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赀 怎么读什么意思拼音怎么打
赀,读音为: zī。一、释义1、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2、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3、罚款。小罚改为钱财赎罪。二、说文解字赀,形声。从贝,此声。小罚以财自赎也。译:赀,形声字,从贝,此声。小罚改为少量钱财赎罪。三、常用词组赀刑、捐赀、赀算、赀租、赀壤。扩展资料一、赀刑 [zī xíng] 秦朝刑罚之一,就是强制犯人缴纳一定财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罚。二、捐赀 [juān zī] 私人或团体出资金办理或资助公共事业。三、赀算 [zī suàn] 汉代朝廷规定的纳官钱数。赀,通“资”。四、赀租 [zī zū] 口赋和田赋。泛指赋税。五、赀壤 [zī rǎng] 向使用者收取罚款的土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赀
赀zī 部首:贝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基本字义1. 计量:所费不~。不可~计。 2. 同“资”。
赀zī基本字义1. 计量:所费不~。不可~计。2. 同“资”。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贝,此声。本义:罚款。小罚改为钱财赎罪)2. 同本义 [impose]赀,小罚以财自赎也。——《说文》不从令者赀一甲。——《睡虎地秦墓竹简》3. 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 [impose poll tax]民不儋赀钱二十二。——《汉律》。按,七岁至十四岁不任傜役,出赀钱二十三,所谓头钱也。4. 又如:赀课(赋税)5. 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count]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齐民要术》6. 又如:赀计(计量;计算);赀算(计算)
◎ 赀赀 zī〈动〉⑴ (形声。从贝,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就食”。“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饭钱”、“餐费”。本义:饭钱。转义:小额罚款(具体额度相当于一顿饭的钱)。小罚改为少量钱财赎罪)⑵ 同本义 [impose]赀,小罚以财自赎也。——《说文》不从令者赀一甲。——《睡虎地秦墓竹简》⑶ 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 [impose poll tax]民不儋赀钱二十二。——《汉律》。按,七岁至十四岁不任傜役,出赀钱二十三,所谓头钱也。⑷ 又如:赀课(赋税)⑸ 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count]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齐民要术》⑹ 又如:赀计(计量;计算);赀算(计算)赀 zī〈名〉⑴ 假借为“资”。财货 [money;fund]赀,货也。——《广雅》赀,财也。——《苍颉篇》以赀为骑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龙闻言颇嘉其孝,常给赀以赡之,令之勤读。——《包公案》(袁可立)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明史》⑵ 又如:捐赀(捐助资财);赀郎(汉代富家弟子因家财多得拜为郎);赀财(钱财);赀产(财产)⑶ 价,价格 [price]布织财物,皆立其赀。——《管子》⑷ 匈奴对奴婢的称呼 [slave or slave girl]匈奴名奴婢为赀。——《三国志》注引《魏略》⑸ 又如:赀虏(古时对匈奴的蔑称)
赀zī 计量 的意思。
2,赀怎么读
读音: zī声母:z 韵母:i基本释义:1、计算: 所费不赀。2、“赀”,另见“资”扩展资料文言版《说文解字》: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赀,轻微的处罚其用钱财赎过。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此”作声旁。汉律规定:百姓不供徭役,罚缴人头钱二十二。词语解释:1、赀产[zī chǎn] 财产。赀,通“资”。2、赀币[zī bì] 钱财。赀,通“资”。3、出赀[chū zī] 见“出资”。4、中赀[zhōng zī] 见“中訾”。5、金赀[jīn zī] 见“金资”。6、富赀[fù zī] 大量的钱财。7、捐赀[juān zī] 私人或团体出资金办理或资助公共事业。8、赀用[zī yòng] 钱财费用。赀,通“资”。9、赢赀[yíng zī] 赢馀的资金。
3,訾在姓氏里念什么
訾(zī)姓,非常古老。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义市)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读[ zī ]姓。【组词】1.訾给[zī gěi] 资助供给。訾,通“赀”。《史记·平准书》:“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清 方苞《谢季方传》:“数年中,旧业尽摽,薪米半吾家訾给。”2.訾责[zī zé] 评议责备。3.窃訾[qiè zī] 亦作“窃赀”。占有别人的资财。4.訾黄[zī huáng] 兽名。龙翼而马身。一说,訾,叹辞;黄,乘黄。5.訾程[zī chéng] 准则;规程。6.中訾[zhōng zī] 亦作“中赀”。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汉人,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zi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