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饶宗颐是一群潮州老板策划包装出来的我听贴吧网友这么说的那些
就像一个苹果,你在菜市场买可能就5毛钱一个,在超市买就1块了,如果是刘德华拿着拍卖可能就1千了,·········所以啊,策划包装过后的东西它放在的位置就不一样了,价值也就产生了。 嘻嘻,多琢磨琢磨。交流交流
{0}
2,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介绍
饶宗颐 饶宗颐 ,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摘自《饶宗颐书画》之简历)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饶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3,山东省文物总店美术馆怎么样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美术馆隶属于山东省文物总店,位于商店四楼。面积不大,也就300多平方米。时常举办个人展览。正在举办饶宗颐书画展。要经过二楼和三楼的文物店,可顺便看看出售的书画,文房四宝,玉器,瓷器和杂项等。
{2}
4,南饶北季的饶宗颐
《潮州艺文志》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潮州丛著初编》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出版1938年初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楚辞地理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初版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潮州志》汕头潮州修志馆发行1949年初版《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香港1950年初版《海南岛之石器》国泰印刷所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藏编号2148—1843)《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1953年《战国楚简笺证》(油印本)京都1954年《人间词话》平议香港1955年初版《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京都1955年《楚辞书录》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1月初版《巴黎所见甲骨录》香港1956年12月初版《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初版《战国楚简笺证》(长沙仰天湖武国楚简摹本)香港上海出版社1957年初版《词乐丛刊》(与赵尊岳、姚志伊合著)《香港坐忘斋》1958年10月初版楚辞与词曲音乐《选堂丛书》香港1958年初版《长沙出上战国缯书新释》选堂丛书香港1958年初版《九龙与宋季史料》《选堂丛书》香港1959年11月初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词籍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63年2月初版《文心雕龙研究专号》(主编)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1963年又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景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5月初版《潮州志汇编》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7月初版《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新加坡1970年初版《敦煌曲》、《选堂赋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5年5月初版又见辑于何沛雄编《赋话六种》内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5年5月初版《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一1975年9月初版1976年5月增订再版《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香港龙门书店1977年9月初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丛书1997年再版《敦煌白画》法国远东学院考古学专刊巴黎1978年初版《香雪庄藏砂壶·供春壶考略》(编著)新加坡1978年《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二)》(法国远东学院共同出版列该院期刊127号)1981年初版《选堂集林·史林》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1月初版台湾明文书局重印《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三1982年初版《虚白斋书画录》东京二玄社1983年初版《选堂选集》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第273-538页台北弥勒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四1985年初版《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编)《东京二玄社》1983年至1986年《固安文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9月初版《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贞人》(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1990年4月初版《敦煌琵琶谱》(编)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12月台一版《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近东开辟史诗》(编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1月台一版《敦煌琵琶谱论文集》(编)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文辙——文学史论集(上、下)》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11月初版《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初版《广济桥史料汇编》(与张树人合编)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3年2月第一版《画(左)宁(右)页——国画史论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6月20日初版《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甲骨文通检:地名(二)》(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潮州本草》排印本《楚辞参考资料》(又名《楚辞别录》)(编)油印本《澄心论萃》(胡晓明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敦煌曲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6年版《选堂文史论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之旅》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华学》(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选堂书画集》香雪斋1978年1月《选堂扇面册》芥子居1985年1月《饶宗颐书画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选堂书楹联初集》香港艺苑出版社1992年6月《饶宗颐翰墨》香港艺苑出版社1992年8月《饶宗颐书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瑶山诗草》《固庵词》(排印本)1968年于香港《晞周集》(线装)1971年3月另有排印本《宋元吟韵继声十首》香港明报月刊1973年6月第48-52页《宋元行吟图题诗》香港明报月刊1973年7月第48-52页《选堂诗词集》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1978年1月《佛国集》、《欧游杂诗》油印本、《浙东游草》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2月第61-64页《古村词》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3月第16-17页《题日本五山僧所著书五首》香港明报月刊1986年1月第134页《九州诗槁》香港明报月刊1986年10月第69-70页《揽辔集——日本纪行诗稿》
5,饶宗颐的初中是哪里
国学大师饶宗颐吗?1930年,饶宗颐以优异成绩入省立金山中学,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因不愿浪费时光仅读一年便辍学。期间古文教师王弘愿指导他“学古文要从韩文入手”,对饶先生影响颇深。其时饶家常常高朋满座,如文学青年冯印月、冯瘦菊,诗人柯季鹗、戴贞素,画家王显诏、杨栻,词学大家詹安泰等,都是饶家的常客。
6,当代中国大师虽寥寥然小家众多试问其中最有大家之范者几何百度知
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饶宗颐饶宗颐 ,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摘自《饶宗颐书画》之简历)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饶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怀瑾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於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
7,饶宗颐书法精品印版值钱吗
饶宗颐先生是目前还健在的少数几个老一辈的著名学者。既然是印版,先收着,有升值空间。任何艺术品都是因人而贵,饶宗颐大师堪称近代文化界泰斗人物,历来有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一说,并且饶先生还担任书画篆刻界重要社团西泠印社社长一职,可以这么说他的作品今后将是有市无价。值得收藏!
