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白酒代谢成什么,酒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本文目录一览

1,酒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乙醇的吸收:  饮酒后,乙醇很快通过胃和小肠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一般情况下,饮酒者血液中乙醇的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在30~45分钟内将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当BAC超过1000mg/L时,将可能引起明显的乙醇中毒。摄入体内的乙醇除少量未被代谢而通过呼吸和尿液直接排出外,大部分乙醇需被氧化分解。 乙醇的代谢:  在乙醇的代谢过程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分布在肝脏,在胃肠道及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分布。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ADH氧化为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肝脏中乙醇还能被CYP2E1酶分解代谢。

{0}

2,白酒显什么性啤酒呢初中化学请知道准确答案的高手回答谢谢

一般的酒都是呈酸性的。啤酒的PH值是4~4.5,红酒的PH值是2.7~3.8,白酒的PH值是4.5~5.5,碱性白酒PH值是7.5~8.5。原因是酒在酿造过程中,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或多或少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就形成碳酸)、酒石酸、苹果酸、醋酸、葡萄酸、琥珀酸等酸性物质,别忘了,在发酵过程中,糖类转变成酒精,还可以转变为醋酸,而酒精也可以转变为醋酸,这是在发酵物中的酶决定的。一定要记住,酒是用谷物,或者果类,或者植物的花或叶,发酵而来的,不是用酒精兑水而来的,而酒中的酒精是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糖类发酵而来的,糖类不但可以发酵成酒精,还可以发酵成醋酸,而且酒精也可以发酵成醋酸。若是从书面上讲是中性的。实际有些偏酸性。酸性中性,酸性。白酒,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物乙醇显中性,啤酒显碱性你好!从健康饮食方面说,能够代谢形成有益物质的食品属于碱性食品,酒类中红酒属于碱性食品;从表象显示说,酒类呈微酸性。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1}

3,酒到肚子里最后变成什么了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饮酒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生活习惯,但大量的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会产生影响,而且容易导致家庭矛盾,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孕妇、肝病患者、感冒者、糖尿病人及未成年人不宜饮酒。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壁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 分钟吸收50%,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人在有酒精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精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  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代谢与排泄  进入体内的酒,约10% 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成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 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酒的成分是乙醇乙醇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好的白酒是不会口渴的二氧化碳和水少喝点吧~~向我有2个兄弟对吹白酒~~直接120接走了~花了好多钱~喝酒有什么用啊!兄弟情谊又8在酒上面水、二氧化碳你这问题问的,是不是问的时候刚喝完酒?酒进入肚子被毛细血管吸收,随血液被搬运到身上所有地方,包括脑袋,当流到脑袋的时候你的脑袋被酒精麻痹了,同时血液流速降低就头晕了,第二天要是难受喝点蜂蜜水舒胃解酒

{2}

4,人身体消化酒精耗费什么昨晚喝了不到一斤白酒今天早

肝脏!酒精进入人体的代谢过程有其器官特异性(嗜肝性),使肝细胞在酒精代谢方面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即酒精(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肝细胞一系列转化作用形成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使其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临床上将由于长期大量饮酒而引起的肝脏损害统称为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酒精引起的胆汁淤积和酒精性肝细胞癌.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与饮酒量、持续饮酒时间密切相关,其中持续饮酒时间比饮酒量更为重要.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低饮酒量及时间是平均每日摄入酒精量>40克、饮酒超过5年.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的饮酒量及时间为每日160克、20年,女性为其2/3.但小于上述剂量及时间,也可发生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硬化.酒精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但未必都出现肝病相关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是通过定期体格检查、自愿解毒,或因肺炎、肋骨骨折或损伤等其他疾病就诊,或因其他器官的酒精性损害(如胰、心脏、脑、周围神经等)而发现.酒精性肝病有时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腹泻.若发生进行性肝损害,则可出现黄疸、腹水、肝昏迷和上消化道出血.与肝炎后肝硬化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更多见蜘蛛痣(有时是多发的、巨大的)、腮腺肿大、雌激素增高和肝肿大.酒精还可增加门静脉血流和肝血管的抵抗力,最终导致门脉压力增加和侧支循环形成.除了单纯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疾病外,临床上更多见的是饮酒加剧肥胖症、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的肝损伤.绝对节制饮酒每日饮多少酒较安全,国内外尚无定论.对于大多数成年健康男子来说,每日酒精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30克,女子则不超过20克.同时还要限制饮酒的频度(饮酒的次数和间隔时间).有资料表明,饮入的酒精90%~95%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一般是每千克体重每小时代谢60~200毫克酒精,需要3~10小时后体内才能清除掉所有的酒精.经常饮酒,肝脏负担太重,即使每日饮酒不超过限量,也会危害身体特别是肝脏的健康.因此,饮酒不仅要少饮,还要稀饮.对于肝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患者,以及孕妇、青少年则不能以此为限,最好滴酒不沾.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如果您觉得好,请采纳。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回答,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任务占坑

