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华之语蔡香凤,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1,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 疾风吹尘暗河县,行子隔手不相见。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向非刘颢为地主,懒回鞭辔成高宴。刘侯叹我携客来,置酒张灯促华馔。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文练。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杜甫(唐)的《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选自全唐诗:卷217_24。
也许会,但不会是经常

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2,若无缘大千世界幽幽数载亿万菩提钩沉为何我与你惺惺相惜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惟独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妙法莲华观世音心经普门品》
出自大金刚经...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佛语: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惟独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白发,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上阙是说要不是你我无缘,为何茫茫人海中你却与能够相见,只对我微笑着? 下阙是说:如果说我们有缘,为什么关系破裂之后却不能“死灰复燃”。 不过里面有语句是出自《金刚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希望这个答案您能满意~~

若无缘大千世界幽幽数载亿万菩提钩沉为何我与你惺惺相惜

3,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落叶永不相见情了为因果缘注定生

彼岸花,恶魔的温柔。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此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们一个指引与安慰。 此花一名曼珠沙华,红色花又名彼岸花,也称为Red Spider Lily。人称“草莫见花莫见”。在日本被称作マンジュシャゲ,发音是曼珠沙华,花语是“分离/ 伤心/不吉祥/死亡之美”。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铺满通向地狱的路,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 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当灵魂渡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彼岸花属于石蒜科(Lycoris Herb),属名是希腊神话中女海神的名字。因为石蒜类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总梗)开花,花末期或花谢后出叶;还有另一些种类是先抽叶,在叶枯以后抽葶开花,所以彼岸花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因此才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的说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长叶子,秋天立起开花,冬天叶子又慢慢退去,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轮回而花叶永不相见,也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在民间,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而它生长的地方大多在田间小道,河边步道和墓地,所以别名也叫做死人花。一到秋天,就绽放出妖异浓艳得近于红黑色的花朵,整片的彼岸花看上去便是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如荼。 曼珠沙华这个名字出自梵语「摩诃曼珠沙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佛典中也说曼珠沙华(曼殊沙华)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佛经记载有“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或者是因为它深艳鲜红的色泽让人联想到血,也或者是因为它的鳞茎含有剧毒,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的形象通常是与“疯狂、血腥”之类的概念相联系起来的。在炎之蜃气楼的邂逅篇《真皓き残响》中,桑原水菜笔下写到景虎自杀的瞬间,看到喷出的鲜血如同盛放成群的彼岸花。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城市的边缘开满大片大片的曼珠沙华,也就是彼岸花,他的花香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想起前世的事情。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守护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开花的时候,就没有叶子,有叶子的时候就没有花,他们疯狂的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规定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叶衬托着,开的格外美丽。 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世间受到磨难。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在也没有在这个城市出现过。这种花是开在黄泉路上的,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转世在黄泉路上闻到花的香味就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分开,在下一世再次跌入诅咒的轮回。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佛经》   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这是一个诅咒,因为他们偷食忌禁之果,玉帝就给了一个永世不得想见的惩罚,感觉有点太过分了…花之曼珠,叶之沙华,他们只是想见一面而已,却要被落如永世不的相见的轮回,还要被恶语死亡之花。看来天堂并不想象中的好啊!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落叶永不相见情了为因果缘注定生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求下一句 意思大概为 我现在明白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 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
是的,人都是奇怪的动物

