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齐民思酒厂厂长,齐民思酒多少钱一瓶

本文目录一览

1,齐民思酒多少钱一瓶

¥98、97年44度齐民思1瓶。¥73.6、55度景芝齐民思白酒 5L/桶。¥132、(1997年老酒)潍坊齐民思酒绿玻39度。¥68、97年39度齐民思酒1瓶68元 。¥132、(1997年老酒)潍坊齐民思酒绿玻39度。白酒的酿造技术、新法白酒的制造、出酒率高、价低同行28%。全不锈钢精制而成、使用周期长、全自动操作、省工、省力、省燃料、新型生熟料白酒的制造。齐民思全称山东齐民思酒业有限公司,是在山东寿光酿酒总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国家一级企业。企业介绍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董事长、总经理刘子祥及全体员工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光临指导、真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齐民思系列酒是我公司依据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创世界科技名著《齐民要术》中造神曲并酒之工艺,融现代科技于一体,精心酿造而成。该酒具有清澈透明、浓香馥郁、绵甜甘爽、回味悠长等特点,闻名中外。连续五年被评为山东省免检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96年在山东省白酒行业率先通过方圆认证及ISO9002产品质量认证,深受消费者好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齐民思

{0}

2,一代标王秦池酒的败局

秦池酒,一个退伍军人姬长孔,来到了山东潍坊一个县城里面的秦池酒厂报道,当时这里极其不景气,每年产白酒只有1万吨。属于山东众多小酒厂里最不起眼的一个。而姬长孔可以说是90年代初的一个经营人才,他先后在几个食品公司当经理,都实现了半年扭亏为盈的目标。于是就这样,接到组织上的安排,他来到了县城里亏损大户秦池酒厂来当厂长,对于这个调令,姬长孔老大不乐意,但又有什么办法那个年代就是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来到秦池不久,姬长孔就把目标定在了三北市场,也就是东北华北和西北,他来到东北一开始打人情牌,但发现东北的朋友们相当的热情,从来是大包大揽,但就是说人话不干人事,后来没办法姬长孔拿出了秦池最后的家当50万元,用这笔钱进攻沈阳市场,如果这招失败,秦池基本就回天无力了。他集中在电视台密集投放短期效应广告,然后跑到大街上,免费品尝秦池酒,还去找了技术监督部门提供质量报告。还来了一手绝活,找到了大飞艇,然后不断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拉横幅,撒下广告单,那个年月好像还没有城管这个充满战斗力的组织,于是他竟然神奇的成功了。20天不到,秦池在沈阳热销,于是他再次利用媒体发布消息,说秦池酒沈阳脱销。这个方法显然奏效,他迅速复制,仅仅1年时间,就销售额节节攀升,但这段时间,他们把赚来的钱,全都扔进了广告里,而生活却是十分清苦。而就在姬长孔到处推销秦池酒的这一年,央视广告部却迎来了一个叫谭希松的女人,他的任期内,央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广告收入突破,他用了一招那就是黄金时段全国招标。把最优质的资源拿出来,价高者得!那个年月电视还是黄金媒体,而央视则是黄金中的黄金,所以消息一出,立马就是18路诸侯,排着队过来送钱。而做新闻出身的谭希松更深谙炒作之道,他决定把这个事情搞大,于是专门在梅地亚中心办了著名的招标会。1994年,也就是第一届广告招标,成为了两强争霸,一个是山东孔府宴酒,还有一个是广州太阳神,一个卖酒的一个卖药的,激烈竞争,最后孔府宴酒以3079万的价格,加冕标王。这几乎是天文数字,是孔府宴酒全年利税的三分之一,但借助央视的平台,孔府宴酒从一个地方小品牌,变成了全国知名品牌。从一个孔府家酒的模仿秀,变成了一个名酒,甚至名头还盖过了孔府家酒当姬长孔看到这样的媒体报道,总是热血沸腾,姬长孔太清楚孔府宴酒了,很明显这也是一个小酒厂,甚至孔府家酒还起诉他是抄袭品牌。但这一次竞标会,让这样的情况完全逆转。而到了1995年,秦池的销售额达到了1亿元,在三北市场有了名气,姬长孔第一次走进了梅地亚中心,由于那个年代的企业家还都是土鳖,所以他的皮包里带来了3000万。他打算拼一把!但没想到招标会还没开始,别人就告诉他,今年你想听个响,估计得6000万起步。这让秦池人菊花一紧!招标会开始,孔府家酒和孔府宴酒展开了对攻大战,价格上来就从6298万开始,但是没想到秦池酒斜刺里杀出,6666万,高于第二名拿下标王。