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提高记忆力)

1. 巴洛克音乐

1.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风格音乐的特点是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加入了大量的装饰性音符,极尽奢华,短促而律动,节奏强烈,旋律精致、跳跃,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看重力度的变化,速度从始至终保持不变。

一、巴洛克风格音乐的特点

1、巴洛克属于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此艺术风格的盛行,被人们称为巴洛克时期,而这个时期所产生的音乐就叫做巴洛克音乐。

2、巴洛克音乐作为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它在声乐方面,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也具有重大的分量。

巴洛克风格音乐的特点

3、巴洛克音乐的特点

(1)其节奏感十分强烈,其跳跃性强。

(2)一般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

(3)主要强调曲子的起伏,注重力度的变化。

(4)其节奏速度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变化。

2. 巴洛克音乐提高记忆力

2. 巴洛克音乐提高记忆力

适合恢复记忆的音乐:

1、阿尔法波音乐

阿尔法波音乐是属于一种脑电波音乐。是指一种8-14赫兹左右,每分钟60-70节拍的音乐。能把人们带入到阿尔法脑波状态,可用来开发大脑、激发潜能等,学生人群听阿尔法波音乐有提升记忆力的作用。

2、罗扎诺夫音乐

罗扎诺夫音乐是一种可以用来促进学习时记忆的音乐,罗扎诺夫高效记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具有舒缓神经、集中注意力的效用,所以学习英语时伴随着音乐,学习效果就会很好。

3、巴洛克音乐

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极大地增强回忆能力,帮助记住信息内容。巴洛克音乐正是快速提高学习的理想音乐,主要原因是巴洛克音乐每分钟60~70拍的节奏与α脑电波一致。

4、巴赫创作的音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5、亨德尔创作的音乐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英籍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阿尔米拉》、《哈利路亚》等。

3. 巴洛克音乐有哪些

巴洛克音乐之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4.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是谁

亨德尔是出生于德国,国籍是英国,是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家,全名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具体内容

亨德尔全名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一位英籍德国人,是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家,他从小跟着师父查豪(管风琴家)一起学音乐,后来在教堂里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由于对音乐爱得痴狂,他就搬到了汉堡专门研究歌剧。

他的歌剧《阿尔米拉》上演成功后,他就有了经费去留学了,在留学的过程中结识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歌剧大师,到了英国之后,他又创作了《里纳尔多》,并且大获成功,还以一首《女王生日颂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赏识。

在汉诺威选帝侯乔治顺利登帝的时候,亨德尔又以一首《水上音乐》获得了新帝的赏识,并且还增加了他的年薪,他的歌剧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世界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社会,只会巴赫能和他相媲美。

亨德尔的其他作品还有《弥赛亚》,《哈里路亚》,《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尼罗》,《阿格里皮娜》,《烟火音乐》等。

5. 巴洛克音乐之父

不是,弗朗茨.约瑟夫.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6. 巴洛克音乐提高记忆力14首

音乐:罗扎诺夫高效记忆音乐、莫扎特音乐、巴洛克音乐

据科学研究说,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四个主要脑电波在运作,这四种脑电波,可用电子脑电图仪测量到。而我们大脑的四种脑电波中最适合潜意识活动的就是α波,只有α波状态才是取得高效记忆的最好状态。α波状态促进灵感,加快资料收集,增强记忆。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语言的记忆才能取得最佳记忆效果。美国快速学习法先驱泰丽指出:“某些类型的音乐节奏有助于放松身体、安抚呼吸、平静β波振颤并引发极易于进行新信息学习的放松性警觉状态。”根据这一发现,推荐世界著名快速学习法专家罗扎诺夫推荐的专用于外语学习的特选音乐。

罗扎诺夫音乐的节奏与α脑电波是一致的,或者说这类音乐的速度与大脑处于放松活跃状态下的波长是相似的,它能使身体和大脑和谐一致。如果在这类音乐的伴奏下,有人将信息读给你听,信息就会飘进你的潜意识里,你就能更快地学习了。快速学习法专家把这类音乐的作用概括为三个:帮助你放松;激活右脑接收新信息;帮助你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库。

7. 巴洛克音乐风格特点

巴洛克一词源出葡萄牙语。巴洛克时期,并不只是音乐史上的名词,而是用来概括欧洲文艺复兴后一个长时期内的绘画、建筑、音乐等等艺术总的风格特征的。艺术理论家们最初使用这一名词时,曾经带有某种贬义。后来,在艺术史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才成为对欧洲多国、多种艺术一个时代性的泛称,并无褒贬之义了。

时间上,巴洛克音乐时期一般是指整个17世纪直到18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约一个半世纪的欧洲音乐。这个时期的音乐,又被称为数字低音时期。数字低音(又称通奏低音)是当时应用于键盘乐器的省略性的记谱法。即,乐谱上只记出低音声部的实际音高,而上方各声部则只用数字标出,数字的选择,则依据音程结合及当时刚刚形成的和声观念。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伴奏,在键盘艺术上曾盛行一个时代。

这时期宗教音乐对整个音乐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不少巴洛克作曲家都是优秀的教会音乐作家,一些钢琴曲也受到宗教精神的影响。宗教,是人创造的。宗教精神,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从这类钢琴曲中可以感受到崇高、庄严、虔诚的精神境界。

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从宗教向世俗转变的时期。所以,世俗生活的内容也反映在钢琴曲中。各种舞曲、组曲等等就是这类乐曲,听起来典雅、明快,或幽默、轻松。

这时期器乐演奏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一些乐曲也反映出弹奏技巧的高超。例如,有的乐曲常常将一个快速的技巧性音型或短句,不断地重复扩展,密集音符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动力性,典型的如“托卡塔”。这类乐曲疾速、华丽。不过,优秀乐曲从来不只为单纯的技巧。在技巧表现的同时,一定还有乐音运动的逻辑、敏捷奔流的乐思和音乐情趣。

无论哪类乐曲,巴洛克时期钢琴曲都较为含蓄,避免夸张;较为克制,不失分寸;较为内在,不尚外露;即使感情十分浓重时,也保持严谨、庄重的风度。

8. 巴洛克音乐代表作

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9. 巴洛克音乐经典曲目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3.31—1809.5.31)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受到诸多音乐才子的影响,开始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海顿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黑暗现实发动猛攻!海顿就是海顿,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吟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10. 巴洛克音乐的含义及其风格特点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来自以下三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这种倾向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这种贬意甚重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皆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他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美术史原理》,1915)。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希腊美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哥特式美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日本美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建 筑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著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1. 巴洛克音乐晚期三杰不包括以下哪位作曲家

巴赫(Bach)、韩德尔(Handel)、维瓦尔第(Vivaldi)、泰莱曼(Telemann),作品风格神马的,用搜索引擎搜索“巴洛克 音乐 风格”、“巴赫 代表作”之类的,立马就出来了……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