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静的励志名言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静的 励志 名言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安静的名言 1、世界在庞大的 雨水 里变得安静。变得孤单。变得寂寞。变成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星球。——郭敬明 2、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列夫·托尔斯泰 3、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老子 4、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老子 5、明天又要变身为空中飞人啦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彻底安静下来,找个陌生的城市好好放肆的玩一玩。——权振东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7、打算安静的生活一段时间,给自己准备了很多功课,关键心静!——赵薇 8、我所希冀的名声只是让人知道我曾安静地度过一生。——蒙田 9、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11、彻底放弃无益的希望的人,在不断增长的安静中得到补偿。——吉辛 12、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米贝尔 1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其源泉是静静的回想的感动。——王尔德 14、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老子 15、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老子 16、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 17、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8、不要去想未来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来说,这不是当务之急,目前急的是要使自己的心安静。——三毛 19、我乞求的是宁静,不是休息。——罗铁 20、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庄子 关于静的 名人名言 1. 夜寂静,寒声碎 —— 宋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2.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 唐 · 杜甫《垂老别》 3.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 唐 · 杜甫《秋兴八首》 4.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唐 · 王勃《咏风》 5. 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 宋 · 程垓《南歌子·荷盖倾新绿》 6.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唐 · 王维《鸟鸣涧》 7.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宋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8.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 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 宋 · 万俟咏《三台· 清明 应制》 10.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先秦 · 佚名《氓》 1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12.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宋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3.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 唐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14. 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 —— 宋 · 吴文英《满江红·翠幕深庭》 15.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 唐 · 刘长卿《听弹琴》 16.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宋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7. 岁见梅追和一首,终恨有儿女子态耳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 —— 宋 · 向子湮《卜算子·岁见梅追和一首》 18. 人初静 —— 宋 ·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9.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 唐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 宋 · 柳开《塞上》 佛家名言关于心静 1、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 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3、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5、 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6、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7、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 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9、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0、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1、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12、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13、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4、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5、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6、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7、 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18、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19、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0、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关于佛教行善的诗句
1.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 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 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 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 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 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 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 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 《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 《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 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 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 (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 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2.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有哪些 1、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观 2、 儒家所尚者,行善与文章。 用舍何尝定,枯荣未易量。 干求便黾勉,得失是寻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长。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3.积德行善的禅语句子 积德行善的句子 1,人生在世,根本无法预测自己未来,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只会加重精神负担。在短暂的人生中,只有清心寡欲、积德行善、以苦为乐的态度才能活出生命的潇洒与豁达。 2,成功的人不一定快乐,快乐的人也不一定成功,但每一位快乐的人都能活的很幸福,修善心,传善言,修善行,结善缘,积德行善、快乐永远。 3,不是做每一件好事都是有回报的,但不做好事一定没有回报。所以,只要坚持做好事,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更何况做好事的动机原本就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应该是积德行善! 4,今天又过了一关,以后要多做好事,积德行善,让运气更好一些。 4.有关佛教的诗句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 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5.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3,经典佛教语录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语录了吧,语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语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佛教语录195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佛教语录1 1、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3、 四种往生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4、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5、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6、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7、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8、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9、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0、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12、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3、 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14、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16、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7、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8、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9、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0、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1、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2、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3、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4、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5、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6、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7、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8、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9、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0、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1、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32、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3、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4、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5、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36、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37、 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8、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39、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40、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1、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42、 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43、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44、 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45、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6、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47、 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48、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49、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50、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51、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52、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3、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5、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56、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7、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58、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59、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60、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61、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62、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63、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64、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65、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66、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67、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68、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9、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70、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71、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72、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73、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74、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75、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76、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77、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78、 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9、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80、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1、 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82、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83、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84、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85、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86、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87、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88、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89、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90、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91、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92、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93、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9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9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9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9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99、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00、 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经典佛教语录2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2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经典佛教语录3 1.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2.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3.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4. 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枝误。——王国维《蝶恋花》 5.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 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7.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8.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9.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0.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11.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2.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4.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5. 余晖洒下,三千斑白的青丝在微风中摇曳,点点白光,折射出岁月沧桑。 经典佛教语录4 1、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9、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0、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1、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12、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3、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3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3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2、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3、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4、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39、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44、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45、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6、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48、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9、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