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的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1年6月 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1年6月 郑氏化工原药部成立,将5-硝基愈创木酚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掀起业内绿色革命。 2002年6月 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A-6)生产工艺被评为“2002年中国·郑州先进适用技术交易会”金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7月 郑氏化工取得国内首家登记最高含量98%复硝酚钠原药、98%DA-6原药、98%α-萘乙酸钠原药。 2003年1月 郑氏化工明确“创新科技、为您服务”的企业发展理念,将技术营销与服务营销进行深度整合。 2003年2月 郑氏化工获得国家自主进出口资格。2004年1月 郑氏化工战略研讨会召开,确立了“打造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基地”的发展方向。2004年6月 郑氏化工顺利取得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1月 郑氏化工制剂部成立,在原药销售成功的基础上开始涉足制剂销售。2005年3月 小胖墩控旺系列产品问市,活泼可爱的小胖墩形象从此深入人心。2006年6月 郑氏化工由农大科技楼迁至国际企业中心,与广大朋友们携手升级。2006年9月 郑氏化工主办的“领袖中原会”顺利召开,为农化信息交流开辟新篇章。2007年1月 郑氏化工新厂址全线投产,原药、制剂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 2007年3月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DCPTA、吡效隆等原药进行工业化生产。2008年1月 郑氏化工市场部成立,公司的经营活动更具科学性与创新性。2008年4月 郑氏化工首次与西北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合作,引进优秀人才。2009年2月河南农大郑氏化工成果鉴定会议暨调环酸钙、5-溴基愈创木酚成果鉴定会议圆满成功。多效唑千吨级生产线试车成功。 2009年6月 小胖墩系列产品在央视七套首秀,并喜获“中国著名品牌”称号。2009年11月 公司新成立贸易有限公司,开始向集团化迈进。2010年5月CCTV-10《科技人生》栏目专访郑先福教授,表彰其多年来在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的突出贡献。 2010年10月 郑氏化工特邀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赴全国(哈尔滨)植保会传授农资企业发展之道。2010年12月 郑氏化工十周年庆祝大典圆满成功,社会各界人士共聚一堂,畅叙往日情怀、共话农资未来!2011年4月 郑氏化工成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同时,荣升为河南省农药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2011年7月 郑氏化工被省科技厅、农科院、科协联合评为“河南省十大科技兴农先进单位”。2011年10月 郑氏化工顺利通过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11月 “郑氏大讲堂”2011-11期学习峰会成功举办,为郑氏化工“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11月 郑氏化工通过法国BV公司/Alibaba生产能力深度认证。2012年1月 郑氏化工成立园林销售部,全面涉足园林养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2012年4月 郑氏化工办公二区投入使用,见证郑氏发展新篇章。2012年6月 郑氏化工产品广告登陆央视七套,全面提升品牌价值。2012年6月 郑氏化工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产学双赢。2012年11月 郑氏化工为河南农大学子颁发“郑氏化工益农奖学金”,奉献社会爱心,助力公益事业。2012年11月 郑氏化工2012年度核心客户营销峰会隆重举行,厂商齐聚,共谋农化发展之路。2012年11月 郑氏化工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定。2012年11月 郑氏化工公益公交车服务全国植保双交会,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2012年12月 郑氏化工夏邑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2012年12月 郑氏化工当选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业内对郑氏化工多年来致力于农化产品研发的一致肯定。2013年8月 “郑氏化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4年2月 郑氏化工自主研发生产的优沃施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顺利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商标”审核,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商标”。2014年3月 郑氏化工生产厂部新生产车间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5月8日 郑氏化工荣获“河南省质量兴企科技创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5月23日 郑氏化工金榜?胺鲜酯荣获第三届绿色农药博览会金奖。 2014年6月18日 郑氏化工与中国农业大学成功签订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型化合物专利转让和合作协议。 2014年7月24日 郑氏化工入驻鹤壁精细化工园区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2014年8月13日 郑氏化工生产厂部5S基础环境管理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2014年8月26日 郑氏化工新购置办公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2014年9月30日 郑氏化工郑州中转仓库乔迁新址。2015年5月25日郑氏化工鹤壁分公司奠基仪式隆重举行{0}
2,唐朝是如何扩展对外贸易陆路交通的