8,当代中国有哪些国学大师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饶宗颐 饶宗颐 ,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摘自《饶宗颐书画》之简历)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饶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怀瑾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於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
9,云山起翰墨泉水流文章是谁写的对联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不是“泉水流文章”)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对联书法作品,意为一个人的书法和文章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是一副集句联,其中“云山起翰墨”出自唐代王琚的《奉答燕公》,“星斗焕文章”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
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饶宗颐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为“南饶北季”。
10,饶宗颐的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加拿大路易士湖雨意》、《蒲甘佛塔》、《桂林漓江春雨》、《仿马麟二老观瀑图》、《新加坡阿答屋》、《庐山含鄱口》、《尼加拉瓜瀑布》、《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松柏长春》、《仿马麟二老观瀑图》、《不动明王》、《法国中峤春色 》、《狮山晨曦》、《日本高野山》、《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宋元禅僧笔意散发登山》、《荷藕》、《达摩面壁》等。不少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饶宗颐应是更近宋代苏轼。东坡居士不仅是文、史、诗、词等等,都能「新天下之目」,他的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绘事开文人画之先。而更像饶宗颐的是他的画为其书名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上之光芒所掩。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二十多年前,世人罕有知其精湛书画,近四份一世纪来,世人多知其书而不知其绘画成就,一点不逊于书法,且有过之。笔者近三十年来,一直有机会亲睹他在绘事的发展,故敢肯定言,他是在近代画史中,一定会占有卓越位置。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随着国势变易而很乏自信,有人到东瀛去间接求取西方绘画知识,有人到欧洲研究绘画。他们提出过全盘改革中国画的讲法,也有讲取西洋画法救中国画之敝。有人主张中国铜器铭文及碑刻上书法入画,以求出路,亦有所谓折衷中西,以求图绘之现代化。近半世纪来,更有不少以各种绘写技法来开创自我画风。饶宗颐于绘画,入手是用很传统方法。从古人处下功夫,更从造化处得事物的精神。他不排斥西方之理论技法,亦不取自四王以来摹古之风。不讲求「一超而入如来境地」,因为他知道没有深厚根基,翻新花样只是一时云烟过眼,而讲求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自己风格。这在上面所选一百多件饶宗颐教授近四份一世纪中创作的绘画,可以清楚见到,他的作品,随时间而精进,并无定下了形,精神面貌,越来越精到。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学问、胸襟、气魄,越来越明显地在其作品中显露出来。中国画之钵于世界其它地域绘画者,是中国绘画的美,是要在画外求之,也就是说,中国画是要内含创作者之人品、学养、性格,甚至世界观。至于技法,不过是帮助创作者把这一些表达得更完美而矣。饶宗颐在技法上,经过了超越半世纪的磨炼,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对于他已经是控制自如之事。而他的学养及学术研究,性情及人生观,现今更圆通无碍地溶在画中,使到他的画成为世人所称,极其罕见之学者画。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曾获很高评价。现选录几首如下:《泰姬陵》雄心剩欲寄温柔,倾国生来有底愁。竞逐名花憔悴损,玉钩残梦冷于秋。名陵风月异朝昏,眉妩遥山带泪痕。莫道霸图今已矣,御街坠叶为招魂。《罗马圆剧场废址》城旦艰难八载成,劫灰历历古今情。穹庐犹是凌霄汉,六百年间恨不平。门锁修龄白日长,人间换尽旧伊凉。雄狮猛士真何益,未解拽尸意可伤。欲谱无愁果有愁,北齐歌吹亦温柔。白杨风起多冤鬼,掷尽头颅可自由。拽尸(拽出死尸)喻悟得西来意,见《传灯录》。圆剧场为罗马人娱乐游戏之所,公元七十二年,俘犹太人三万驱使建筑,历八载始成,可容观众八万人。地下藏猛兽,供与勇士角斗。一般旅游册子称斗兽场。少年饶宗颐先生创作的《优昙花诗》,这组诗刚一传出,便使当时潮州诗文界颇为惊叹,诗坛宿学皆与之唱和,这一年是1933年,饶宗颐先生只有十六岁,遂被称誉为“神童”。次年(193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刊载了这组诗。由于《文学杂志》发行量极少,世人多不见到,就是省内各大图书馆也未收藏。饶老本人曾托人多方寻觅。1997年才由中山大学研究人员检获,饶老闻知欣喜极了,即书成条幅,以作纪念。《优昙花诗》优昙花,俗称昙花,也称“月下待友”、“月下美人”,为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斯里兰卡(锡兰)。花白色,达20多瓣,极富香气。遗憾的是,昙花深夜开放、翌晨凋萎,观赏期只有几个小时,人们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欣赏到它那动人艳丽姿态,故有“昙花一现”的典故。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老先生给予爱护和勉励。