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平粮台的介绍
平粮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河南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场址高约5米,面积100亩,呈正方形。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2,距今4600年平粮台遗址考古成果展是怎么样的
11月8日电,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距今已4600多年历史的“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本月15日即将展出。届时,平粮台遗址三十多年来发掘出土的不同时期共300余件文物将于河南博物院集中亮相。公开资料显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约四公里处的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据了解,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及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的窑址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对于平粮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缘于1979年的一次考古培训实习。此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科学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有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此次成果展将集中展示三十多年来在平粮台遗址发掘出土的不同时期文物300余件,展览分为“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和“荟粹·诠释”三个单元。
3,平粮台的古城遗址
原发掘的平粮台古城建立在高5米的台地上,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俗称平粮台。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城墙残高3米,宽10米,用小板堆筑而成,夯层清晰,夯窝明显。南北各辟一门,南门埋设有陶质的排水管道。城内有高台建筑,屋墙用土坯垒砌而成,四周还有灰坑等遗迹。当时考证平粮台古城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为龙山文化遗址,是目前考古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自去年4月,平粮台古城遗址管理权由市文化局正式移交给淮阳县后,该县乘建设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机遇,加大了对平粮台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力度,特请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桂岑、杨肇清等专家整理平粮台考古发掘报告,勘探平粮台古城城壕的宽度和遗址的最大范围。专家们带领工作人员通过对平粮台古城遗址四周钻探和调查发现,古城遗址是一处东西宽860米、南北长670米的椭圆形大遗址,面积为50多万平方米。平粮台古城址位于大遗址的中南部,该遗址大部分被宋代黄河泛滥的淤土淹没,淤土厚0.4米,遗址的中间则暴露于外。从勘探中发现的陶片等遗物看,仰韶文化早中期,即早在6300年前,便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到龙山文化时期才筑古城,登上新的文明高度。据考古专家介绍,新发现的平粮台遗址在面积上是平粮台古城的十倍,从出土遗物看,早在6300年前上仰韶文化的先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将平粮台的先民居住区时间,从龙山文化推移至仰韶文化,将淮阳文明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新的重要史料价值交通提示从周口市汽车站坐车到达淮阳县方形城的鼻祖也许因为和平粮台相守了20多年的缘故,也许是最初就参加了平粮台的发掘,平粮台博物馆张志华馆长对平粮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然于心。20多年,足以让一个有心人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20多年,如果用心专一,足以让草木生情,石头落泪。张志华就是这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数十座史前文化城址。这些城址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是黄河中下游,而长江的中上游和内蒙古的长城以北也有发现。从碳-14测定的年代来看,这些古城的年代上限距今5000多年,下限距今也有4000多年。尽管平粮台古城在时代和规模上有逊于个别史前文化城址,但就其古城址的建筑特征、社会性质以及城市总体布局而言,在诸多史前文化城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张志华颇为动情地说。他认为,平粮台古城是中国方形城的鼻祖。在已正式公布的数十座史前文化城址中,平面为正方形的城址形制不多,而多为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也有少量的并列双城等。平粮台古城则是地道的正方形制。为什么呢?究其根由,与平粮台是太昊伏羲氏的都城有关。太昊伏羲氏是先天八卦的创始人,因此,在建筑的指导思想上必然会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在有文字的文明里,去追寻一种形制的目的,可能更直接些。透过伏羲深邃的八卦,我们或许能够捕捉到那一时代城市的脉络:城市应该是正方形的、规则的、坐北朝南的,强调围合、城门、序列、有意义的方向以及左右对称等,这实际上表达了八卦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中国古人可能经受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坏太多了,只想追求一种自然状态的和谐。若是和谐破坏了,那么也许灾难就会降临,所以需要这样一种有位置次序、规规矩矩乃至有等级秩序的社会结构。这种地道的正方形城的出现,对后代城的形制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代城市标准形状的楷模。更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等级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