南北朝以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造成了社会再度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建立统一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八王之乱”后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国。唐高祖李渊,利用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土崩瓦解的时机,建立唐朝。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又统一了全国。统一的唐王朝的建立,使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唐代前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引起了周围各国强烈的反响。他们都愿意前来中国进行访问和经商。从而,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时代,对外贸易也随之在两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陆路交通的扩展隋代陆路交通,在两汉的基础上有了扩展。据裴矩的《西城图记》载称:“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自鄯善至吐火罗(即大夏)、挹怛 (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一带)一段,隋代南道同两汉南道无异。只是到吐火罗、挹怛后,隋代南道不是西去兰氏城,而是沿今苏尔哈布河上行至兴都库什山以西的帆延(今巴米延),再越过库赫伊巴巴(即巴巴山),南至漕国(今加兹尼),再至北婆罗门(即北天竺,今巴基斯坦),而入西海(印度河所注入的海,即阿拉伯海)。可见,隋代南道的终点已伸延到印度河口附近,使陆路交通线与海路交通衔接了起来。隋代的中道相当于两汉时期北道中那条主要的商路。《西域图记》载称:“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漕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所不同的是,隋代的中道在渡乌浒水(今阿姆河)后西南行,在穆国(即木鹿)与汉代南道汇合,再至波斯,最后入波斯湾。而两汉的这段商路,在渡鸟浒水后,则不经木鹿而西北行,至奄蔡(咸海与里海间)。此外,隋代还有一条北道,该商路始于汉,通于三国,发展于隋,即是经行天山北路和东南俄草原的一条丝绸之路。特别是到了公元十三、四世纪,其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到了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通向国外的道路共有七条。其实,通向国外的道路并没有那么多,有的是内地通边境的,有的则是通国外的海道。唐代陆路通向国外的道路,仍是继汉、隋以来的丝绸之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唐朝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县)起,直到天山南北各条道路上,都在沿线的重要地点驻有军队。一面备战,一面屯田,不但保护了商旅的安全,并且开发了土地,增加了粮食生产。这些驻军加以各种官吏、后勤人员、家属和当地居民,又形成了散落在丝之路上的许多繁华城市和富庶地区。《资治通鉴》载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唐朝陇右道包括十九个州,六十个县,以及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安远门(后改名开远门)是唐代长安城西城墙最北面的大门,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据记载,在安远门外设有“堠”,是记里程的土墩,或称记里堡,相当于今天的里程碑。这除了说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外,还可以看出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对西安附近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在汉代古墓中发现了很多陶仓模型,同时在唐代古墓中发现的却是三彩骆驼俑和深目高鼻的牵骆驼人俑。之所以有这种区别,是因汉代我国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土地、粮食成为地主阶级发财致富的主要来源,因而人们特别重视贮藏粮食的仓、屯。但到唐代,除土地、粮食外,繁荣起来的商业贸易,又给官僚地主带来新的财源,因而他们对丝绸之路上的载货骆驼,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丝绸之路在唐代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汉至唐的千余年间,除海路外,这条丝绸之路是贩运丝织品的主要通道。到了宋朝,中西交通贸易往来以海路为主,但仍有不少人奔走于这条著名的丝道上。时至元明,在这条丝道上仍留下了许多中西方使者、商人、僧侣以及旅行者的足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一直为各国人民所称颂。二、古城长安隋唐时期,随着陆路交通的扩展,还出现了许多贸易繁盛的城市,主要是长安、凉州、敦煌、弓月、洛阳等。长安这座历史名城是唐代的都城。唐长安是在隋代创修的,因汉代旧都已不适应新的需要。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在今西安市区所在地创修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到了唐代,仍不断修建,使其更加宏伟壮丽。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测量,唐长安外郭城东西宽九千五百米,南北长八千四百七十米,周长三十五点五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每个城门上都树立着巍峨的城楼,显得格外壮观。长安城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城。长安集中地反映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首先,长安有着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其中以丝绸、金银器、瓷器、铜器为主。边境兄弟民族和西方各国的商人不断地驱赶着大批马匹,携带着各种方物,前来长安交换丝绸等物。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文化以丝绸为代表而远播西方。其次,长安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线。陆路交通线可分为四路:东路自长安经洛阳到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邱);西路自长安经岐州(今陕西凤翔)至成都;南路自长安到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樊),再经长沙、广西至交州;北路自长安渡河至太原,出娘子关至范阳(今河北大兴县),或沿黄河向东转北,即沿今京广线达范阳。在每条交通线上,都设有完备的驿站。这样,长安城和全国各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唐长安的中外交通,无论陆路、海路都比汉朝发达。唐朝在丝绸之路上不但设置了很多保护交通安全、维持秩序安定的手捉,并对各地之间的路程里数也有详细记载。再次,长安的商业繁荣兴盛。唐长安不仅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城市,也是各类货物最大的集散地。