5,白酒的成分有哪些除了水 酒精以外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蒸馏酒,为世界七大蒸馏酒之一。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总量的98%-99%),而溶于其中的酸、酯、醇、醛等种类众多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占总量的1%-2%)作为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却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又称典型性,指酒的香气与口味协调平衡,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质量。 其中酸、酯、醇、醛等这些并没有多少有营养的,只是香味而已,如果想有营养,可以喝药酒哈! 现试验证明白酒1/3热量补偿肝脏消化能量,2/3的热量在肝外参加蛋白质、碳水化物等营养素能量代谢。乙醇化学能的70%可被人体利用,1克乙醇供热能5千卡。饮适量白酒,使循环系统发生兴奋效能。有失眠症者睡前饮少量白酒,有利于睡眠,并能刺激胃液分泌与唾液分泌,起到健胃作用。白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活血作用,例如红花酒治疗血淤性痛经症,龟肉酒治疗多年咳嗽,蛇血酒补养气血,桔子酒、桃仁酒治疗肾虚腰痛等。 ------------------------------------------ 顺便提醒以下白酒里的有害成分 在白酒生产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有害杂质,有些是原料带入的,有些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对于这些有害物质,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它们在白酒中的含量。 (一)杂醇油 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 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丁醇、异戊醇的毒性较大。原料中蛋白质含量多时,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也高。杂醇油的沸点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点为78℃,丙醇为97℃,异戊醇为13l℃),在白酒蒸馏时,应掌握温度,进行掐头去尾,减少成品酒的杂醇油含量。 (二)醛类 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 糠醛对机体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麸糠做辅料时,蒸馏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类含量皆较高。 白酒生产中为了降低醛类含量,应少用谷糠、稻壳,或对辅料预先进行清蒸处理。在蒸酒时,严格控制流酒温度,进行掐头去尾,以降低酒中总醛的含量。 (三)甲醇 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出现头痛、恶心、胃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中枢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刺激症状、眩晕、昏睡、头痛、消化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以致双目失明。 甲醇产生的数量与制酒原料有密切关系,为了降低白酒的甲醇含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原料 过熟的或腐败的水果、薯类以及野生植物(如橡子),果胶质含量较高,用这些原料来酿酒,甲醇含量会高。应选择含果胶质少的原料来酿酒,以便降低甲醇的含量。 (2)使用黑曲作糖化剂时,由于黑曲霉所含果胶酶较多,因此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高。若使用黄曲作糖化剂,由于它所含果胶酶少,因而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低。 (3)利用甲醇在酒精浓度高时易于分离的特点,可通过增加塔板数或提高回流比的方法,提高酒精浓度,把甲醇从酒精中提取出来。精馏时,若控制回流比在1∶10—1∶20,可把甲醇分离出来。例如含有0.18—0.2%甲醇的白酒,只要分馏出3%的酒精,即可把甲醇含量降低到0.12%以下。也可另设甲醇分馏塔除掉甲醇。 (四)铅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含量0.04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0克可以致死。铅通过酒引起急性中毒是比较少的,主要是慢性积蓄中毒。如每人每日摄入10毫克铅,短时间就能出现中毒,目前规定每24小时内,进入人体的最高铅量为0.2—0.25毫克。随着进入人体铅量的增加,可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手的握力减弱、贫血、腹胀便秘等。 白酒含的铅主要是由蒸馏器、冷凝导管、贮酒容器中的铅经溶蚀而来。以上器具的含铅量越高,酒的酸度越高,则器具的铅溶蚀越大。 为了降低白酒的含铅量,要尽量使用不含铅品金属来盛酒或制作器具设备。同时要加强生产管理,避免产酸菌的污染,因为酒的酸度越高,铅的溶蚀作用愈大。对于含铅量过高的白酒,可利用生石膏或麸皮进行脱铅处理,使酒中的铅盐[Pb(CH3COO)2]凝集而共同析出。在白酒中加入0.2%的生石膏或麸皮,搅拌均匀,静置1小时后再用多层绒布过滤,能除去酒中的铅,但这样处理会使酒的风味受到影响,需再进行调味。 (五)氰化物 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如木薯、野生植物等,在制酒过程中经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时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较重时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在数分钟至两小时内死亡。 去除方法:应对原料预先处理,可用水充分浸泡,蒸煮时尽量多排汽挥发。也可将原料晒干,使氰化物大部分消失。也可在原料中加入2%左右的黑曲,保持40%左右的水分,在50℃左右搅拌均匀,堆积保温12小时,然后清蒸45分钟,排出氢氰酸。原料粉碎得细,排除效果较好。 (六)黄曲霉毒素 麦类、大米、玉米、花生等由于霉烂变质,会污染上黄曲霉,有些黄曲霉菌会代谢产生出有毒物质,人们食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品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对于发酵食品尤其要引起注意。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计)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 对原料要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防止发霉变质,超过黄曲霉毒素允许量的原料不可直接使用。发酵用的菌种应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产生,才能使用。 (七)农药 谷类和薯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过多施用农药,经吸收后,会残留在果实或块根中。在制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进入酒体,特别是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更应注意。按卫生部规定,每公斤粮食,六六六不得超过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过0.2毫克。 为了防止农药中毒,对原料要加强检验。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等无毒无害的灭虫办法。农药要合理使用,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治理三废,不用有毒有害的废水灌溉农田,防止有毒农药和三废污染农作物。对原料要推广缺氧保管,低温保管,少用药剂熏蒸,不能把有毒有害物质与原料同库贮存。 科学饮用白酒,有益身体健康。由于白酒中含有乙醇,少量饮用后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奋。饮用白酒过量会刺激胃粘膜,不利消化,轻者过度兴奋,皮肤充血,意识模糊,人的控制能力降低;重者知觉丧失、昏睡等症状。因此,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建议不要过量饮用白酒没了,不过有的就会加香精!高粱,大米,小麦,大麦,豌豆等等