还说,“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 著述要目以下包括学术专著单行本目录、书画集目录、诗词结集及发表目录(至1998年)三方面。《潮州艺文志》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 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潮州丛著初编》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出版 1938年初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楚辞地理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初版 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潮州志》汕头潮州修志馆发行 1949年初版《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香港1950年初版《海南岛之石器》国泰印刷所 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藏 编号2148—1843)《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 1953年《战国楚简笺证》(油印本)京都 1954年《人间词话》平议香港1955年初版《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京都 1955年《楚辞书录》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1月初版《巴黎所见甲骨录》香港1956年12月初版《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初版《战国楚简笺证》(长沙仰天湖武国楚简摹本)香港上海出版社 1957年初版《词乐丛刊》(与赵尊岳、姚志伊合著)《香港坐忘斋》 1958年10月初版楚辞与词曲音乐《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长沙出上战国缯书新释》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九龙与宋季史料》《选堂丛书》 香港 1959年11月初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年11月初版《词籍考》香港大学出版社 1963年2月初版《文心雕龙研究专号》(主编)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 1963年 又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景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5月初版《潮州志汇编》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7月初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香港龙门书店 1970年12月初版《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新加坡 1970年初版《敦煌曲》(Airs de Touen-Houang)with an adapation into French by Prof.Paul Demieville Centre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1971.《选堂赋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又见辑于何沛雄编《赋话六种》内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一 1975年9月初版 1976年5月增订再版《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香港龙门书店 1977年9月初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丛书1997年再版《敦煌白画》法国远东学院考古学专刊 巴黎 1978年初版《香雪庄藏砂壶·供春壶考略》(编著)新加坡 1978年《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二)》(法国远东学院共同出版 列该院期刊127号) 1981年初版《选堂集林·史林》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1月初版 台湾明文书局重印《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三 1982年初版《虚白斋书画录》东京二玄社 1983年初版《选堂选集》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 第273-538页 台北弥勒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四 1985年初版《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 编)《东京二玄社》 1983年至1986年《固庵文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年9月初版《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贞人》(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1990年4月初版《敦煌琵琶谱》(编)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一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台一版《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初版《近东开辟史诗》(编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1月台一版《敦煌琵琶谱论文集》(编)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8月台一版《Questions on the Origins Of Writing Raised by the Silk Road》(Translated by 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Sino - Photonic Papers No.26; September, 1991.Order fromP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el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hiladelphia,PA19104-6305,USA.)