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是商品的荟萃之地。西市设有各种行业的店铺,商业活动远盛于东市。外国商人多在西市交易,西市的波斯邸,是专供波斯(今伊朗)人居住或存放货物的地方。与此同时,长安还有很多小商贩、小手工业作坊以及出租房屋为生的小房产主等。唐代一般使用铜钱,因携带不便,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飞钱,“飞钱”是一种简易方便的汇钱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在长安出现了不少富商大贾。最后,长安的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长安在天文地理、历史、医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内都取得了崭新的成就。正因如此,长安成为西方人向往的都城。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商人、僧侣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为此,长安设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和商人的机构,如鸿胪寺、礼宾院等。在外国商人中,有中亚细亚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入等。长安贸易的繁荣同波斯商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专门从事珠宝商业的,对活跃长安市场起了积极作用。《南部新书》记载:“西市胡人贵蚱蛛而蛇珠。蛇珠者,蛇所吐尔,唯胡人办之。”各国商人带着从西方贩运来的香料、药材、珠宝等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有的外国商人还在长安开设店铺,也有定居下来久留不归的。东方的日本和朝鲜,也有不少商人、僧侣以及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从海路登陆后也都前往长安。所以说,唐代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1}
3,湖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此前的湖南,还拥有数十万年旧石器文化的历史。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湖湘文化从此更不断创新。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当然,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有的人希望将湖南这两种文化形态连接起来,并称之楚湘文化。 美术: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孕育了易元吉、张宜尊、齐白石等美术大师。 体育: 奥运湘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中湖南代表团夺得7块金牌。金牌:杨霞:女子举重53公斤级 占旭刚:男子举重77公斤级 龚智超:羽毛球女子单打 刘璇:女子体操平衡木 熊倪:跳水男子三米板 熊倪/肖海亮:跳水男子三米板双人 李小鹏:体操男子双杠 音乐: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 戏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舞蹈: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瓦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芦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摆手舞》、《毛古斯》、 《八宝铜铃》、《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跳丧》等。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冬冬推》等。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祭祀舞。 文学: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阴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龄前魏源、曾国藩、何绍基、郭嵩焘、邓辅纶、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濯、莫应丰、古华、谭谈、孙健忠等。 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流寓湖南, 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 在乡先贤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陶澍、贺长龄、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桐城古文湘乡派,涌现了吴敏树、邓辅纶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甚众,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 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丽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白话文,写作了《猛回头》、《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文物: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晚唐时,长沙窑的产品已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和西亚, 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陶瓷产品之一。 较重要的有西汉牛镫、魏晋人形吊灯、五代马殷铁盆、马希广和马希范铜镜、宋代铜则、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春瓶、双鱼大盘和清初的铁炮等。 湖南是南方发现商代晚期的铜器最多的省区之一,总数约有300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的四羊方尊,黄材寨子山的人面方鼎,醴陵狮形山的象尊,衡阳市包家台子的牛尊,湘潭县九华金盆养鲤的豕尊,华容、 岳阳、常宁的牺首兽面纹尊等。这些青铜器以体形高大厚重,纹饰优雅秀丽,造型雄奇,铸造精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马王堆西汉古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长沙西汉王室墓的发掘出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出土,分别被评为1992年、1993年、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