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福建有什么白酒文案,火锅的起源是哪里呢

1,火锅的起源是哪里呢

第一、成吉思汗发明说火锅的起源并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发明的。他长年统兵征战四方,看到士兵们吃传统的烧烤羊肉很费时,为了使得部队不延误战机,他将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从此这个世上就有了火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有了火锅,才使得蒙古骑兵填饱了肚子之后,精神焕发地攻下中原,并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亚。第二、三峡纤夫发明说一千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就在江边砌土为灶。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长江水,熬成汤,佐以烈酒,烫食鲜鱼活虾及各种蔬菜。一番豪迈,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顿消,纤夫们又吼着激昂的号子,背着纤绳上路了。身后留下一个个土灶和一缕缕青烟。火锅的起源“火锅”,什么叫火锅?其实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就是火锅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锅子?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是多姿又多采。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鐎 斗”。另一说法认为起源于南北朝。 唐朝时,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即指陶瓷。火锅也有简易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碳火盆,盆上放一个同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拨霞供”。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清稗类钞》:“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

火锅的起源是哪里呢

2,福建老酒能不能直接喝

福建老酒也是可以直接喝的,你任何酒类都不要喝的太多,适可而止
真、假福建老酒的识别方法 项目 正宗“福建老酒” 假冒伪劣福建老酒 纸箱外包装 (1)采用20瓶装瓦楞纸箱、12瓶装彩箱以及6瓶 装礼品盒三种形式包装。 (2)商标印刷精美,纸箱颜色鲜艳,字迹清晰。 (3)印有“中华老字号”的标记、生产日期及 检验合格章。 (1)箱体纸质较差。 (2)印刷模糊,字迹不够清晰。 (3)无检验印章、生产日期 专用酒瓶 (1) 玻璃酒瓶下部有“福建老酒专用”的文字。 (2) 瓶身背面有“原福州第一酒厂的文字 (3) 瓶身上部防伪标贴两侧有“鼓山”两个字 冒用福建老酒专用瓶或使用与“福建老酒”相近似的酒瓶 商标标贴 (1)商标印刷精美,颜色鲜艳,字迹清晰。 (2)瓶身标贴上有“ 福建老酒”文字, 具有很强的凹凸立体感。 (3)瓶身标贴及瓶颈标贴金色的没有文字的空 白处有明显的、立体感很强的凹凸点 (4)瓶身背标有“福建老酒”产品简介及产品 标准,且纸质较好,打有穿孔的生产日期。 (5)瓶颈标贴上有“ ”商标及图案,印刷 精美,字迹清晰。 (1)字体套印不准确,线条不均匀,字体有毛边和粗细不匀等现象。 (2)瓶身正标标贴字体上凹凸感不明显。 (3)小字体不清晰,较模糊。 (4)背标贴纸质较薄,印刷质量差 防伪标贴 防伪标贴分两种:一是圆形的数码防伪标贴; 另一种是圆形全息激光防伪标贴,上有本产品优质奖章图案,通过光线折射可清晰显现出“鼓山牌福建老酒“的文字 防伪标贴字体不清晰,模糊现象严重 防盗瓶盖 (1)采用铝质扭断式防盗瓶盖,字体清晰,线条均匀,机械自动封盖质量较好。 (2)瓶盖侧面“福建老酒“的“建”字和“老”字之间字体相连。 (1)瓶盖的印刷质量较差,字迹不够清晰。 (2)瓶盖的封口质量较差。 (3)没有特殊的防伪标记 感官指标 (1)外观黄褐色,清亮透明。 (2)具有红曲老酒特有的醇香,无异香。 (3)味正浓厚,醇和爽口,酒体协调,余味香绵 (1)缺乏“福建老酒”所特有的香气,有异香。 (2)口感较差,有异味 理化指标 选用100多味名贵中药及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酿造而成,符合“福建老酒”产品标准。 不符合“福建老酒”产品标准。 卫生指标 符合国家问声标准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铅和黄曲霉毒超标。
福建老酒不可以直接喝,因为酒精度数太高。

