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与“九五之尊”无关。“十二章”,是说帝王龙袍上要有十二种花纹。与“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后汉书.舆服下》最早详细规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实,关于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说法不一。
清朝十二个皇帝,哪个皇帝功劳最大,最受你的喜爱?
清王朝先后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二个皇帝。清政权统治了前前后后二百九十六年的时间。我个人认为这中间功劳最大当属康熙。幼年登基到老年退位,康熙在位统治时间长。政治上清明,册封了西藏班禅,推行了满汉文化交融。经济上重视赋税,利图复兴家国大业,他主政时重视农业,大兴水利建设,为经济上复兴,奠定了基础。
都说九是阳之极,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冠冕是十二旒的?
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与“九五之尊”无关。“十二旒”,是因帝服“十二章”而定的。“章”,指花纹。“十二章”,是说帝王龙袍上要有十二种花纹。据说,“十二章”之最早记载,是《尚书.益稷》。其中,帝舜命禹按“十二章”图案制作“帝服”。不过,《益稷》所载《尚书》,经东晋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
尽管曾至清代,皆被封为圭臬。但后来已被证明是伪书。所以,此《益稷》不知真假。然而西汉刘歆记载过孔府壁书中有十六篇逸《书》,东汉马融、郑玄亦在《书序》中说到这十六篇,其中有《益稷》。或曰,若确实有过《益稷》,业已亡失。东汉末郑玄注《周礼》,已经说到过“十二章”——即“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画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也。
天之大数,不过十二,故王者制作,皆以十二,象天也。”看来,“十二旒”之说法其来有自。上古至周,上“衣”下“裳”。“华虫”是五彩之虫。历代儒学,对“十二章”有众多解释,不详赘述。但有一条可以确定,就是“十二章”象形于天,表示帝王受命于天,权如天大。与“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冠”,本是“冕”和“弁”等各式帽子的总称。
“冕”,黑色,属最尊贵的“礼冠”。据说,最初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皆戴冕,于是有“冠冕堂皇”一词。后来,“冠冕”,被作为官仕的代名词,还被用来表示“居于首位”,“冠军”由此而来。古代的“冕”,顶上是长方形的“板”,称为“綖(yan)”。“綖”的前面,挂有一串串小圆玉,就是“旒”。其实,关于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说法不一。
有说前面“十二旒”;有说前后各“十二旒”;还有说前后各六共“十二旒”。早先,诸侯以下至大夫,“冕”上亦有“旒”,但须据等级减少数量。《后汉书.舆服下》最早详细规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云——“冠冕,垂旒,前后邃延(綖),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
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色为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彩色为组缨,旁垂黈(tou)纩。”敦煌唐初壁画,皇帝出行图《唐六典》载,“冕服”是皇帝和王侯的专用礼服,共六种样式。“冠冕”,顶部有“冕板”,唐制广八寸、长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