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粘玉米,这是黏玉米还是笨玉米

本文目录一览

1,这是黏玉米还是笨玉米

不是粘玉米,玉米棒头上面的青芽就是笨玉米经常有的。
是粘玉米,比普通玉米好吃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笨玉米吧,黏的比这个硬。
白色一般是糯的,黄色是粘的

这是黏玉米还是笨玉米

2,粘玉米是比玉米碴有营养吗

可以肯定的告诉您,玉米渣比粘玉米健康且有营养的多,玉米粒是种子,而玉米渣是未经脱皮而碾碎食用的,而玉米皮是种子胚芽的(玉米粒心)营养供给仓,相当于女性怀孕的胎盘,而粘玉米经各种媒体报到查证,应属于玉米基因改造的产物,是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
不是,一般的玉米就可以,但是粘玉米更好,做出的大碴粥口感要不一般的好。

粘玉米是比玉米碴有营养吗

3,粘玉米怎么种粘玉米的种植方法

如何科学地种植粘玉米,粘玉米就是糯玉米,越粘越糯,越糯越粘,还越糯越甜,要想吃到又大又甜的粘玉米,必须做到科学种植,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一个都不能少,土要松,肥要对,水要净,种要优,密要稀,保要正,管要勤,工要力。简单一点就是地整好肥上足株距行距保墒除草防止病虫害。玉米不怕肥,多上一些有机肥如鸡羊牛粪,没有吃添加剂的猪粪,或者饼一类的,没有条件的话,复合肥也可以,这些肥料种啥啥甜,种啥啥大,无论是玉米蔬菜南瓜地瓜包括小麦稻谷和果树等,这是实践反复验证了的。

粘玉米怎么种粘玉米的种植方法

4,粘玉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是粘的

玉米积累的能量部分是直链淀粉,粘玉米积累的形成支链淀粉,故有粘和不粘之分.糯玉米(Waxy corn),也称蜡质玉米。籽粒中有较粗的蜡质状胚乳,较像硬质玉米和马齿型玉米有光泽的玻璃质(透明)籽粒。其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wx)控制,这个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 胚乳中 100%的淀粉是支链淀粉(Amylopectin或 Branched chain starch)。此类玉米除作为菜用玉米被人类鲜食外,用作牲畜饲料可提高饲喂效率。也有工业用途。有糯性,俗称粘性。
糯玉米也称腊质玉米,起源于中国。玉米被引入中国后,在西南地区种植的硬质玉米发生突变,经人工选择而逐渐出现了糯质类型。籽粒中有较粗的蜡质状胚乳,较像硬质玉米和马齿型玉米有光泽的玻璃质(透明)籽。其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相对于其他玉米部分为直链淀粉,糯玉米胚乳中的淀粉全部是支链淀粉。因此具有粘性。

5,粘玉米要煮多长时间

一、粘玉米使用一般需要煮15分钟就可以吃了。二、水煮粘玉米的做法食材明细粘玉米300g水1000ml步骤1.准备粘玉米2.把粘玉米放高压锅里加适量的水3.盖上盖子煮15分钟4.煮好高压锅放汽打开盖5.煮好的粘玉米可以开吃了
黏玉米煮多久能熟,根据这个方法煮出来的玉米香甜软糯,赶快试试
每逢七月中下旬,东北的青粘玉米开始陆续上市。粘玉米属于碱性食物,其主要营养成分高于普通玉米,含蔗糖较多口感香甜,淀粉分子量比普通玉米小10多倍,食用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应季品尝鲜玉米是当地老百姓的季节美食。煮玉米方法非常简单。鲜玉米去外皮,里面留两层嫩叶、玉米胡须可以保留,摆放在煮锅里,放清水漫过玉米棒,盖好锅盖,大火烧开,慢火煮8——10分钟,即可捞出沥水,微凉片刻即可食用。煮沸时间过长会流失营养、减弱口香。最好早市去买玉米,选择玉米棒尾部新鲜,玉米粒刚好掐动冒白浆 ,鲜嫩适中为佳品。黏玉米还可以烧烤,可以打浆煮粥,风味各异,任君品尝。
一般锅煮30分钟,或者等到水沸开,颜色有变化即可!