福建老酒能不能直接喝

3,初中除草作文600字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一天,在一个和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玩玩的的的战队撒的东西,地方想对吧夫妇扛得住护架烤灯笑中藏刀在滴酒不沾对出战队好对吧等级等级电机控制苦乐身自当东西爱克发复合弓客服小姐继续看科技法后即可上飞机的看法妇科的看法会就卡个kf 电机控制啊减肥飞的地方看到了疯狂和乳液啊啊【 的ak两大类飞你答复复活师傅女匪神撒的福星施工方v水电费私服伙食费伙食费健身房鲎试剂法师傅健身房v型vcnvcms;a;佳怡物流yf 地方减肥尖峰时刻地方结婚后色肤色u复活十分符合事发时反季节减肥师傅健身房黑涩会福建福建分手了开放好防守反击复活考试考好俄方会开放后开始发货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史可法舒服很苦涩复活时刻和立法会设防和飞机后付费好哥哥哥哥是就开始了符合可舒服婚纱礼服还是废话身份是付师傅很深刻富士康黄河精神峰会上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社基康复时刻减肥几时放假飞身份说反话福施福舒服舒服还是福施福就快了fk 啊!真是一次好快乐的除草啊!

初中除草作文600字

4,林黛玉是一九六几年出生生日几号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林云铭。 林云铭,福建侯官人。(其地古有闽县.闽侯县。故又称闽人.闽侯人。晋置晋安,唐置福州,而城内有於山、乌石山、屏山,故林氏又自称晋安人、三山人。世居会城濂江,故又称濂江人。其先则出自河南之固始。) 字道昭,号西仲。号损斋,乙巳(1665)春,林子行年三十有八,自署其斋曰损,遂号为损斋居士,别号沤浮隐者。室名挹奎楼。 入杭以来,皆再生之岁月,今追数之,名为耆艾陈人。生于明崇祯元年(戊辰年1628年八月二十二龙),公历(1628年9月19)卒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年1697七月十九日)。公历(1697年9月4日)
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后,听王夫人说起贾宝玉,便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第47页)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第867页) 既然贾宝玉生于1706年丙戌年,则林黛玉真实的出生日期是1707年丁亥年二月十二日(乙未日,公历3月15星期二[7]),在第九十八回1723年癸卯年二月死去,死时刚满16岁。可是,小说作者偏偏节外生枝,不仅搅混了她的年龄,还弄出了另外一个生日。 第九十回写到,当年十月中下旬,贾母和王夫人论起宝玉和黛玉的婚嫁问题,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林黛玉究竟比贾宝玉小几岁? 笔者的答案是,按实岁算,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按虚岁算,黛玉比宝玉小两岁。第五章讨论过“虚岁”的计算问题,不过,“虚岁”的计算按民俗一般只用于男性,女性的年龄照实岁计算,这就是所谓的“男进女满”[8]。 按本文的推定,第九十回所写情节是1722年壬寅年,当年十月,贾宝玉虚岁为17岁,林黛玉实岁为15岁,因此“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 第八十五回写到,九月中下旬,贾政升了工部郎中,贾府上下准备庆贺。小说写道: 这里贾母因问凤姐谁说送戏的话,凤姐道:“说是舅太爷那边说,后儿日子好,送一班新出的小戏儿给老太太、老爷、太太贺喜。”因又笑着说道:“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说着这话,却瞅着黛玉笑。黛玉也微笑。王夫人因道:“可是呢,后日还是外甥女儿的好日子呢。”贾母想了一想,也笑道:“可见我如今老了,什么事都糊涂了。亏了有我这凤丫头是我个‘给事中’。既这么着,很好,他舅舅家给他们贺喜,你舅舅家就给你做生日,岂不好呢。”(第1225~1226页) 由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林黛玉的生日竟然从“二月十二”变到了九月中下旬。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是:这不是黛玉真实的生日,所谓的“好日子”,是指“女子日子”,也就是说,这一节文字含蓄地写出了林黛玉月经初潮的时间,贾母等人准备为她举行“成人仪式”。 第二十八回写到,袭人告诉宝玉:“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第399~400页)第二十九回又写道:“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第404页)所谓“作好事”,就是指作“女子事”,即月经。由这些情节可知,贾府兴师动众前去跪香拜佛打三天“平安醮”,是因为元妃痛经。 女孩子作“好事”了,就表示已经成人了。马林英《凉山彝族传统性文化述论》一文谈及的彝族女子成人仪式,可以作为理解林黛玉成人仪式的一个很好的参考。马林英写道: 作为彝族女子成熟的标志,需要举行公开的成人仪式。仪式的进行主要视女子发育情况即月经初潮期而定,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也有个别十三或十九岁时举行的,但不可太晚或过早。多在女子单岁时择吉日举行,通常由母亲或年长而子女多、漂亮、能干的女性主持,仅限成年女性亲友参加,不许男子在场。[9] 按照本文的年代推定,第八十五回为1722年壬寅年,因此林黛玉初次月经的时间是15岁零7个月。当贾母等人为她庆贺时,的确没有男子在场: 这日一早,王子腾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外头爷们都穿着公服陪侍,亲戚来贺的约有十余桌酒。里面为着是新戏,又见贾母高兴,便将琉璃戏屏隔在后厦,里面也摆下酒席。上首薛姨妈一桌,是王夫人宝琴陪着,对面老太太一桌,是邢夫人岫烟陪着,下面尚空两桌,贾母叫他们快来。一回儿,只见凤姐领着众丫头,都簇拥着林黛玉来了。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第1226页) 如果真是过生日,实在犯不着“含羞”。在整个庆贺仪式过程中,贾宝玉根本没有出场,此前此后亦未致一词。可见,这个“生日”的的确确是林黛玉的初潮。 不了解“虚岁”的计算和女子成人仪式,就很容易对以上两个情节产生误解,以为是“狗尾续貂”者肆意篡改前八十回的情节,违背作者原意。 关于林黛玉的年龄,还有一处最大的疑点。第四十五回写到,当年九月初某日,黛玉对宝钗说:“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第624页)庚辰本在“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后有夹批:“代玉才十五岁记清。”[10] 小说的描写和脂砚斋的批语制造的时序混乱太大了,如果以此为准,对于小说时序以及人物年龄的推定必然出现前后矛盾,混乱不堪的结果。第四十五回与第二十五回同在一年,三月中旬左右,癞头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第357页)这说明宝玉当年才13岁,因此黛玉仅12岁。到了秋天,黛玉突然变成了“十五岁”,岂非咄咄怪事! 笔者认为,这是小说作者与脂砚斋合谋捣乱,黛玉当年的确是“十二岁”,而作者故意将“二”添两笔改作“五”,搅乱时序。脂砚斋的批语实际上是一个标记,特别提醒作者乃至读者注意到真实的情况。 前文已经讨论过作者改动日期和时辰以搅乱时序的情况,因此对数字减添笔画搅乱时序也并非不可能。在黛玉“十五岁”的年龄问题上,非如此理解则无法解释。关于作者对数字减添笔画搅乱时序的情况,后文还将继续讨论确证。