6,白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酒的主要化学成份是酒精,化学名叫乙醇。乙醇进入人体,能产生多方面的破坏作用:1、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2、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就是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3、过度饮酒伤身,但是最伤身的是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空腹饮酒还会引发低血糖,会导致我们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会出现心悸、头晕等现象。 4、此外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还有多方面的损害。如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还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能危害生殖细胞,导致后代的智力低下。常饮酒的人喉癌及消化道癌发病率明显增加。扩展资料:白酒营养分析:白酒不同于黄酒、啤酒和果酒,除了含有极少量的钠、铜、锌,几乎不含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所含有的仅是水和乙醇(酒精)。传统认为白酒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饮用少量低度白酒可以扩张小血管,可使血液中的含糖量降低,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白酒有害成分:(一)杂醇油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丁醇、异戊醇的毒性较大。原料中蛋白质含量多时,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也高。杂醇油的沸点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点为78℃,丙醇为97℃,异戊醇为13l℃),在白酒蒸馏时,应掌握温度,进行掐头去尾,减少成品酒的杂醇油含量。(二)醛类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糠醛对机体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麸糠做辅料时,蒸馏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类含量皆较高。白酒生产中为了降低醛类含量,应少用谷糠、稻壳,或对辅料预先进行清蒸处理。在蒸酒时,严格控制流酒温度,进行掐头去尾,以降低酒中总醛的含量。(三)甲醇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出现头痛、恶心、胃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中枢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刺激症状、眩晕、昏睡、头痛、消化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以致双目失明。酒度:1、高度白酒这是我国传统生产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下,一般不超过65度。2、低度白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白酒类型:根据曲种不同,白酒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等。大曲块大,主要包含曲霉菌和酵母;小曲块小,主要包含毛霉菌、根霉菌和酵母。霉菌将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糖,酵母再将糖转化为酒精。小曲发热量低,适于南方湿热气候。白酒的原理:应分为:合成白酒、调和白酒、曲酶转化蒸馏白酒。合成白酒,是酒精、香精和水的合成液体。 调和白酒,是酿造基酒、酒精、香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曲酶转化蒸馏白酒,是经发酵、蒸馏酿造工艺凝成的酒液。