结果让大家震惊,秦池是谁,他在哪?几乎没人听说过这家企业。中央电视台的资源,果然让秦池酒大卖,1996年销售收入9.5亿,增长了5倍。这一年,秦池投入巨资拍摄唯美广告片,但却被市场吐槽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他还拿钱去维护形象,买车修房。而第二年尝到了甜头的姬长孔如约又来到梅地亚,此时的他春风得意,信誓旦旦的说下了那句名言,去年我们每天向中央台开进一辆桑塔纳,但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今年我们要每天开进去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但招标会的腥风血雨却远没姬长孔想的那么美好,爱多VCD上来就开价8200万,超出去年秦池1000多万。这家仅仅2岁的企业,一亮相就让大家口吐鲜血。随后的报价更是离谱,春兰空调报价1.68亿,广东乐百氏报价1.99亿。这时山东两家酒厂入局,一个是不知名的山东金贵酒厂喊出2个亿的天价,很快另外一家更不知名的山东齐民思酒厂,加价到2亿2,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了去年的标王,也就是姬长孔和他的秦池。最后结果出来了,秦池的投标金额达到了3亿2121万1800元。全场都傻眼了。大家问这个数字是什么黑科技,其实很简单就是姬长孔的手机号码。要知道3亿2的价格整整比第二名报价高出1亿,后来姬长孔说,这次他就是势在必得,因为他看到了去年孔府宴酒失去了标王之后,销售直线下滑,甚至销声匿迹。所以他拿出了更大的赌注。但这个代价未免有点大,3.2亿这时秦池酒全年利润的6.4倍,秦池是不是在吹牛逼?但姬长孔算了一笔账,当时国家已经开始限制酒类广告,所以即使央视所有广告都给秦池,所能吃掉的广告价值也就2个亿,所以超过两亿的部分基本上属于流氓假仗义。不需要支付的。那么央视不知道这个事吗?当然知道,但他要演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造势。反正钱也赚不到了,不如把声势搞大,而3亿2这个数字,给他们创造了太多做文章的机会。而面对媒体危机的时候,秦池的应对显得格外业余。他们只想花钱撤稿,但没达到目的,老齐估计很可能是价格没谈妥。据说当时秦池只愿意花几百万,显然跟报社的预期是有差别的。在撤稿未果后,秦池便不知所措,没声音更不回应。让事件越闹越大。其实当时好的白酒都在四川,所以川酒的品质一直比山东高,用川酒来制作白酒是行业里的不宣的秘密。而勾兑白酒也恰恰是近代才有的先进技术,并不影响白酒品质。现在很多东西也都不再坚持古法,所以当时看秦池的做法也并未离谱,只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被别人误导了。这种报道是会传染的,一发现这样的线索媒体记者从四面八方涌来,然后秦池就被炸的体无完肤。而收了很多钱的央视,这时候提起裤子也六亲不认了。央视广告的谭希松大姐,这时候还落井下石,披露细节说秦池的防伪标识都是劣质产品。秦池在这场灾难面前,销售严重下滑,不是姬长孔预期的15亿,而是6.5亿,不但没涨反而跌了3个亿,从此一蹶不振,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那么该怎么评判秦池,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企业应该量力而行,什么公关缺乏实力,自身发展太快造成了严重的管理问题。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秦池当时走对了路,但却最后误入歧途,那是因为他没有把名声转化为品牌。用今天运营的思维来说,流量很大,但都是过路流量,你要想维持这个流量就不得不不断的加倍投入,早晚有拖垮你的一天,那么怎么兜住过路流量呢,光靠打广告肯定是不行的,是需要建立自己产品的美誉度,说白了产品得过硬。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流量越大反而越危险。其实秦池跟三国的袁术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称帝太早。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才是中国的商业智慧。当然也有人说媒体不地道,但媒体本就如此,特别是在媒体爆炸的时代,你不可能通过广告摆平所有媒体,所有必须要内外兼修。在自己还有小辫子不被大众所认知之前,千万别去追求那种盛名,会被拖累死的。后来秦池拖欠酒瓶盖供应商的货款391万,然后被告到法院,商标被拍卖。1998年姬长孔离开秦池,在这里的几年他一掷千金, 但月收入只有800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的平均工资的水平。