《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文辙——文学史论集(上、下)》台湾学生书局 1991年11月初版《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10月初版《广济桥史料汇编》(与张树人合编)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1993年2月第一版《画(左)宁(右)页——国画史论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6月20日初版《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著)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8月第一版《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甲骨文通检:地名(二)》(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初版《潮州本草》 排印本《楚辞参考资料》 (又名《楚辞别录》)(编)油印本《澄心论萃》(胡晓明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敦煌曲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6年版《选堂文史论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之旅》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华学》(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选堂书画集》香雪斋 1978年1月《选堂扇面册》芥子居 1985年1月《饶宗颐书画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选堂书楹联初集》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6月《饶宗颐翰墨》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8月《饶宗颐书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瑶山诗草》1947年《选堂诗钞》(甲午)之诗心四首香港大学文学院年刊 1958年4月12日《选堂近诗》《蓝字四页(有李棪斋小引)》 1964年《白山集》(线装)1966年3月《黑湖集》Le Recueil du lac Noir;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译;EtudesAsiatiques;XXII·1968年于瑞士印行;油印本《固庵词》(排印本)1968年于香港《晞周集》(线装)1971年3月 另有排印本《宋元吟韵继声十首》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6月 第48-52页《宋元行吟图题诗》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7月 第48-52页《选堂诗词集》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 1978年1月《佛国集》《欧游杂诗》 油印本《浙东游草》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2月 第61-64页《古村词》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3月 第16-17页《题日本五山僧所著书五首》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月 第134页《九州诗槁》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0月 第69-70页《揽辔集——日本纪行诗稿》谭汝谦编《港日关系之回顾与前瞻1845-1987年——香港日本文化协会25周年纪念特集》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 1988年 第483-490页《题伍蠡甫长卷八段锦小景》、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云冈绝句(三首)》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选堂诗词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 1993年1月台一版《澄心选萃——饶宗颐的艺术》香港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会 1999年8月《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11,北钱钟书 南饶宗颐