“是否发酵蒸馏生成”和“是否添加化学香料”是区分其它白酒的重要依据,是否用“窖”发酵酿造是确定窖酒的标杆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白酒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水和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包括:高级醇、甲醇、多元醇、醛类、羧酸、酯类、酸类等。这些决定酒的质量的成分往往含量很低,约占 1%~ 2%,但种类很多,同时其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对白酒的质量与风味却有着极大的影响。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乙醇是白酒中除水之外含量最多的成分,微呈甜味。乙醇含量的高低决定了酒的度数,含量越高,酒度越高,酒性越烈。其分子式是: CH3─ CH2─ OH;分子量为 46;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为: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酸类酸类是白酒中的重要呈味物质,它与其他香、味物质共同组成白酒所特有的芳香。含酸量少的酒,酒味寡淡,后味短;如酸味大,则酒味粗糙。适量的酸在酒中能起到缓冲作用,可消除饮后上头,口味不协调等现象。酸还能促进酒的甜味感,但过酸的酒甜味减少,也影响口味。优质白酒一般酸的含量较高,约高于普通白酒一倍,超过普通液态酒二倍。酸量不足,将使酒缺乏白酒固有的风味,但酸量过高则出现邪杂味,降低酒的质量。因此,规定白酒含酸量最高不超过 0.1%。白酒中的酸类,分挥发酸和不挥发酸两种。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己酸、辛酸。甲酸刺激性最强,但含量甚微;乙酸刺激性强,含量也高;含乙酸过量的酒呈尖酸。丁、戊、己酸为汗臭味,有些不成功的泸型酒含丁酸多,臭气较突出,但在含量稀薄的情况下,与其他香味物质混在一起,也可能成为香气和香味成分。泸型酒中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乙酸量。辛酸及碳链更多的脂肪酸呈油臭,但含量不高。不挥发酸有乳酸、苹果酸、葡萄糖酸、酒石酸、琥珀酸等。乳酸比较柔和,它带给白酒以良好的风味,但过量则出现涩味。乙酸和乳酸是白酒中含量最大的两种酸,它们不但是白酒的重要香味物质,而且是许多香味物质的前体。一般白酒,乙酸接近乳酸,长期发酵的优质酒,乳酸量大为增加。酯类白酒中的香味物质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酯类。一般优质白酒的酯类含量都比较高,平均在 0.2~ 0.6%,而普通白酒在 0.1%以下,所以优质白酒的香味比普通白酒浓郁。白酒中的酯类,是酵母生活需能量过程中生成酰基辅酶 A,再醇解而形成的产物。白酒中的酯类主要包括醋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醋酸戊酯、丁酸戊酯、乳酸乙酯等。白酒因其香型不同,主体香的种类也不同。清香型白酒,如汾酒西凤酒,以醋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浓香型白酒,如泸州特曲、五粮液,以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为主体香气。丁酸乙酯在稀薄时呈水果香,只有丁酸酯水解后分解出了酸才有“汗臭”味。在好的浓香型白酒的酯类中,乙酸乙酯应占 30%~ 40%,丁酸乙酯约占 4%。酱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目前还未能最后确认,其酯类成分最为复杂,它的总酯含量比浓香型白酒低,乙酸乙酯含量中等,不如泸型白酒突出。可是从低沸点的甲酸乙酯,到中沸点的辛酸乙酯等各种酯都有,是它的重要特点。所以酱香型白酒具有“低而不淡、香而不艳”的风格特点。白酒中多种酯类的生成,是与开放式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栖息于车间各处的醋酸菌、乳酸菌等,侵入发酵池内,生成多种有机酸,经酵母作用,与乙醇酯化成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主要来源于梭状细菌,它与酵母共酵而酯化。但是酯化作用进行比较缓慢,因此,一般发酵期长的优质白酒,酯的含量较高。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

