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为什么叫陕西冷娃(现在陕西冷不冷)

1. 为什么叫陕西冷娃

1. 为什么叫陕西冷娃

户县出过的历史名人:

  1.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

  2.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户县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3.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894年农历11月21日生于陕西户县北乡定舟村。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解放后,担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4.张廷赞,(1882~1958)字恢元,号化佛,清末秀才,户县余下镇上马营人。曾就读于泾阳崇实书院、陕西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1958年病故于西安,终年76岁。

  5.张乃葳,(1891~1950)中将。字警伯,陕西户县余下镇上马营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夏,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战术及编译教官。1937年8月, 张率部参加淞沪会展,扼守吴淞。三万士卒伤亡殆尽,张之左耳亦因之失聪。后改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参谋长兼陕南师管区司令。

2. 现在陕西冷不冷

2. 现在陕西冷不冷

陕西省最冷的地方都是在陕北地区。陕西省冬天陕北地区比较冷,主要有延安市的志丹县,吴起县;榆林市的府谷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子洲县,清涧县等十大县。陕北地区这十个县冬天最冷的时候,平均室外温度有零下十五度以上,个别地方在零下二十多度左右。

3. 陕西为什么这么冷

不能说哪个好,只能说哪一个地方更适合你。唐山的气候比较湿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安的气候比较干燥,是典型的内陆气候。唐山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再加上重工业发达,空气污染比较重;西安比较清洁,风也比较大,空气置换块,但是扬沙比唐山大。温度唐山比西安略微冷4度。

4. 陕西冷娃什么意思

(1)饮食来说,西安肯定更北方人。西安的饮食偏面食为主。适合北方人的胃。

(2)居住环境,夏天的西安热,但是论热的时间,西安最多热1.5个月,8月份北京晚上就可以不用开空调,属于北方气候适合北方人居住。

北方的湖泊或许更清澈一些了,水质比较硬,适合北方人居住。

冬天的西安,冬天是干冷的。西安的暖气整体来说这个倒是挺不错。

(3)就业环境,如果都是扎根本地的话,西安的产业很多,这几年国家也在发展经济实力。西安也在冲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的标准。会有很多机会等着大家。

(4)人文环境,西安整体来说北方人更好爽一些,这一点,可能就交流文化而言,更适合北方人了。

5. 陕西冷娃图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

6. 为什么叫陕西冷娃是什么意思

大凡陕西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这就是“陕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省人对陕西人的总体评价。

  这个“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儿的群体性格特点。

  对于陕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说错了。在关中方言里,“愣”的读音及含义与普通话中这个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有呆、痴、缺心眼等含义。而在关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细究起来,大概是从“冷热”的“冷”引申的,其含义可以说比较丰富。说话办事不善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是这种“冷”;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倔犟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也是这种“冷”。一般来讲,称一个人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有惊叹、欣赏、赞许的含义,很少有些许贬责的意思。

  近代陕西才子、比较文学专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单独说来并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别合起来容易理解多了。

  “生”和“冷”

  陕西人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谓“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志趣相左、话不投机,陕西人永远让你觉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觉得陕西人冷傲、或觉得陕西人木讷,这都是因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这样一句话:“陕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马路;陕西人的脸,像临潼的兵马俑”。这是外地人对陕西人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大体不差。

  但老陕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则风趣幽默、热情如火。

  陕西人注重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冷静处世,善御感情,可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也许,这是受了“君子敏于行讷于言”古训的影响太深了吧。在陕西,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别是中老年长辈,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在下属和晚辈面前,脸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挂上霜一样。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个有趣的现象,陕西男人对妻子儿女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诸脸上,挂在嘴上。就是当儿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亲,甚至长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间在一起 基本无话,可以说相对无言。