{1}

3,精选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4月10日,通过潍坊科教频道观看了现代吕剧戏《百姓书记》。其中的很多镜头、很多故事,曾在小时候听到老家的亲人们无数次的谈起过,但当通过荧屏再次看到王书记的“身影”,竟然被其中的很多细节故事感动得泪湿眼眶。   王伯祥同志是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后因病辞职修养。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还在小时候时我就知道,家中的亲人们每到冬天闲暇时就去海边“出夫”,修建盐池和养虾池。那时候还不知道是王书记组织的开发寿北。后来工作之后,才知道是他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实事求是地讲,王书记在寿光的这些点点滴滴,完全应当是一个政府官员应该为的事情,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应该干的,更是每一个公职干部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的这些事情却那样令人感动呢?   通过观看这个吕剧戏,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所想的就是百姓所想,他所急的事情就是百姓需要的事情。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乡长要以村为单位,把原有蔬菜大棚拆了重建,目的是想成方连片、美观大方,利于上级和外人参观。王伯祥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批评那个乡长,他说:“只要有利于蔬菜生长,不怕大棚杂乱无章!”。现实中的他常说:“在农民身上打坏主意的事情,坚决不干!”,“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我们还可以从戏中群众对王书记的评价看出,在王书记在任期间,党群干群关系很不一般,真是鱼水情深。群众如是说:“雨天你是伞,黑天你是灯;冷天你是火,热天你是风……”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2】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在寿光,王伯祥(见图左二,资料照片)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关键时刻,又是王伯祥一锤定音。“不是无故杀青,而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干!”   3个月后,三元朱村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一个大棚收入2.3万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动员,50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640多个村庄。时至今日,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3万个,带来的收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当时也怕干不成,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再推广。”谈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说得很淡然。   务实不作假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么要求别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点假。   原稻田镇党委书记杨洪友还记得,1990年当地遭遇干旱,大片玉米受灾。王伯祥到镇里调研,问杨洪友总共开了多少台机器抗旱。“我说统计是138台,他说根本没有这么多,都一一给你数了,顶多也就100台,然后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这样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实地看。”   寿北开发,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滩,就是浅海滩涂。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寿南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寿北怎么办?王伯祥下了决心,准备组织十几万人搞一场大会战。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组织这么多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战开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45天时间,王伯祥硬是没挪“窝”,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有一次去潍坊市开会,正赶上秋雨连绵。散会后已是下午6点,王伯祥立即驱车往工地赶。车子因路面湿滑走不动,他就和秘书拿着手电筒步行了5公里,顾不上换下已经湿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窝棚漏没漏雨。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当别人劝他回家看看,王伯祥这样回答。“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20多年前,参加过那场大会战的羊口镇官台村村民齐万华回忆:“一开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现在心里全是感激,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奇迹,实际上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王伯祥干事就是实,要是光蹲在机关里能干成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   一辆“130货车”,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当。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因无货可拉,只好把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全部装上。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1年。当时,王伯祥已经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前来送行的寿光干部群众,从未想到眼前这个当了5年半县委书记的人,家里竟然如此“穷酸”。   上个世纪末,一些地方和单位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寿光县物资公司也购进了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有些人就提议给县委领导用,王伯祥却投了否决票。“没听见群众骂吗?我们的经济现在还比较落后,还是艰苦一点好!”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已经坚持了数十年。也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反映王伯祥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王伯祥看来,做事要出于公心,不然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70岁的王伯祥,早已赋闲在家,平时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见到王伯祥,老家人都会主动打声招呼、致以敬意。   因为,在群众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书记”。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   他离任县委书记18年后,还有许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家餐馆、商店或是药店。   他走在家乡的街头,轻易不敢坐出租车,因为只要被认出,司机就会经常“拒绝收费”。   他的职务几经变化,但在家乡人民看来,他永远都是那个穿着布鞋.绾着裤腿,或奔忙在田间地头,或盘坐在百姓炕头的“百姓书记”。   他,就是优秀县委书记的代表,在寿光担任县委书记5年半时间的王伯样。   “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就职时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一亩园十亩田”。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园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宇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   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全国215个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寿光菜,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市场”打出来后,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宝”,怎么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呢?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来喜讯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为了证明,王乐义拿出捎来的黄瓜。