6,粘玉米是怎么研究发明的

糯玉米的起源和历史 糯玉米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是因玉米第九条染色体WX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是玉米各类型中唯一起源于我国的类型;是玉米传入我国后,由于云南、广西一带的傣族、哈尼族有喜爱黏食的习俗,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选择黏食型玉米突变体培育而成的。1908年由美国传教士法南(J.M.W.Farnharm)通过上海领事从云南征集几个糯玉米品种,寄交美国农业部国外引种处。附言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玉米,有几种颜色。中国人说它们都是同一品种,比其它玉米要黏得多,可能会发现它有新的用途。”1908年5月植物学家柯林斯(G.N.Collins)把中国寄去的糯玉米种子种植在华盛顿附近,其中有52株成熟。通过种植观察,他把起源于中国的糯玉米隐性突变基因定名为“wx”,并给它定名为“中国蜡质玉米”。直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只是出于好奇在遗传试验中作为标记基因而种植。到了40年代早期,依阿华农业试验站发现糯玉米支链淀粉的性质与木薯块根淀粉相似。1942年依阿华农业试验站培育出第一个糯玉米杂交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从远东进口木薯淀粉困难,美国开始糯玉米淀粉的商业性生产。1970年美国玉米带遭受玉米叶枯病重创之后,由于糯玉米表现出优良抗性和独特品质,才使糯玉米成为研究重点。20世纪最近50多年,糯玉米淀粉用途的新发现导致糯玉米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有较稳定的面积。 我国糯玉米起源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形成于1760年,作为栽培种也有60多年的历史。育种研究工作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烟台市农科所等一些科研单位开展普通玉米育种的同时,率先尝试了糯玉米育种工作,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大都未能系统而深入地进行,致使我国糯玉米育种研究工作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生产上种植的也多是农家种,不仅产量低而且抗性差、成熟晚,形成了我国糯玉米种植面积零星,品种少,产量低的落后局面;进入90年代,我国糯玉米育种研究工作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刺激逐渐开始起步,业已取得一定成绩和育成一些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苏玉(糯)1号、垦粘1号、中糯1号、渝糯1号、晋单(糯)41号(原鲜糯1号)等。 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改变了我国糯玉米种植面积零星分布的局面,在大中城市近郊已呈现规模化种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糯玉米育种的发展。现在,我国糯玉米育种工作已处于发展时期,不仅开展育种工作的单位众多,而且在育种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极大的提高,育成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并投入生产使用,尤其是黑糯、紫糯、糯甜、高油糯等新品种的不断育成,既反映了我国糯玉米育种的新动向,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国糯玉米育种研究内容。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的从1993年开始从事甜糯玉米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十五年的科研攻关,培育出“晋鲜糯”系列玉米新品种5个,分别是晋单(糯)41号(晋鲜糯1号—黄糯),晋鲜糯2号、晋鲜糯6号(白糯)、晋鲜糯8号(黑糯)、鲜甜2号(加强甜)玉米,同时研究出配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速冻保鲜加工技术和真空包装保鲜加工技术,并形成了事产业化。满意请采纳

7,粘玉米磨出来的叫什么

玉米面 玉米面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是玉米料直接磨碎,没有过剩余物;一种是先碾去皮和部分胚,其余的磨成玉米面,这些皮和胚可能是你说的“剩余东西”,称玉米糠,一种很好地饲料原料。
玉米面 玉米面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是玉米料直接磨碎,没有过剩余物;一种是先碾去皮和部分胚,其余的磨成玉米面,这些皮和胚可能是你说的“剩余东西”,称玉米糠,一种很好地饲料原料。
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东北的好,因为东北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东北玉米又是一年一季玉米生长期比其他地方的都长,能够充分的吸收“天地日月的精华”属于大自然“精雕细琢”的精品。我想这也是东北大米和大豆享誉全国的原因吧。 糯玉米也叫粘玉米、蜡质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与普通玉米相比营养价值较高,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20%,品质分析表明,糯玉米含蛋白质10.6%、氨基酸8.3%左右,脂肪含量低,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籽粒中的水溶性蛋白比例较低,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出16%-74%,鲜食的糯玉米比普通玉米、甜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更好的适口性,含有各种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铁、锌、硒含量大大高于普通玉米,因糯玉米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支链淀粉的分子量不到直链淀粉的10%,易溶于水,容易被人类等单胃动物所消化吸收,食用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是大众青睐的绿色食品。 科学家对粘玉米营养分析表明,在所有的主食中,粘玉米的营养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是大米,小麦的5-10倍。含有17种氨基酸。还含有钙,谷胱甘肽,维生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等7种的含 量比玉米高8-10倍。粘玉米还含有赖安酸,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6,黄体素等营养成分及维量元素锌,铁等。因此,人们食用粘玉米加工的食品具有预防心脏病,降低胆固醇,降血脂,减轻动脉硬化,抗癌,抗眼睛老化,刺激人的大脑细胞再生,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玉米胚芽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使皮肤细嫩光滑,延缓衰老等作。 多吃玉米眼睛漂亮:玉米,是许多人最爱的蔬菜。事实上,玉米不能算是蔬菜,因为它含有许多淀粉,热量较一般蔬菜高,因此在营养学上,玉米被归类为主食类。 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有开胃、健脾、除湿、利尿等作用,主治腹泻、消化不良、水肿等。根据营养分析,玉米含有醣类、蛋白质、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磷、镁、钾、锌等。 老年黄斑性病变(amd)是由眼睛老化所造成的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视力缺损。从许多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黄斑性病变的产生。摄取较高量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能降低43%罹患老年黄斑性病变的几率。玉米含有黄体素、玉米黄质,尤其后者含量较丰,因此玉米可说是抗眼睛老化的极佳补充食物。 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为脂溶性维生素,加油烹、炸有帮助吸收的效果,因此更能发挥其健康效果。 从抗自由基角度来看,美国康乃尔大学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的研究显示,在摄氏115度下,将甜玉米分别加热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后发现,其抗自由基的活性依序升高了22%、44%和53%
据说是粘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