘邦一一采纳。换一个帝王,可能为了面子就把娄敬给杀了,比如白起预言伐赵会失利而不该伐赵,果不其然,最终秦昭襄王恼怒成羞而逼其自杀。

7. 郦道元被谁所杀

“歌”就是“歌唱”的意思。

出处: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郦道元对于后世的主要影响是其著作的《水经注》而衍生出来的郦学。郦学是指学者对郦道元《水经注》不断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问。

8. 郦其食被烹

我国历史上首例关于杀人烹尸的记载就是和商纣王有关,一提到商纣王,残暴、荒淫等词汇都全往他身上贴,这确实没错。

根据史籍记载,周文王的日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给商纣王当车夫,因为众人都说周文王是个圣人,于是商纣王为了检验此话真假。于是将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杀了煮成肉羹,并将这些肉羹送给周文王。周文王不明就里,于是将这些肉羹全都喝了。过后,商纣王说,“周文王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这还是圣人吗?”

历史上关于烹煮之刑的记载,多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两朝,后世的几个朝代甚少有关于烹煮之刑的记载。汉王刘邦的谋士郦食其、齐国的第五任君王齐哀公、曾讨伐董卓的李旻都受过烹煮之刑。此外,还有更残忍的则是将人一边凌迟,一边烹煮。

五代后唐时期,唐末小将姚洪驻守阆州,城破后拒绝投降董彰。于是,董彰当场大怒,命人在大镬里加满水并烧热,然后将姚洪的肉一片片割了丢到锅里去煮。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耻辱使得姚洪破口大骂,直到断气。凌迟和烹煮相结合,这样的场面想想就很血腥。

许是烹煮之刑太过残忍的缘故,即使史书上有记载,也是寥寥几笔带过。事实上,烹煮之刑的产生,和原始社会野蛮而粗糙的生活方式是离不开的。因为烹煮最早的记载是在商朝时期,那时候人类才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对于原始社会的很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也会保留,所以烹煮之刑也随之产生。既然有了这样的酷刑存在,后世的朝代为了惩戒犯人,自然也不会放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