端详着顶花带刺、娇翠欲滴的黄瓜,王伯祥眼中放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   请来了韩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他说:“挣了算自家的,赔了县里承担”;三元朱村17名党员愿意带头,但要砍掉正在抽缨孕籽的20亩玉米建棚,“杀青”责任谁担当?他说:“受损失的户,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1990年,17个棚平均创收3万多元,他喜笑颜开,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王乐义、韩永山任技术指导,自己当助手。并给王、韩二人配备了新吉普车,他依旧坐他的旧车,有人说:“伯祥书记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书记了。”他笑言:“大棚搞成,当村民也行”。韩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给他落实待遇:奖励8万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为县蔬菜办公室颀问、直接晋升农艺师,全家迁入户口,办理“农转非”。韩永山深为感动,披肝沥胆,奔波传艺,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临终前紧握王伯祥的手说:“我终生不忘的好书记,好兄长……   在任县委书记5年半的时间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阅读菜市场价格和交易量报表,拿起电话调度蔬菜生产……他考虑最多的是:乡间小路逢下雨就泥泞难行,影响蔬菜运输怎么办?某段时间蔬菜价格大幅跌落怎么办?菜市场常有人欺行霸市怎么办?这些困难最终都在他坚定的信念下顺利解决。   到1992年,全县大棚发展到26万个。这一场“绿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个寿光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种,继而席卷整个中国,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这是寿北以前盐碱地荒凉与贫瘠的写照。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20余万寿光人喝着盐碱水、吃着黄蓿菜,在“北大洼”里挣扎。寿北面积125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如果不改变盐碱滩的面貌,菜种得再好,也只能富半个县。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寿光县成立了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面对质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陈辞:“开发北大洼困难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们在寿光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老和一个‘穷’字扯不开,还能再穷到儿辈孙辈重孙辈吗?”他痛下决心,要带领寿光人向千年洪荒发起总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到底。   1987年10月8日,寿北开发的号角嘹亮吹响。天还没亮,820多辆汽车,320多台推土机,6500多辆拖拉机,难以数计的马车、地排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如潮水般涌向“北大洼”,沉寂了几千年的土地一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经把铺盖搬进了工地。方圆20里没有村庄,他就跟民工一样就地挖一个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几根竹竿木棒,盖上草苫子、苇席,就成了他的宿营地和指挥部。时任农业部长的林乎加来寿光视察,到了“北大洼”工地,遇到一个鞋上沾满泥巴的“民工”,林乎加问:“你们的伯祥书记在哪里?”“民工”说:“我就是。”林乎加打量着他,久久无言,后来感叹:“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间没回过一次家。每天,他与民工们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45天后,泛着白碱的烂泥滩眼瞅着就变了模样修筑沟、路、渠,坝300多条,修道路林带299条、干支沟渠300乡条、条台田11万亩,新筑防潮大坝3100多米,圈围滩涂面积5万多亩。   有人认为“打扮”偏远盐碱滩不够“露脸”,王伯祥当即火冒三丈:“什么招不招眼,露不露脸,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足矣!”在当年寿北开发总结大会上,他向台下的干部群众连鞠三躬,动情地说:“我王伯祥是农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头牛。我永远不忘寿光父老乡亲对我的哺育和训教,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   1986年7月,王伯祥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数据显示,扣除原盐产值,寿光工业在12个区县中列倒数第三。走出会场,他抓着会上发的通报表就回了寿光。在紧接召开的全县工业会议上,他说“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我们必须打一场工业攻坚战,用三到五年,让寿光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他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等部门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县属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听汇报、看厂房,和职工一起讨论研究,又马不停蹄地到工业强县考察。几番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缺人才。随即,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又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县委制定了《关于企业厂长经理选拔任用条件》,大张旗鼓地对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王伯祥特别强调:选拔中看大节、看主流,不求全责备,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领导才能.就可大胆肩用。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齐民思酒厂刘子祥、仙霞集团王金栋、联盟化工杨志强、富康制药杨维国等40多名公开选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后大放异彩,成长为优秀企业家。为了培植壮大工业企业,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开“放水养鱼”之先河,抓盐业利税.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成立专门工作组,亲自带队到上级部门跑要资金,争取工业扶持近亿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营企业……l986年,他上任之初,寿光县、乡、村工业企业303家,1991年,他离任之时,全县企业数量达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十倍。有人说,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间,为寿光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话: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连年支持工业,县财政吃紧,能不能开征特产税?王伯样断然拒绝:“经费有缺口,可以从别处挖潜,万不可和农民算计。”   为了农民,他甚至不惜采取超常规手段。1986年,小学房屋倒塌一处,学生一死七伤。他上任后,马上召开中小学校舍改造会议,掷地有声地说:“两年以后,哪个乡还有‘黑屋子’、‘土台子’,就腾出乡镇政府当学校!”不到两年,乡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对准城区学校,把县属学校6000间校舍由旧平房改造为新楼房,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教育一条街”。   王伯祥经常说:“要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妻子侯爱英原是民办教师,1988年,有次转公办的机会,她把表领回来,他接着就给退了。建委下属苗圃聘侯爱英去当临时工,王伯祥又提出三个“不许”:不许留在机关,工资不许超过其他临时工,不许担任领导。直到“退休”,侯爱英都是个临时工。他一母同胞两弟两妹,有务农的,当工人的,也有经商的,都不曾赚过他一点“便宜”……   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时间,他一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50年代的四间旧平房里。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临行前,他和前来送行的人一一告别,紧握着书记瘦俏的双手,人们泪眼朦胧,许多人泣不成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业,留下了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留下了10多万个“万元户”……而伯祥书记自己的家当,一辆130货车就装了个干干净净。 ;

{2}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