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题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1. 白马非马

1. 白马非马

1,从涵义来看“马”是指一种动物,“白”是指一种颜色,“白马”则是指同时具备一种颜色的一种动物。三者的涵意不同,因此白马非马。

2, “马”、“白马”的外延和内涵不同。“马”指不论颜色的所有马。而“白马”只包括白色的马, 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马包括白马,所以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 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 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典故来解释。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其实前面所说的楚人与人的差别即白马非马的问题。楚人不能代表整个“人”的概念,当然白马也不能代表马这个很广义的概念。马可以分很多类,这里的白马非马不能很简单的从字面上来理解,更多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具体怎么看,还是因人而异。

2. 白马非马论题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2. 白马非马论题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著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於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 – 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骑著他的 (不是马的) 白马进城去了。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於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歧义)类型的谬误。“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於”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於”的关系,例如,孔子是至圣先师。守门官的意思是: ”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於”的关系。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於”的关系。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 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於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 凡是属於马的都不能进城。

3. 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整体和部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主要与次要就是相对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盾存在的特点的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始末)白马非马的哲学解释是,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违背了唯物辩证法,但是哲学并不否认“白马非马”在特定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应用。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马”代表马这种生物的总称,这个逻辑命题的关键在于“非”这个连词。“白马”的称谓暗示着它与“马”之间存在联系,但“非马”这个判断则违背了普遍的逻辑惯性。

4. 白马非马小说

书名:萧辰余欣柔.作者:白马非马

5. 白马非马是谁提出的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华夏族。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生于赵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

鲁国的孔穿就来到了赵国,与公孙龙辩论,他们辩论的主题是“奴婢三耳”

辩论的主题竟然是“奴婢三只耳朵”,这样的辩题明显是个坑儿,可公孙龙偏偏迎难而上。

果然,公孙龙善于辩论,他辩解得十分精妙,最后战胜了孔穿。

不过事情没完。第二天,孔穿拜见了平原君。

平原君对孔穿说:“昨天公孙龙的论述的确精彩,先生如何看呢?”

孔穿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生出三只耳朵了。即便如此,但实际很困难!我想请教您:现在辩论三个耳朵十分困难而又不实际,论证两个耳朵非常容易而确实是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而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而不实际的呢?”

平原君无以应对。

第二日,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于言辞,而你的言辞胜于道理。言辞胜于道理,一定会屈服。”

后来,邹衍经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之说。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一个重要论题,他认为,马是从外形上进行定义的,而白马则是从颜色和外形上进行定义的,所以二者不能划等号。

是不是很荒谬?

所以,邹衍对平原君说了如下一番话:“不行。所谓辩论,是要区别不同的种类,使其不会相互扰乱;列举不同的情况,使其不会相互混淆;抒发意思,疏通宗旨,让人明白自己所说的,而不是困惑别人。因此,辩论胜利的一方不失自己的立场,没有胜利的一方得到他所追求的东西,要是这样的辩论,那就可以进行。如果用繁文缛节来相互争辩,用花言巧语来让对方推崇自己,用华丽的话语来转移观点,吸引别人使他们领悟不到真实的意思,这样就违背了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争相论辩,互相较劲看谁最后停止而获胜的做法,实在损害君子风度,我邹衍不会去做。”

上面一段话洋洋洒洒,其实就一个意思:我不想和公孙龙辩论,不值得!

《资治通鉴》中记载:从此后,公孙龙便不受重用。

6. 白马非马是哪个思想家提出的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主张。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学家,是战国时期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至今只残留6篇,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

7. 白马非马错在哪里

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公孙龙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与他齐名的是另一位名家,惠施。

8. 白马非马是什么意思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

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

”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

”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

名形者非名色也。

故曰:白马非马。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

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

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

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公孙龙本人对”白马非马“的解说 中国古代论辩学者公孙龙论述"白马"之名有异于"马"之名的一个逻辑命题。

这一命题原是战国时齐国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没有保存下来。

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在《公孙龙子》一书中专有《白马论》一文,对这一命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一些逻辑学者认为这一论证主要意思是:①"马"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马"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

但"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马有色,而只是强调"马"不取其确定的颜色,它实际上是包括各种颜色的。

"白马"之命色,是专取其确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

从逻辑上分析,"白马"与"马" 虽然具有马形的共性,却又有 "包括各色"与"仅指白色"的区别,这就从内涵上区别了"白马"和"马"这两个种属概念。

②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即黄马与黑马都可以标作马,但不能标作白马,因此求马与求白马是不能等同的。

即"马"中是包括黄、黑马的,"白马"中不包括黄、黑马,从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指出,"马固有色,故有白马",这就明确肯定了马中是包括白马的。

由此表明,公孙龙从类的种属关系上,承认"白马是(包含于)马"这一常识命题,并确定"白马"与"马"的区别不是排斥和全异的关系,而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

③ 根据公孙龙的分析,"非"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只是作 "有异"、"不等同" 解,并不作"全异"、"不包含于"解。

《迹府篇》也曾明确指出,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即是"异白马于所谓马" 之意。

因此,"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明确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但有些学者认为 "非"只是作 "不属于"或"全异于"解,"白马非马"就是指"白马不属于(全异于或不包含于)马",因而是一个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

9. 白马非马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提出了‘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两者区别,但是割断了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

10. 白马非马的故事

这天,正巧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

所以说白马非马。”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被侃晕了,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于是公孙龙的《白马论》名噪一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