5,归有光 悠然亭记的翻译

原文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1]。表兄淀山公[2],自田野登朝[3],宦游二十馀年[4],归始僦居县城[5]。嘉靖三十年[6],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7]。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8],而烟云杳霭[9],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10]。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11]。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12],见天壤间物[13],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14]。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15],而为妒媢者所不容[16]。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17],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8],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19]?公行天下,尝登泰山[20],览邹峄[21],历嵩、少间[22],涉两海[23],入闽、越之隩阻[24],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25]?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26]:“旧国旧都[27],望之畅然[28]。虽使丘陵、草木之缗[29],入之者十九[30],犹之畅然[31]。况见见闻闻者也[32]?”予获侍斯亭[33],而僭为之记[34]。翻译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注释[1]外家:指外祖父家。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千墩浦:归有光《前山丘翁寿序》:“吴郡太湖之别,为淀山湖,湖水溢出为千墩浦,入于吴淞江。当浦入江之处,地名千墩;环浦而居者,无虑数千家。” [2]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 [3]自田野登朝:指周大礼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而入仕途。 [4]宦游:古人指外出做官。 [5]归:指罢官里居。僦(jiù)居:租房。县城:指昆山县城。 [6]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 [7]定卜:指定居。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阳:山的南面称阳。娄水:即娄江。归有光《见村楼记》:“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阴:水的南面为阴。 [8]颓(tuí)然:坍塌的样子。 [9]杳霭:云雾飘渺的样子。 [10]靖节:即陶渊明(365—427),晋浔阳(今属江西)人,一名潜,字元亮。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他诗风恬淡,状写山川田园之美,朴素自然。有《陶渊明集》,世称靖节先生。《晋书》《宋书》皆有传。悠然见南山: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12]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 [13]天壤间物:指天地间的万物。 [14]道: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15]声绩:指声名与功绩。 [16]妒媢:即妒忌。 [17]殆:大概。未能以忘于世:指没有被世人所忘怀。 [18]“山气”四句: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大意是说,归鸟群使人感受到真朴自然的意趣,忘了再加辨析。李善注“欲辨已忘言”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19]乌得:哪里能够。 [20]泰山: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山上名胜古迹众多。 [21]邹峄:即峄山,又名邹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秦始皇曾登此山刻石记功。 [22]嵩:即嵩山,五岳中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以北。少:指少室山,为嵩山三高峰之一。《名山记》:“嵩山中为峻极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有著名的少林寺。 [23]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周大礼曾受“广南之命”,见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知府周公行状》一文。 [24]闽、越:指今福建与浙江一带。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 [25]兹山:指马鞍山。何啻(chì):何异于。礨(lěi)石:大石。 [26]庄子:即庄周(前369—前286),战国宋蒙人,曾为漆园吏,著《庄子》十馀万言,主张清静无为。《史记》有传。以下引文见《庄子·则阳》。 [27]旧国旧都:指故乡。 [28]畅然:欢快的样子。成玄英疏云:“少失本邦,流离他邑,归望桑梓,畅然欢喜。” [29]草木之缗(mín):草木丛生,芒昧不分之意。 [30]入之者十九:指进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见十识九。 [31]犹之畅然:意谓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却仍然欢快喜悦。 [32]见见闻闻:看到曾经看过的,听到曾经听过的。指接触到熟悉的事物。 [33]获侍斯亭: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此乃谦词。 [34]僭(jiàn):谦词。指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各义行事。这里代指周大礼写作此文。