  确实,陕西的男人话很少。

  其实,陕西人心热着呢!是外地人常说的“热水瓶”。只不过平时不喜形于色罢了。陕西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宁给个好心,不给个好脸”,对子女更是如此。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在一次接受凤凰卫视节目访谈时说:“我给你举个小例子就特别逗,每次我打电话到家里边,我爸都特别想知道我的情况,电影拍的怎么样呀,出国的情况怎么样呀,但他从来不问。接电话听是我,他马上叫我妈来(笑),然后我妈就问这问那,我在电话里跟我妈聊,而最后挂完电话,我妈一五一十地给我爸汇报。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这样子。我爸在电话里跟我从不谈,这种习惯,好像从小就养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单独谈话的时候,我好像话也不多,从来都是一问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岁了,跟我爸都是那样子。”

  生冷不是广东人热爱的“生猛”,生冷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

  陕西人的“生冷”,具有两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绝佳的媒介。

  2000年前后的全国甲A联赛,最火爆的主场无疑在西安,场场爆满的球迷往往令客队未战先怯。足球将平时压抑着的狂野激情滚烫沸腾一泄如注。

  “蹭”和“倔”

  还有“蹭”和“倔”。这两个字也是合起来容易理解。所谓“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厉的含意,当你见识到陕西人的“蹭”劲,其情景大概与火山爆发也相距不远了。陕西人多内敛,说他内秀也好、阴沉也罢,一般遇事不计较,然而一旦觉得欺人太甚、于理不公,则难免猛然间地爆发,不留余地,倔!九头牛也拉不回头的。

  因为陕西人的情绪转换激烈而少过渡,不了解的人便以“野”概括。

  不少男女,为人老成正统,处世刚板硬正,宁折不弯。与朋友交,义气为先,脾气相投,性格合得来,倒也可以和你谝个半宿,把心掏出来;一旦你的人品他看不上,那可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一下,有时一句话噎得别人半天回不过神来,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一件事看不惯,往往会当面说出来,管你爱听不爱听。如果认为你的人品不好,不管你是领导还是长辈,那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你一下,处处和你不合作,但很少干那种脚地下使绊子、桌面上握手的事。也许,他会当面和你争执,甚至拍桌子争吵。

  受了一点委屈,也还能行,但如果吃亏大了,那就会像“秋菊打官司”一样,非争个是非曲直不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和你闹,层层往上告,哪怕告个十年八年也不怕。

  在西安就曾发生我国第一例也是至今惟一一例女性下属告男性上司“性骚扰”案。

  在西安郊区,还有一位农民在渭河里见义勇为救人但没有得到乡政府表彰,竟然把乡政府告到法院。

  这些事当地和中央媒体都广泛报道。

  西安籍歌手许巍曾经唱道:“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陕西人,就像是一张黑白照片,中间色完全省略。陕西冷娃“咥”实活

  陕西冷娃“咥”实活。

  这一句话,委实抓住了陕西冷娃性格特点。

  确实,陕西冷娃有共同的性格,有理性精神、实干精神、冒险精神,他们个性倔犟、认真、不屈服等等,都统一在这个“咥”实活之中。

  生长在关中西部周原的周人首领,因困厄而演周易,演出了天地万物变化之理,也演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熏陶这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人。

  郭沫若先生就说过,司马迁是“人中龙”。

  历数历史上陕西乡贤,可以发现,明主忠臣贤子廉吏义士多,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的汉奸小人少。

  推而广之,可以说,秦人直,这个直是正直;秦人义,这个义是正义;秦人有气势,这个气势是浩然之正气.这块土地滋养壮汉”。

  陈忠实这样总结道。

  诚如是。

  一个民族的伟大,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高度。

  同样,一个地方出的人才,就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的高度。

  他们是空气、水分、阳光,渗透一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培育这一方的水土,滋育这一方的人文精神。

  他们是陕西黄土地上高高耸立的华山,是民族精神的巍巍然的雕像和陕西人精神的永不倒塌的金字塔。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

  有“关西大汉”之称的陕西冷娃,都是些非常之人,充满阳刚之气,手执铜板,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