北有钱钟书,南有饶宗颐,二人皆为学界巨擘,士林仰止,故世人有“北钱南饶”之誉。 钱钟书早负盛名,大学时代即有人中蛟龙之称;非但学术造诣精深,且文笔惊艳绝伦;其著述光耀千古,毋庸我等赘言。饶宗颐亦是天赋异禀,初中未毕业即主动辍学;其学全凭自身,却于经史子集、诗词书画诸领域均取得雄视百代的成就。 钱饶二人治学领域不尽相同,一以文心独步,一以史识专擅,然均做出了空前的贡献;此方面似无从较论高下,但从治学规模看,饶氏似更为广阔。与钱钟书合称“江南二钱”的钱仲联曾对钱饶作过比较: “以前学问上有王国维,后有陈寅恪,钟书先生和他们并驾齐驱。……饶宗颐和钟书先生不同的是自学成才,相同的是都贯通中外。饶宗颐还通古代中外,他研究印度佛学而且能忠实原著,适合现代人口味来翻译佛经。这方面季羡林可与饶宗颐相比,但季羡林有本事不足怪,饶宗颐自学成才能够成为公认的国际知名学者,声名不在钱钟书之下,这个不得了……饶宗颐还精通诗词书画,多才多艺……这方面可能钟书先生和他不同,但是这是每个人都不如他,不是钱钟书先生一个人……”(见《不一样的记忆》,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页) 在此,钱仲联不仅比较了钱饶,还把钱氏殁后,与饶氏并称“北季南饶”的季羡林也拉来相比。言下之意,饶氏比钱季二人尚略胜一筹,至少在治学规模上是如此。 要全面评骛钱饶的高下,殊非易事。我们倒是可以通过钱饶之间的相互评价,从侧面略窥一豹。 改革开放后,饶宗颐曾多次回大陆访学,也与钱钟书多有交往。双方不仅对面畅谈,还互赠论著,在学术上相知不可谓浅。那么,二人如何评价彼此呢?钱氏曾对人(似为傅璇琮)言,饶氏乃“旷世奇才”,言谈之间,颇多激赏感慨。钱氏平生于同辈少见称许,其誉赏直至“旷世奇才”者,唯饶宗颐一人而已,足见饶氏学养之深!饶氏也曾在《饶宗颐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78页)中论及钱钟书:“钱钟书看书大概是非常快的,他在想一个什么问题,就记下来,集少成多。这本书有其他方面,他可能就忽略过去了。我不一样,我花的是‘铁杵成针’的功夫,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书,我一定反复地读……”准此,则饶氏对钱氏的治学方法似不甚赞许,其着眼点仍在于治学规模上,于此饶氏似颇自许。北郭德纲,南周立波都是卖嘴的功夫钱钟书 没了以后
12,邹临风的字画怎么样
个人经历邹临风,原名邹翰琴,1965年生于河南新野,先后就读中央美院书法研究室和中央美院国画系,学成至鮀城经年,至穗,又经年,复寓京城定居。著作<<邹临风书画篆刻集>>、<<诗辉印影—邹临风刻黄赞发诗词印集>>、<<落英缤纷—邹临风花鸟画集>>等。艺术特色临风擅书,以笔代刀,笔力沉潜,有如犁铧翻地,锐不可当。其气象则有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般宏阔,生气勃然。细观之,字字皆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势,在飞动之势中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可谓深得书法之妙理。临风的书法以“质实”胜,擅擒纵之法,看临风挥毫,解衣磐礴,挥斥八荒,实在令人惊叹(惊其胆魄,叹其性情)纵情挥洒处,不知哪一处是用笔,哪一处是用刀,甚至以逆笔行进戳烂纸张而不惜,圈子中更以“有无烂纸”而作为“鉴定”临风真迹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引为美谈——此为临风作书时激情四溢之一证也。临风擅画,早年主攻山水,后来以为大写意花鸟画,更适合自己的性情,遂更弦易张,深入研究,上追宋元及明清诸家,之后又对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下工尤深,同时对八大、担当禅机画意徘徊不已。夫画者,有以法理胜者,若黄宾虹;有以意象胜者,若齐白石;有以激情胜者,若傅抱石。余每观临风之画,觉有一股真气在,一股激情在。临风之画,胜在激情,贵在纯真。近有《落英缤纷·邹临风花鸟画集》面世,至情至性,颇有可观者。临风擅印,法古而出新,奇意迭出。究其源头,乃在汉印中浸淫既深,复于明清巨擘间参酌,后参以陶熔瓦当、陶文古玺,质朴自然,流丽清新,自成一格,不涉狂怪,人皆宝之。所著《邹临风刻黄赞发诗词印集》,诗印相辉,已自珠联璧合,又获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饶宗颐先生为封面题签,更成艺坛佳话,从中亦可窥见饶老对黄赞发、邹临风两位后学的艺术才情和艺术造诣的推许。临风有诗云:“芳菲四野鸟声喧,独坐书斋寂寥然。惟有落花知我意,片片飞来入砚田。”临风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只有落花才知道。——其寂寞如是,执著如是啊。望及时采纳!╔┒ ┕☆◇:回答 依字画的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画心修整后~~~~ 画片。四周镶嵌绫绢、扶背后装入镜框的称“画片”,也称“镜心”,有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的裱绫,上下两条边大小相同,两条立柱应比上下的两条绫边宽。立式的两条绫边相同,天头比地头略大。 条幅。俗称“中堂”。立式画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条幅。天地头、绫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画心大小确定。横式画心多裱成横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镶绫边,只镶上下隔界、天地头及古铜绢边,天头处贴两条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绶带”,又名“惊燕带”。横披粘上天杆,两头分别粘上月牙杆的称做“月牙杆横披”。 手卷。狭长的横幅画心,可分别裱成大镶、小镶或撞边手卷。卷类裱式结构复杂,裁断各部位的裱料都应参照一定的尺寸规范,力求使画面美观、协调。装裱手卷,注意参差接缝,避免迎首、画心、尾子的镶缝赶在一条线上。迎首应选旧色洒金纸或藏经笺等名纸。包首宜用旧锦,手卷剔子和轴头多用玉石琢磨而成。 册页、碑帖。一般画心小而数量多的可分别裱成开版册页或推篷册页。开版册页的画心在右开,题诗则在左开,天头稍比地头大,立柱、分心与地头基本相同。推篷册页的画心裱在下开,题诗裱在上开,天头与地头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宽度相同。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面可以织锦或缂丝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红木制作。 装裱字画的绫绢须经过调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画面色彩来选择。天地绫子的花纹图案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铜色小边,用绢染托。染托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刮制天杆地杆,宜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以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