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菱学诗的作者
曹雪芹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出自红楼梦
2,红叶晚秋昨一首藏头诗
红蕊明年又满枝
叶稀轻拂翠颦眉
晚来雾鬓凭轩处
秋夜牀前蜡烛微
红消香断有谁怜,叶重如将青玉亚,晚潮去棹浮清浸,秋月春风岂得知红笺小写问归期,叶有清风花有露,晚花红片落庭莎,秋月春风岂得知
3,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的歌名是什么是有声小说三生三世枕
枕上书词:拈水笑唱:不才海风梳起一树芳俱苏花后白衣藏麒麟炉纱帷帐众花不及凤羽香谁泛起霞光荡舟在我心上 千年消磨琉璃光光影明灭着水流觞频婆救不回相望的荒凉谁煮多情汤却难解我相思肠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枕上依稀银发霜白檀不见紫衣装谁将直钩轻扬钓得芳心一处藏三生石上写不下我三世守望千年消磨琉璃光光影明灭着水流觞频婆救不回相望的荒凉谁煮多情汤却难解我相思肠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送你到我身旁
格式错误 此帖即删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谁能解释一下仙剑4的诗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NO.1月宫里的寂寞是千年不散的.九天之上乘风飞行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与其这样还不如笑归红尘,找个人和我一起过快乐是生活(我想这首诗体现了仙剑4里很多人的思想吧~即使成仙了,孤单的一个人,也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 NO.2这首诗是写云天河的 匣子太浅无法隐藏宝剑的锋利,美玉即使藏在石头里也是玲珑精巧的,第一次尝试放声清啼震破长天,天上的云光凝成碧色,远方的雾气迷蒙(当然是形容云天河的) NO.3这首诗形容了韩菱莎美好又短暂的一生,前两句说的是她与云天河之间美好的日子,后两句说了她最后的宿命难逃 牵着手一边听歌一边敲着金钗,欢声笑语像珍珠滚落,眼睛明亮清澈,忽然蝴蝶飞来春风吹拂,怎么能让冰冷的镜子瘦了美丽的容颜(后两句我也不怎么理解,大概我猜是说菱莎的宿命吧~~) NO4写紫英 眼睛像秋水一样清澈,剑像流星一样迅疾,风骨像诗一样庄重,神情像美玉搬温润,这个翩翩白衣站在云端的人,究竟为谁将生死看轻呢(前面是形容紫英的玉树临风,最后两句我觉得暗示他喜欢菱莎,因为他曾经想过自己可以为菱莎死) NO5写柳梦璃 谁说分别以后再没后悔,在清冷的晚上伴着寒月曾经的往事如美丽的梦境般回想了起来,深深地知道自己与那份感情长在不会消逝,前尘往事不会同彩云一起飞舞(大概就是说梦璃离开后并不能忘记云天河,以及曾经的往事,有些凄凉的味道)
5,幕然回首那人却在烽火澜山处这诗的出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夜鱼龙舞。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黄金缕,慕然回首。凤萧声动,玉壶光转《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灯火阑珊处,那人却在
只有“那人却在灯火澜山处” 采纳哦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无肖节。 2、宝马雕车:装饰华华丽的马车。 3、凤箫:排箫,箫管排列参差如风翼,故名。 4、玉壶:比喻月亮。鱼龙:拽鱼灯,龙灯。 5、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 6、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7、蓦然:忽然。阑珊:零落、冷清。 《青玉案》 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青玉案》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评解: 《青玉案》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