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菜籽油炒菜的正确吃法
菜籽油正确的食用方法:菜籽油炒菜生的菜籽油中有一股清气味,如果是用于凉拌菜的话,其口味和效果都是比较差的, 所以菜籽油适合炒菜,如果是用于凉拌菜,最好是将菜籽油用火烧一烧再放凉后淋在凉菜上,口味会更好。不要吃放置太久的菜籽油油脂有一定的保质期,所以如果放置太久的菜籽油就不要再使用了,以免引起不良的症状。与其它食用油共同使用菜籽油中因为缺少油酸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所以如果人长期食用菜籽油会构成身体营养的不平衡,因此在煮菜时最好将太子要与其他的食用油共同使用,效果会更好。高温加热后的菜籽油不要重复食用菜籽油经过高温加热后,其营养结构已发生变化了,并且还会产生一定的有毒物质,所以你如果反复使用高温加热后的菜籽油会损害人体的健康的。以上就是有关菜籽油怎么吃的介绍,另外要注意的是,但是用菜籽油时,最好将锅烧热,然后再将菜籽油倒入锅中加热,菜的口味会更好的。
菜籽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油类之一,这种油类物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菜籽油能够用来炒菜,用它炒出来的菜味道更香,而且还能够发挥菜籽油的营养,但是这种油并不是适合每一种菜的,有些菜用葵花油炒会更香。那么菜籽油适合炒什么样的菜呢?1.菜籽油适合用来炒菜,不适合用于凉拌菜。2.菜籽油就是我们俗称的菜油,又叫香菜油,是以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状的液体。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民间叫作“青气味”。这种气体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致,但特优品种的油菜籽则不含这种物质。3.菜籽油含有一定的种子磷脂,对血管、神经、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菜籽油的胆固醇很少或几乎不含,所以控制胆固醇摄入量的人可以放心食用。菜籽油适合做什么菜一、油泼辣子食材四川海椒面180g、菜籽油300g、花椒适量、大茴适量、麻椒适量、红葱头适量、草蔻适量、肉蔻适量、豆蔻适量、白芷适量、小茴香适量、香叶适量、桂皮适量、丁香适量、草果适量、熟白芝麻适量、食盐适量、鸡精适量、良姜适量步骤1.准备一份辣椒和白芝麻放在一起备用。2.炒锅内放入菜籽油,然后将红葱头碎、花椒、麻椒、草果、草蔻、豆蔻、桂皮、良姜、丁香、香叶、小茴香、白芷用清水洗过之后,放入油锅里,小火炸制。3.锅里适量加入食盐和鸡精,拌匀备用。4.锅内的调料炸成金黄色的时候捞出不用。5.先少量浇一点热油到辣椒粉里,搅拌均匀,然后等油稍微凉一下,再全部倒入锅内搅匀,这样做是防止油过热把辣椒粉给炸糊,影响口感。二、芹菜炒猪肉食材菜籽油10ml、芹菜7棵、猪肉120g、油适量、盐适量、淀粉5g、生抽6ml、料酒适量、胡椒粉适量、姜6片、蒜2瓣、豆瓣酱1勺、味精适量步骤1.芹菜切段,猪肉切成自己喜欢的条或者丝都可以。肉里面加入料酒胡椒粉生抽淀粉腌制5分钟。2.姜蒜切好备用。3.坐锅起烧热,倒入菜籽油。4.加入姜蒜爆香。5.把腌制后的猪肉放下去炒至变色后捞出。6.锅里剩底油把芹菜放下去炒至7分熟。7.加入刚才滑过的猪肉,翻炒几秒。8.放适量的盐调味。9.生抽调味。10.豆瓣酱适量。11.适量的味精调味。12.起锅装盘咯。
2,菜籽油怎样吃好
菜籽油适合煎炒烹炸,不适合凉拌。菜籽油,是我国的传统植物油,色泽金黄或棕黄,具有特殊的辛辣刺激风味,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酸为13.2%,油酸20.2%,亚油酸16.3%,α-亚麻酸8.4%,微量营养素:VE、菜油甾醇。在植物油中,菜籽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居中,低于玉米油、大豆油和葵子油,但明显高于橄榄油和棕榈油。微量营养成分中VE虽然总量比大豆油中的少,但是VE中活性最强的α-生育酚却比大豆油中高。另外,菜籽油还是唯一含有菜油甾醇的植物油。扩展资料植物油的使用方式:1、大豆油:煎炒烹炸。2、棕榈油:代替动物油用于烘焙等。3、花生油:煎炒烹炸。4、葵籽油:煎炒烹炸,烘焙,凉拌。5、稻米油:煎炒烹炸,烘焙,凉拌。6、玉米油:煎炒烹炸,烘焙,凉拌。7、橄榄油:煎炒烹炸。8、油茶籽油:煎炒烹炸。9、亚麻籽油:煎炒烹炸。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十大植物油营养价值全解析
菜籽油拿来凉拌,估计大家没听说过,可以去搜搜禾睦福天然菜籽油就知道了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质的菜籽油,比如爱是福双低菜籽油、爱是福高油酸菜籽油等,这些菜籽油的营养价值都很高。我们都知道,传统农家自榨菜籽油由于工艺的原因,这种菜籽油只能用来炒菜,不能用来凉拌或者其他的烹饪方式。而我之前用过的高油酸菜籽油则不一样,它既适用煎炸烹煮等中国人的传统烹饪方式,而且用它烘焙出的蛋糕香儿软,非常好吃,它还能像橄榄油一样凉拌。更稀奇的是,它可以像橄榄油一样用于护肤,冬天皮肤比较干燥,抹上一点高油酸菜籽油,皮肤就会变得很滋润。
本人觉得菜籽油得烧热再用,烧鱼用菜籽油好吃
