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的突尼斯问题
殖民地:法属加纳 法属喀麦隆 在北非,法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殖民地内部的民族主义运动愈演愈烈。
二战后,法国等国家肢解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在北非,英美二战时对法国殖民地的占领激起了当地的独立运动。1956年,法国被迫承认突尼斯和摩洛哥独立。在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穆斯林和法国军队经过8年战争,法国人于1962年最终撤出了阿尔及利亚。1960年,戴高乐领导的法国突然从法属热带非洲殖民地撤出,宣告了法国殖民时代的结束。
2. 突尼斯和法国什么关系
不是很近,隔着地中海呢,突尼斯距离法国海岸线直线距离要700公里。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突尼斯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央,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
3. 法国 突尼斯
没有引渡条约的有: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比利时、瑞典等其他国家。
签署引渡条约的
54个国家包括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立陶宛,大韩民国,老挝,菲律宾,秘鲁,突尼斯,南非,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安哥拉等。
4. 西班牙和突尼斯
不是东非。是北非。
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加那利群岛(西)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
5. 意大利与法国突尼斯
一战主要矛盾是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因为法德两国领土接壤,存在的历史矛盾十分尖锐,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完成工业化后实力大增,为了扩充势力范围和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积极扩大军备。所以,一战的主要几场战役,都围绕在法德边境之间。
6. 意大利和突尼斯关系
区别在于突尼斯是个国家。威尼斯是意大利的城市。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强于突尼斯。意大利在国际的地位也高于突尼斯。威尼斯是个海滨城市,是个去游玩的好去处。突尼斯是非洲的。突尼斯的实力不强也不是很低的。突尼斯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7. 突尼斯法国人
1815年维也纳会议划定了欧洲各国疆界后,法国将扩张重点转向非洲,加速了对非洲的殖民扩张。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距法国本土仅有700公里,很快成为法国在非洲殖民扩张的目标。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积极向突尼斯渗透,以扩大自己在北非的殖民势力。为了应对欧洲列强的殖民威胁,突尼斯实施改革,希望复国强兵,避免沦为殖民地。但改革失败,突尼斯经济恶化,便利了欧洲列强的入侵。
1877年俄军入侵奥斯曼,兵临君士坦丁堡,虽然在1878年英、法、德强迫俄国与奥斯曼停战议和,但刺激了法意瓜分奥斯曼的野心。1881年法军以法属阿尔及利亚为据点,入侵突尼斯。法军获胜,强迫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三世·阿勒·萨迪克签订了《巴尔杜条约》,突尼斯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开始了法国对突尼斯的殖民统治。法国在突尼斯推行现代化改革,积极建立法国式的政治制度,修建铁路公路,建设供水系统。为了巩固殖民统治,法国积极拉拢当地上层人士,仍由他们管理突尼斯各地,但接受法国的监督。突尼斯人不满法国的殖民统治,积极与法国殖民者抗争,一直希望恢复独立。
1956年法国与突尼斯签订《法突联合议定书》,突尼斯独立,结束了法国对突尼斯的殖民统治。
8. 意大利与法国的突尼斯问题
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列强和被侵略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
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二、帝国主义间矛盾的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变化,形成(矛盾实质)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三、主要矛盾列强国家
1、英德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世界范围争夺海外殖民地;
2、法德矛盾: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3、俄奥矛盾:是争夺巴尔干半岛霸权。
四、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1、三国同盟:
1879年德奥同盟,对付俄国;
1882年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三国同盟形成。
2、三国协约:
1892年法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由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矛盾,英国协调与法俄矛盾,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9. 突尼斯和意大利的最近距离
突尼斯(抄Tunisia)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袭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
10. 一战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
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走向了最高阶段,一句最早的论断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存在就是战争根源,战争掠夺财富,是掠夺与反掠夺的矛值,帝国主义大量超发货币,用纸收割世界各国的财富,就造成了反掠夺的力量逐渐壮大,矛盾在上升,一但不可调合,战争随之而来。是一场掠夺与反掠夺的较量。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当前,两股力量都在上升。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消费侧的推出,就是用内需减少出口,化解超发美元所带来的通货澎涨。又通过一带一路的投资,把过剩的产能,澎涨的货币投出去,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但战争的风险仍然存在,帝国主义在没消亡之前,战争的因素在集聚,一但失去平衡,战争立即暴发,这不是根据人的意志决定的。战争有内生动力!当今中国准备战争的步伐在加快。忘战必危。全民也要有备战意识。一旦战争因素具备,也要做好战争前的行动。
11. 意法争夺突尼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
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起因:
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背景:
概述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罗斯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罗斯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