5,佛陀曾种下何因得来六年的苦修这一果

“世尊过去世种下了恶因才有六年苦修的苦果”的故事出于《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苦行宿缘经》。说的是世尊过去世轻慢迦叶佛,“作恶语道。迦叶佛髡头沙门。何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  另外又有《六度集经 六年守饥毕罪经》,说的是释迦世尊过去世曾经是个国王。其国有位修道人,因为饥渴了,喝了“国人所种莲华池水”,觉得这是不与取,犯了盗戒,要向国王请罪。国王因为事情多,就忘记了,把那位修道人凉在太子的园子里饿了六天。后来才想起来了,马上赶来处理,给他沐浴更衣饮食供养等等。结果感得“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的果报。  两个故事都说明因果不虚,世尊成佛犹不免宿缘,何况是愚昧的凡夫,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都应当守护好身口意三业,严净毗尼!  以下是经文。  《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苦行宿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是时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罗捺城边。去城不远。有多兽邑。中有婆罗门。为王太史。国中第一。有一子。头上有自然火鬘。因以为名。婆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图书纤记。无事不博。外道禁戒及诸算术。皆悉明练。时有一瓦师子。名难提婆罗。与火鬘。少小亲友。心相敬念。须臾不忘。瓦师子。精进勇猛。慈仁孝顺。其父母俱盲。供养二亲。无所乏短。难提婆罗虽为瓦师。手不掘地。亦不使人掘。唯取破墙崩岸及鼠坏。和以为器。成好无比。若有男子女人欲来买者。以谷麦麻豆置地。取器而去。初不争价数。亦不取金银财帛。唯取谷米。供食而已。迦叶如来所住精舍。去多兽邑不远。与大比丘众二万人。皆是罗汉。护喜语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去乎。火鬘答曰。护喜用见此髡头道人为。直是髡头人耳。何有道哉。佛道难可得。如是至三。护喜后日复语火鬘曰。共至水上澡浴乎。火鬘答曰可尔。便共诣水澡浴已着衣服。护喜举右手。遥指示曰。迦叶如来精舍。去是不远。可共暂见不。火鬘答曰。护喜用见此髡头道人为。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佛道难得。护喜便捉火鬘衣牵曰。共至迦叶佛去来。去佛甚近不远。火鬘便脱衣舍走。护喜逐后。捉腰带挽曰。为可暂共见佛便还耶。火鬘复解带舍走曰。我不欲见此髡头沙门。护喜便捉其头牵曰。为一过共见佛去来。佛语舍利弗。  尔时波罗捺国俗。讳捉人头。捉头者法。皆斩刑。火鬘代其惊怖心念曰。此瓦师子。分死捉我头耶。护喜语火鬘曰。尔我死终不相置。要当使卿见佛。火鬘心念。此非小事。必当有好事耳。乃使此人分死相捉。火鬘曰。放我头。我随子去耳。护喜即放。火鬘便还。结头着衣服。即相随共诣迦叶佛所。护喜礼迦叶如来足。于一面坐。火鬘直立举手。问讯而已。便坐一面。护喜叉手白迦叶佛言。此火鬘者。多兽邑中太史之子。是我少小亲友。然其不识三尊。不信三宝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养众僧。愿世尊开化愚冥。使其信解。火鬘童子。熟视世尊。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覩佛相好。威容巍巍。诸根寂定。纯淑调和。以三十二相。严饰其体。八十种好。以为姿媚。仪如娑罗树花。身犹须弥山无能见其顶。面如月满。光如日明。身色如金山。火鬘见佛相好已。便心念曰。我梵谶记所载相好。今佛尽有。唯无二事耳。火鬘于是。说偈问曰  所闻三十二 大士之相好  于此人中尊 唯不覩二事  岂有丈夫体 犹如马藏不  宁有广长舌 覆面舐shi4头不  愿为吐舌示 令我决狐疑  我见乃当知 如经所载不  于是迦叶如来。便出广长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并覆两耳。七过舐头。缩舌入口。色光出照大千世界。蔽日月明。乃至阿迦腻吒天光。还遶身七匝。从顶上入。迦叶如来。以神足力。现阴马藏。令火鬘独见。余人不覩。火鬘童子。具足见佛三十二相。无一缺减。踊跃欢喜。不能自胜。迦叶如来为火鬘童子说法。说何法。说菩萨断功德法。何等为断菩萨功德法。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云何菩萨。身不可行而行者。后作佛时。身形短小。族姓子。是为菩萨身不可行而行报也。云何菩萨口不可言而言者。后出家学时。力极勤苦。乃当得佛。族姓子。是为菩萨口不可言而言报。云何菩萨意不可念而念者。菩萨后成佛时。境内众僧。常不和合。在在处处。共相是非。族姓子。是为菩萨心不可念而念报。族姓子。是为菩萨三恶行对。族姓子。当弃是。于是火鬘童子。即退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我今忏悔。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愿世尊当受我此忏悔。从今已往。不复敢犯。如此忏至三。迦叶如来。默然受之。火鬘童子。护喜童子。俱起稽首佛足。辞退而还。火鬘童子。于中路。忽思惟向三恶报。便报护喜曰。卿为失利。不为得利。卿为无利。不为有利。我不应见卿面。不喜闻卿名。护喜答曰。何以故尔。火鬘曰。卿早从迦叶佛。闻深法宝。何能在家而不作道。护喜答曰。卿不知我父母年老。又复俱盲。供养二亲。何由出家。我亦久欲为道耳。若我出家为道者。父母便当命终。以是故。不得出家耳。火鬘语护喜曰。我从迦叶佛。闻菩萨行三恶缘对。不复乐在家。我欲从此还至佛所。求为比丘。护喜报曰。善哉善哉。火鬘得思惟力耶。便可时还。所以然者。佛世难值故也。火鬘童子。即抱护喜已。便遶三匝。叉手谢曰。我设有身口意过于卿者。愿见原恕。苦卿指授正真大道。于是火鬘童子。说颂赞曰  仁为我善友 法友无所贪  导我以正道 是友佛所誉  火鬘童子。于是说偈已。遶护喜三匝已。还诣精舍迦叶佛所。稽首佛足。两膝跪地叉手白佛言。宁可得从迦叶如来。下须发入道。受具足戒不。佛语舍利弗。迦叶即度火鬘童子。为道授其具足戒。佛语舍利弗。汝知尔时火鬘童子不。则我身是。火鬘父者。今父王真净是。尔时瓦师童子护喜者。