菜籽油的分类 1、从制取工艺来分,可分为压榨菜籽油和浸出菜籽油。 2、从原料是否为转基因来分,可分为转基因菜籽油和非转基因菜籽油。 3、从脂肪酸组成的芥酸含量来分,可分为一般菜籽油和低芥酸菜籽油。 一般呈深黄色或棕色。菜籽油中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从营养价值方面看,人体对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可高达99%,并且有利胆功能。在肝脏处于病理状态下,菜籽酮也能被人体正常代谢。不过菜籽油中缺少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且其中脂肪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营养价值比一般植物油低。另外,菜籽油中含有大量芥酸和芥子甙等物质,一般认为这些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不利。如能在食用时与富含有亚油酸的优良食用油配合食用,其营养价值将得到提高。 制作方法 1.清洗:清洗前,先将菜籽放在竹制箩筐内,用脚踩碎其中的并肩泥(泥块),然后进行筛选。通过风车除去轻于菜籽的灰杂物。再用粗细筛分别除去大于或小于菜籽的夹杂物。 2.炒籽:采用夹层锅(也可用两个锅套起来用),夹层中可以填入草灰或细砂。开始炒时,火力可稍大,约0.5小时后,锅内菜籽有炸裂声,即应控制火力。菜籽出锅前10分钟要压住火苗,当锅内菜籽温度达到115~120℃,手捻菜籽碎后呈金黄色时,即可出锅。炒时要勤翻动。 3.磨碾:磨要放平,调好磨心高低,下料均匀,大小籽分开磨,磨时不出整籽。碾籽要勤翻勤扫,头道坯将起槽时,加入3%左右的筛净粗糠或2%左右的3厘米长的草心混合,压出的坯厚度不超过0.2厘米,掺入规定的粗糠或草心后,就可直接蒸坯。 4.蒸坯:头坯蒸2分钟左右,冒青汽,二坯蒸25分钟。蒸时要不断往锅内加水,以补充损失。蒸腰不得漏气,烧火加煤要均匀。甑底上要加一层棕,既能保护甑底,又不粘坯。此时要勤换蒸锅水。 5.包饼、上榨:头道打双圈,二道打单圈,分散包饼,集中装榨,包饼要快,饼要踩紧踩平。包饼以散草为好。 6.压榨:轻打、勤打。使饼迅速压紧,出油后轻压、勤压,1小时后,油大部分榨出,重打、慢打,加大压力。撞杆要打平打正,上下尖均匀。头道打3小时,出油90%,二道打4小时,第二天早晨出榨。为防止冷风吹,用保温板或麻袋盖榨。 原料别名:菜子油、菜油、油菜籽油、芸苔油、香菜油 菜籽油就是我们俗称的菜油,又叫香菜油,是以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状的液体。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民间叫作“青气味”。这种气体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致,但特优品种的油菜子则不含这种物质。 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主产于长江流域及西南、西北等地,产量居世界首位。 人体对菜籽油的吸收率很高,可达99%。因此它所含的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功效。 由于榨油的原料是植物的种实,一般会含有一定的种子磷脂,对血管、神经、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 菜籽油的胆固醇很少或几乎不含,所以控制胆固醇摄入量的人可以放心食用。 菜籽油是一种芥酸含量特别高的油,是否会引起心肌脂肪沉积和使心脏受损目前尚有争议,所以有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还是应当注意少吃。 中医理论认为,菜油味甘、辛、性温, 可润燥杀虫、散火丹、消肿毒。 姚可成《食物本草》并谓菜油“敷头,令发长黑。行滞血,破冷气,消肿散结。治产难,产后心腹诸疾,赤丹热肿,金疮血痔”。临床用于蛔虫性及食物性肠梗阻,效果较好。 始见载于《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芸苔子次之。” 《本草纲目》则谓油菜籽“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油利,种植亦广云”。 菜籽油简称"菜油",主要取自甘兰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莱的种子(含油22%-49%,平均40%)。含蛋白质21%-27%,磷脂约1%。这些品种的菜籽产于中国、印度、日本、巴基斯坦、瑞典、波兰、德国、智利、法国及加拿大。在欧洲,菜油来源是冬播的甘兰型油菜。在巴基斯坦及加拿大,菜油的主要来源是夏播的白菜型油菜。 我国油菜生产近年有很大发展,亩产量不断提高。菜籽油产量约占植物油产量的1/3以上。除主要产区长江和珠江流域外,其它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油菜种植,因为它可利用冬闲地种植,不与大田作物争地。 菜籽毛油呈黄略带绿色,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和辣味。碱炼、脱色、脱臭后的菜籽油澄清透明,颜色浅黄无异味。储藏时有风味回复的现象,但与原来(毛油)的风味不同。 [编辑本段]烹饪指导 1. 油脂有一定的保质期,放置时间太久的油不要食用。 2. 因为有一些“青气味”,所以不适合直接用于凉拌菜。 3. 高温加热后的油应避免反复使用。 4. 由于菜籽油中缺少油酸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且构成也不平衡,营养价值要略低于一般植物油,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少食菜籽油为宜。如能在食用时与富含有亚油酸的优良食用油配合食用,其营养价值将得到提高。 注意事项 菜籽油中含有芥酸,主要存在于菜油中。动物实验证明,大量摄入含芥酸高的菜籽油,可致心肌纤维化引起心肌病变;引起动物增重迟缓,发育不良;生殖力下降,经试验公鼠饲料中芥酸含量达10%时,即出现睾丸变小,无成熟精子等现象;引起血小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