7,酒在人体内是怎么代谢的

摄入体内的酒精(乙醇)除极少量经呼吸和尿排泄外,95%以上在体内分解代谢,而肝脏是乙醇代谢的重要器官。在周围组织内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余者在肝内进入糖和(或)脂肪池,或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氧化分解。乙醇和乙醛都可以使人出现头晕、脸红、心跳过速,甚至神态不清等酒精中毒现象,但乙醛的作用比乙醇更大。   酒精在肝内的代谢带来多种后果:刺激脂肪的合成,消耗大量的氧,给肝脏造成缺氧状态,干扰肝细胞ATP的产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直接损伤,出现肝功能障碍。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臂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分钟吸收50%左右,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人在有酒精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精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进入人体内的酒,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为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  对肠胃道的影响   许多因素会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如大家所熟知的,空胃饮酒所引起的酒精毒害最显著。食物不但可以减慢乙醇的吸收速率,并可延缓血液中酒精高峰期的到达;除此之外,食物的成分及量都会直接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例如,可溶解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延缓乙醇吸收的作用大于蛋白质及脂肪。   其它影响胃及小肠吸收乙醇的因素有:乙醇浓度、黏膜的特性及其表面积、黏膜微血管血流量和胃的蠕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乙醇的效率大于胃,这可能是因为肠黏膜表面积较大之故。一、双醣(disaccharidase)的缺乏  大量摄入乙醇对肠道会有直接的毒害作用,尤其是小肠。酒精中毒者有痉挛性的腹部疼痛,特别是在狂饮后。此乃由于乙醇引起双醣的缺乏而造成乳醣不耐(Iactose intolerance)及小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缺损的结果。  对老鼠施予急性乙醇处理,胃及小肠会产生出血性的损伤。酒造成的伤害,其严重程度和肠腔内酒精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小肠损伤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最明显,小肠末端则较不显著。乙醇的作用会降低空肠内乳醣(lactase)及胸腺嘧啶激(thymidine kinase)的活性。  人饮用啤酒后,做小肠之生检(intestinal biopsy)结果显示,尽管啤酒有高含量的麦芽糖,然而小肠内麦芽糖 (maltase)和蔗糖(sucrase)的活性却仍然减少;禁酒两周后,这两种双醣才又增加。 二、乙醇与小肠的吸收   酒精中毒者大量饮酒后会引发一种所谓吸收不良症状(malabsorption syndrom)。叶酸缺乏症(folacin deficiency)是小肠吸收不良所引起,大量摄取叶酸则症状会消失。慢性酒精中毒者(近来一直在喝酒的人)D-木糖(D-xylose)的吸收会有缺损,但是若有充分完全的饮食,即使继续喝酒,上述的损害仍可恢复。一些研究指出,慢性酒精中毒的人,水分和盐的吸收都会减少;长链脂肪酸吸收降低,中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则无影响;但这些研究并未指出脂肪的吸收不良,是否是因乙醇对小肠的直接毒害所造成。   慢性酒精中毒音,患叶酸缺乏症很普遍,造成此种维生素之缺乏可能与摄食不足、吸收不良、不能利用以及过量排出等因素有关。而叶酸缺乏又可造成特殊的小肠黏膜不正常,这又会干扰营养素的吸收。酒精中毒者发生数种明显的组织异常包括:绒毛变短、肠黏膜厚度减少、绒毛表皮细胞内大细胞变化。其它维生素的吸收不良,如维生素B1、B12,也会因大量饮酒而发生。