我为太子。在宫婇女。时夜半。作瓶天子。来谓我曰时到可出家去为道者是。舍利弗。此护喜者。频劝我出家。则是作道善知识也。佛语舍利弗。我前向护喜。作恶语道。迦叶佛髡头沙门。何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舍利弗。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我如是虽受辛苦。于法无益。我忍饥渴寒热风雨蚊虻之苦。身形枯燥。谓乎我成佛道实无所得。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偿先缘对毕也。然后乃得阿耨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耳。于是世尊。说宿缘偈曰  我昔火鬘童 向于护喜说  髡头何有佛 佛道甚难得  以是因缘故 六年日不减  受此勤苦行 望得成佛道  不以是苦行 能得成佛道  非道而行求 因缘自缠绕  宿缘终不朽 亦不着虚空  当护三因缘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为三界将  阿耨大泉中 自说先世缘  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人神鬼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一切众生。皆欲度之。我犹不免宿对。况复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当学护身三口四意三。舍利弗。当学如是。佛说如来先世因缘时。万一千天子。得须陀洹道。八千龙。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归。阿耨大龙王叉手白佛。世尊。于我泉上。受我供养。说宿命因缘法。使我将来成佛时。莫有如此因缘。使我众恶皆尽。作真净如来。佛语阿耨大龙王。汝欲得如是愿者。当极护身口意。不令犯者。可得如上所愿。众恶消尽。作真净如来。阿耨大龙王。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以天栴檀香散佛及五百罗汉上。佛于是为诸天龙神。说安慰法。何谓安慰法。行布施法。行持戒法。行生天道法。行断欲法。行断三恶道法。行无漏法行清净法。佛说如是已。与诸比丘。各离本花座。比丘围遶佛。踊在虚空。高七多罗以。神足飞行。犹鸟翔云。徐徐而还。在罗阅只竹园精舍。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欢喜受行。  《六度集经 六年守饥毕罪经》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归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迩靡不承风。兵刃不施。牢狱无有。风雨时节国丰民富。四表康休。路无怨嗟。华伪小书举国绝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诵。时有梵志。执操清净。闲居山林不豫流俗。唯德是务。夜渴行饮。误得国人所种莲华池水。饮毕意悟曰。彼买此池以华奉佛庙。水果自供。吾饮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盗矣。夫盗之为祸。先入太山。次为畜生。屠卖于市以偿宿债。若获为人当为奴婢。吾不如早毕於今无遗后患矣。诣阙自告云其犯盗。唯愿大王以法相罪。毕之於今乞后无尤。王告曰。斯自然之水。不宝之物。何罪之有乎。对曰夫买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则惜其草。汲井刈蒭非告不取。吾不告而饮。岂非盗耶。愿王处之。王曰。国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处苑内。王事总猥忘之六日。忽然悟曰。梵志故在乎。疾呼之来。梵志守戒饥渴六日。之王前立。厥体瘦疵。起而跄地。王覩流泪曰。吾过重矣。王后笑之。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设肴馔。自身供养。叩头悔过曰。吾为人君。民饥者吾自饥。寒者即衣单。岂况怀道施德之士乎。一国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贤者一人之德。国宁民安。四时顺谷丰穰非戒之德其谁致之乎。谓道士曰饮水不告。罪乃若此。岂况真盗不有重咎乎。以斯赦子。必无后患也。梵志曰。大善。受王洪润矣。自斯之后。生死轮转无际。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以俱夷自解罗云乃生。太子弃国勤于山林。邪见之徒咸谓狂惑。谤声非一。太子闻焉。忍斯辱谤。追以慈济。福隆道成。诸天云集。稽首承风。帝王臣民靡不归命。佛告诸比丘。时王者则吾身是也。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罗云是。夫崇恶祸追。施德福归。可不慎哉。王忘道士令饿六日。受罪六年饥馑才息。六日之后王身供养故。今六年殃毕道成。俱夷笑之。今怀罗云六年重病。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内故。六年处于幽冥。愚夫重暗不明去就。以恶心向佛沙门。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虚以口谤。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著於热沙。以牛耕上。又以然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殃恶若此。顺行无邪。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因果报应,果然不虚,佛陀亦然。
谨受教!顶礼楼上匿名师兄!佛云:南瞻部洲之人,起心动念皆是业。果然哉,果然哉,慎之慎之。
你好!感谢楼上师兄的分享。雪山六年苦行,是一种示现,从侧面证明了,外道的修行不能成就!是 大圣 佛祖慈悲渡众的悲悯之圣行啊!佛陀出世,所做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向世人示范,示范怎样成佛!是在救度众生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