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阿尔萨斯和洛林(普法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

1. 普法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德战争和阿尔萨斯洛林阿尔萨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奇特的法德恩怨史,30年战争前,阿尔萨斯洛林属于德国版图,30年战争之后属于法国;到了普法战争,阿尔萨斯洛林再次回归德国,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战胜德国而重新夺回了阿尔萨斯洛林,二战中德国再次将阿尔萨斯洛林并入帝国,二战结束后阿尔萨斯洛林重新作为法国的一个省份并入法国。

2. 普法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哪个好

《最后一课》发生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都德《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3. 如果普法战争不夺取阿尔萨斯洛林

俾斯麦之所以要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出于以下5个因素:1、阿尔萨斯-洛林拥有丰富的煤铁等矿藏,这是德国攫取之后的最直接利益;2、混合了各种情绪的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要求(历史上法国文化的入侵、拿破仑帝国的占领刺激而起,要求报复);3、普鲁士容克军国主义传统的要求,它以掠夺和扩张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光荣;4、出于德意志领土安全的需要,这是现实军事战略所决定的(夺得这两个地区,莱茵河就成为德国的内河,出入大西洋不必再受法国掣肘);5、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基础的联邦主义结构的要求,这是帝国政治未来运转上的保证(拥有离心倾向的南德意志诸邦与法国同为天主教信仰,而德国主流为新教信仰,夺取阿尔萨斯-洛林可以隔离法国对南德的渗透和影响)。

阿尔萨斯-洛林历史上和德意志有千丝万缕关系:阿尔萨斯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长时期里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

现今的洛林相当于公元10世纪上洛林公国的范围。1552年,法国人占领洛林公国的梅斯、凡尔登和图尔。30年战争中,法国于1633年占领洛林全境。1697年洛林转属神圣罗马帝国;1737年成为法国傀儡、原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列辛斯基的终身领地;1766年并入法国。

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兼并,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会说两种语言,家里备着两面国旗,随时准备换。)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地。

4. 普法战争 阿尔萨斯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召开,由战胜的协约国二十七个国家参加,与会代表代表1000人。作为“半程”协约国的俄国(现在已成苏维埃联邦了)被排斥在和会之外,而战败国也都没能参加。显然这只是一场属于胜利者们的大会。

但话语权也并非在所有胜利者手中,会上唱主角的是英、法、美、意、日五个大国,真正能够操纵大会的也仅英法美三家而已。所谓巴黎和会三巨头就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列强们各怀鬼胎,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瓜分世界,巴黎和会成了分赃大会。

法国通过一战变成了欧洲最大的陆上军事强国,为了确保自己欧洲霸主的地位,他们必须严防死守德国东山再起。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意见是必须严厉制裁德国,企图将德国肢解,在莱茵河左岸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莱茵共和国,成为法德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这一意见英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英国万年不变政策便是平衡欧洲大陆各国,不能使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超级强国。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英国果断成立反法同盟,阻止法国一统欧洲大陆。一战英国又毅然加入协约国,阻止德意志过分强大。

如今克里孟梭企图肢解德国,这是令英国人担心的,他们并不想将德国打的一蹶不振,从而使法国一家独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最上心的是如何掠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但不要对德国本土伤筋动骨。

美国是新兴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他们一战期间大发横财,参战时间也比较晚,损失很小。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依然是卖力推广他的“十四点计划”。现在来看,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都是很好的建议,不过又太理想主义了,以至于在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这种政治老油条面前处处碰壁。

英法表面上同意将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作为巴黎和会谈判的基础,实际上最后只实现了成立国际联盟,其他的计划都没能落实。最终“十四点计划”完全失败了。

巴黎和会开了近半年,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列强们相互达成了妥协,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凡尔赛合约》。

合约规定,法国收回在普法战争后被德国夺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获得德国最大的萨尔煤矿十五年的开采权。

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十五年,原有的许多边境地区分别割让给丹麦、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德国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领土、百分之十二的人口。

同时德国禁止生产坦克、装甲车、潜艇、重炮和军用飞机等重型武器,且只允许保留十万军队。

这些苛刻的条款都为后来希特勒煽动民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凡尔赛合约》让德国人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压抑着怒火。当这怒火宣泄之时,二战也就爆发了。

另外,巴黎和会三巨头皆将布尔什维克主义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巴黎和会上还成立了“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虽然国联其宗旨是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可实际上却变成了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

国联将属于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比及日本统治。一番洗牌后,殖民地还是殖民地,只不过换了主人而已。

中国作为二十七个战胜国之一,理应收回战前被德国强行租借的胶州湾和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但是日本看上了这里,他们提出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如果不同就退出和会。英法美竟然同意了。他们得罪不起日本,得罪中国易如反掌。

这件事激怒了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迫于国内压力,中国代表退出和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有意思的是,即便6月28日威尔逊在了《凡尔赛和约》签了字,1919年11月美国国会投票否决了威尔逊的签字。

作为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的美国,本想利用巴黎和会达成世界领导者的目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后,却发现他们的各种算盘大多没实现,反倒是英法捞了不少油水。

可以说,这场所谓和会埋了不少雷,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大国都或多或少对这次分赃大会存在不满。另一场世界大战正在酝酿。

5. 普法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谁厉害

1、韩麦尔是个正直坚强、有强烈的爱国心的人。

  2、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写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4、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美丽的普罗旺斯(Provence)。都德家世贫穷,因为母亲酷爱读书,所以自幼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说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兹公墓。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