6,柳永人物评价

打不死的“小强”,自是百变书生。1、四次落第又何妨,花坊自有暖心人柳永,宋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和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一样都有一个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心。可是,上天却和他开了玩笑,四次科考而不中。更被宋真宗赐旨花坊填词。朝廷少了一名干将,歌女们却多了一个懂他们的知心人。于是柳永在花间徜徉,他用文采,更用真诚谱写一曲又一曲男女平等的词,成就了多少名媛佳丽。更成就了自己。2、小令已是昨夜花,词调且慢我来开柳永更是一个文学改革家,自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是柳永另开蹊径,自编自写慢词并发扬光大,使慢词登上文学的舞台。同时他也是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人。《蝶恋花》、《卜算子》宋词之美让人向往。更添小市民的生活情趣。3、不笑廉颇两鬓衰,半百入仕成名宦在柳永痴迷填词谱曲慰藉此生时,宋仁宗想起了那些流落民间的治世之才,特开恩科。柳永终于在半百之年可以一展当年之雄心壮志。在任余杭时,他尽心尽力,深的其民爱戴,被称为“名宦”。柳永,原名三变,莫不是天意?但无论如何,他是打不死的“小强”,更是风流不改其性的百变书生。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了,流连于市井,却又恰好与勾栏女流成飞,造就了柳永作词的特殊风格,历史没有记住柳永,却记住了他的作品.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人中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边词》,他自己先分为新词(南宋)和旧词(汴京)二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代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钟灵毓秀之山水,养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和浮世苦短,何来云归的经世之观,故柳永一出家门,便没再回来,那个美丽的家乡,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纯粹思念中。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7,口技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通假字---强,通“僵---说,通“悦”,愉快,高兴。-----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乌,通“无”,没有。----不,通“否”,表疑问。-----知,通“智”,智慧。····一词多义--------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2、也比喻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黯然失色:1、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2、也指心情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八面玲珑:1、原指四面八方通明敞亮。2、也形容特例外观挺拔秀丽。 3、后多用来形容从处世圆滑或办事细致周到-------------百花齐放:1、各色的鲜花一齐开放。2、后多比喻文艺上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地发展。--------------------不动声色:1、形容遇事沉着、镇静自如。2、形容轻而易举,---------------不明不白:1、不清楚,不知底细。2、不明白,糊里糊涂。3、暧昧,不清白,不正派。-----------------海阔天空:1、形容天地辽阔,无边无际。2、比喻心胸开阔,无拘无束。3、也比喻谈话或想象漫无边际。····古今异义------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今王鼓乐于此。③冠切云之崔嵬。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简析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简析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 ①秦师遂东。简析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⒉名词的使动用法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简析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简析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简析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简析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简析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简析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简析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二)动词的活用⒈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简析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⒉动词的使动用法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晋侯饮赵盾酒。简析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如 ①死国可乎。简析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三)形容词的活用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大行不顾细谨。简析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简析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简析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稍出近之。简析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简析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简析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② 吾妻之美我者。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另有林嗣环、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以“口技”命名。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