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原料、所用酒曲、窖池以及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中国白酒不同的香型特色,目前已经取得国家标准的有11种香型。特香型白酒便是其中之一,“浓头酱尾清中间”的独特口感使其囊括了浓酱清三大香型特色。然而,如此特别的香型究竟是如何酿造出来的?
近日,凤凰网《酒业相对论》在 “选酒困难症不再犯!哪些产区、香型是你的人间值得?”这一主题探讨中,邀请了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和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以及知名文史专家、时评人十年砍柴共同分析解读,并以四特酒为典型案例,通过辩证思维、前瞻研判生动展现了四特酒的产区优势和香型魅力。
据宋书玉介绍,国人对香型的探秘和认知是从70年代开始的,目前仍然处于认知发展过程中。对消费者来讲,每种酒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气和口味特色。从未来酒业的发展来看,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孕育了不同的粮谷,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微生态环境酿出来的美酒都有独特的个性。
以四特酒为例,四特酒的诞生地樟树市盛产大米,所以大米成了四特酒的酿酒原料。在酒曲的使用上,四特酒的曲并不是用的小麦,而是用的面粉以及麸皮。
除此以外,四特酒的窑池主要有两种材料组成:红褚条石和优质窖泥,浓香和酱香的工艺都包含其中。加上大米的原料,使四特酒有了一种原料清香、窖泥的浓香和酱香的多味风格。
四特酒独特的窖池
徐岩说到:“四特酒不是一个典型的酱香,也不是一个典型的浓香,但是它在感官上给大家的一种感觉就形成了它自身的一种香型,并能代表一个区域特征、工艺特征、产地特征,最终成为了特香型。”
在宋书玉看来,每一款名酒都应该能够总结出自己在香气和口感上的个性化特征,包括从原料、糖化发酵剂、发酵设备和酿造工艺上都能总结出符合自己特色,又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
为了能够让消费者更好的认知特香型白酒,四特酒总结出了“12353工艺”,该工艺极为复杂,历经千年传承,是四特酒品质之根,也借此工艺清晰总结出了特香白酒的独特之处。
与此同时,四特酒长期以来也在持续加大广告投入力度,拓展品鉴活动举办的区域、场次以及形式,以此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四特酒的特香差异和内涵。在本期的《酒业相对论》主题探讨中,针对四特酒如何去推广产区特色,并将产区特色做到全国化的问题,徐岩表示:“四特酒可以和菜搭配。不论是江西的菜或者其他地方菜都可以做一些尝试。
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并以酒和菜搭配的形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都够欣赏到、感受到四特酒的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白酒消费人群的迭代,酒文化需要创新,传播的方式也要创新。然而,在众多的传播方式中,让消费者真真切切感受到酒的高品质则是最核心的目的。品质就是品牌的本质。
“要想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就要突出自身的本质优势在什么地方,品牌传播光说品牌,很难让消费者信服。因此,有特征、有品质的白酒品牌不用去模仿任何味道,只要坚守住自己的品质,做好自己的品牌,就一定可以走出去。”
在宋书玉看来,四特酒作为中国白酒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是值得肯定的。“它一直在做一个传统酿造的坚守者。实际上四特酒在产区表达和产品表达上都有特殊的优势,产区独特、产品独特,所以这两个表达,一定要做好,我觉得就可以了。”宋书玉说道。
与此同时,十年砍柴也在节目中提到:“四特酒承载着文脉不断的江西文化。我们觉得,讲品质保证的时候,把它的原料跟别人不一样的特殊性、差异性讲透,把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结合起来可以把这个文章做好。”
长期以来,为大幅提高特香型白酒质量及科技含量,四特酒始终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在传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搭建起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看见。相信四特酒作为特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特香型白酒标准制定者,必然会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以实际行动严把酿造工艺关,严守产品质量关,共同开创中国白酒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