---转载摄入体内的酒精(乙醇)除极少量经呼吸和尿排泄外,95%以上在体内分解代谢,而肝脏是乙醇代谢的重要器官。在周围组织内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余者在肝内进入糖和(或)脂肪池,或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氧化分解。乙醇和乙醛都可以使人出现头晕、脸红、心跳过速,甚至神态不清等酒精中毒现象,但乙醛的作用比乙醇更大。   酒精在肝内的代谢带来多种后果:刺激脂肪的合成,消耗大量的氧,给肝脏造成缺氧状态,干扰肝细胞atp的产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直接损伤,出现肝功能障碍。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臂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分钟吸收50%左右,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人在有酒精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精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进入人体内的酒,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为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  对肠胃道的影响   许多因素会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如大家所熟知的,空胃饮酒所引起的酒精毒害最显著。食物不但可以减慢乙醇的吸收速率,并可延缓血液中酒精高峰期的到达;除此之外,食物的成分及量都会直接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例如,可溶解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延缓乙醇吸收的作用大于蛋白质及脂肪。   其它影响胃及小肠吸收乙醇的因素有:乙醇浓度、黏膜的特性及其表面积、黏膜微血管血流量和胃的蠕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乙醇的效率大于胃,这可能是因为肠黏膜表面积较大之故。一、双醣(disaccharidase)的缺乏  大量摄入乙醇对肠道会有直接的毒害作用,尤其是小肠。酒精中毒者有痉挛性的腹部疼痛,特别是在狂饮后。此乃由于乙醇引起双醣的缺乏而造成乳醣不耐(iactose intolerance)及小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缺损的结果。  对老鼠施予急性乙醇处理,胃及小肠会产生出血性的损伤。酒造成的伤害,其严重程度和肠腔内酒精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小肠损伤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最明显,小肠末端则较不显著。乙醇的作用会降低空肠内乳醣(lactase)及胸腺嘧啶激(thymidine kinase)的活性。  人饮用啤酒后,做小肠之生检(intestinal biopsy)结果显示,尽管啤酒有高含量的麦芽糖,然而小肠内麦芽糖 (maltase)和蔗糖(sucrase)的活性却仍然减少;禁酒两周后,这两种双醣才又增加。 二、乙醇与小肠的吸收   酒精中毒者大量饮酒后会引发一种所谓吸收不良症状(malabsorption syndrom)。叶酸缺乏症(folacin deficiency)是小肠吸收不良所引起,大量摄取叶酸则症状会消失。慢性酒精中毒者(近来一直在喝酒的人)d-木糖(d-xylose)的吸收会有缺损,但是若有充分完全的饮食,即使继续喝酒,上述的损害仍可恢复。一些研究指出,慢性酒精中毒的人,水分和盐的吸收都会减少;长链脂肪酸吸收降低,中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则无影响;但这些研究并未指出脂肪的吸收不良,是否是因乙醇对小肠的直接毒害所造成。   慢性酒精中毒音,患叶酸缺乏症很普遍,造成此种维生素之缺乏可能与摄食不足、吸收不良、不能利用以及过量排出等因素有关。而叶酸缺乏又可造成特殊的小肠黏膜不正常,这又会干扰营养素的吸收。酒精中毒者发生数种明显的组织异常包括:绒毛变短、肠黏膜厚度减少、绒毛表皮细胞内大细胞变化。其它维生素的吸收不良,如维生素b1、b12,也会因大量饮酒而发生。---转载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