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擦家具
雅豪家居提醒您,对家具进行清洁保养时,一定先要确定所用的抹布是否干净。当清洁或拭去灰尘之后,一定要翻面或者换一块干净的抹布再使用。日常生活中,主妇们常常要对家具进行清洁和保养,以使它们保持亮泽。但是你也许不知道,一些错误的清洁保养方法,虽然暂时能让家具变干净,但实际上却对家具造成了潜在的伤害,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你的家具便会出现无法弥补的问题。1、抹布干净对家具进行清洁保养时,一定先要确定所用的抹布是否干净。当清洁或拭去灰尘之后,一定要翻面或者换一块干净的抹布再使用。不要偷懒而一再重复使用已经弄脏的那一面,这样只会使污物反复在家具表面摩擦,反而会损坏家具的亮光表层。2、选对护理剂想要维持家具原有的亮度,目前有家具护理喷蜡和清洁保养剂两种家具保养品。前者主要针对各种木质、聚酯、油漆、防火胶板等材质的家具,并有茉莉和柠檬两种不同的清新香味。后者适用于各种木制、玻璃、合成木或美耐板等材质的家具,特别适用混合材质的家具。因此,若能使用兼具清洁、护理效果的保养品,便能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护理喷蜡和清洁保养剂使用前,最好先将其摇匀,然后直握喷雾罐,呈45度角,让罐内的液体成分能在不失压力的状态下被完全释放出来。之后对着干抹布在距离约15厘米的地方轻轻喷一下,如此再来擦拭家具,便能起到很好的清洁保养效果。此外,抹布使用完后,切记要洗净晾干。至于带有布料材质的家具,如布艺沙发,休闲靠垫,则可以使用清洁地毯的清洁保养剂。使用时,先用吸尘器将灰尘吸除,再将地毯清洁剂少量喷在湿布上擦拭即可。小心四大误区:1、擦拭家具时,不要用粗布或者不再穿的旧衣服当抹布最好用毛巾、棉布、棉织品或者法兰绒布等吸水性好的布料来擦家具。粗布、有线头的布或有缝线、钮扣等会引起家具表面刮伤的旧衣服,就应尽量避免使用。2、不要用干抹布擦拭家具表面的灰尘灰尘是由纤维、砂土和矽土构成的,很多人习惯用干的抹布来清洁擦拭家具表面。其实这些细微颗粒在来回擦拭的摩擦中,已经损伤了家具漆面。虽然这些刮痕微乎其微,甚至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家具表面黯淡粗糙,光亮不再。3、不要用肥皂水、洗洁精或者清水清洗家具肥皂水、洗洁精等清洁产品不仅不能有效地去除堆积在家具表面的灰尘,也无法去除打光前的矽砂微粒,而且因为它们具有一定腐蚀性,因而会损伤家具表面,让家具的漆面变得黯淡无光。同时,如果水分渗透到木头里,还会导致木材发霉或局部变形,减短使用寿命。现在很多家具都是纤维板机器压制成的,如果有水分渗透进去了,头两年因为甲醛等添加剂尚未彻底挥发完毕,不大会发霉。但是一旦添加剂挥发之后,湿布的潮气就会引发了家具发霉,如果楼层较低的住户,家里的家具就有可能每年黄梅天都“霉”一场。这里还要提醒您,即使有些家具表面用的是钢琴漆涂层,是可以用清水适当擦洗的,也不要将湿抹布长时间留置在家具表面上,以免湿气渗入到木头里。4、家具护理喷蜡不能用来清洁及保养皮质沙发很多家具护理喷蜡的说明书上写着可以用于保养皮革沙发,致使很多家庭主妇犯了错误。而家具店里的营业员都知道,家具护理喷蜡只能用来喷涂木质家具表面,不能喷涂在沙发上。这是因为真皮沙发其实就是动物的皮肤,一旦喷蜡喷在上面,就会导致皮革制品的毛孔堵塞,天长日久,皮革便会老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此外,有些人为了让家具看起来更有光泽,将一些蜡制产品直接涂抹在家具上,或是使用不当,反而会让家具表面有雾状斑点。修复小伤痕1、去除漆面上水印放过湿茶杯的漆面桌子上常常会留下一圈恼人的水印,如何能快速去掉它们呢?你可以在桌面的水印上铺一块干净湿布,然后用熨斗在上面以较低的温度熨烫,这样便能使渗入漆膜的湿气蒸发出来,从而使水印消失。不过使用此方法时,使用的抹布不能太薄,熨斗的温度又不可调得太高。否则,桌面上的水印是消失了,但是那个烙印可是再也去除不掉了。2、消除家具漆面烫痕如不小心,木制家具的表面很可能会留下烫痕,不要慌乱,一般情况下,只要及时用抹布擦抹就可去除了。但是如果烫痕过深,你可以用碘酒轻轻抹在上面,或者把凡士林油涂在上面,隔日再用软布擦拭就可以消除烫痕了。
1、藤器或竹器制品使用久了会变色,并有积垢。可用食盐水擦洗,既能去污,又能使其柔松有韧性。平时可用湿手巾擦拭保持清洁。2、在贴防火板的茶几上泡茶,久而久之会留下难看的污迹。您可以在桌上洒些水,用香烟盒里的锡箔纸来擦拭,再用水擦洗,轻松就能将茶渍洗掉。3、热杯盘等直接放在漆面上,会留下一圈烫痕。用煤油、酒精、花露水或浓茶蘸湿的抹布擦拭即可,或用碘酒在烫痕上轻轻擦抹或涂上一层凡士林油,隔两日再用抹布擦拭烫痕即可消除。4、烟火、烟灰或未熄灭的火柴等燃烧物,有时会在漆面上留下焦痕。如果只是漆面烧灼,可在牙签上包一层细硬布轻轻擦抹痕迹。然后涂上一层蜡,焦痕即可除去。5、家具上的商标擦掉后会留下不干胶的残留物,又粘又脏。可用粗橡皮擦去,效果不错。上的口香糖也可用橡皮擦去。6、白色桌面和椅子很容易弄脏。用抹布很难擦去脏痕,不妨将牙膏挤在干净的抹布上,只需轻轻一擦,上的污痕便会立刻去除。切记用力不要过大,避免损伤漆面。7、漆面擦损。如果未触及到木质,可用同颜色一致的蜡笔或颜料在的破损表面涂抹,覆盖外露的底色,然后用透明的指甲油薄薄地抹一层即可。8、木制或出现裂缝。可将旧报纸剪碎,加入适量明矾,用清水或米汤将其煮成糊状,接着用小刀将其嵌入裂缝并抹平,待干后会十分牢固,然后再涂以同样颜色的油漆,木器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面目。
擦家具方法: 1,淘米水擦法:将浓净洁白的淘米水擦洗油漆家具,能使家具洁净而明亮。 2,浓茶水擦洗:泡壶浓茶,待凉后去渣,用块软布蘸茶汁擦洗家具漆面多次,这样褪 色家具能恢复光泽;如家具表面沾有油污,则用热茶汁即可除却,保持整洁。 3,盐水擦洗:厨房木器久而久之就沾有脏腻,可用盐水擦洗,即能恢复本来色彩。 4,樟脑油擦洗:取少量缝纫机油滴在一块软布上,在家具上反复擦拭,然后用干净软 布揩干,漆面明亮而光滑。
一、擦漆封闭式:显底擦色、显面修色、显板材底纹、不显板材毛孔、透明清面漆。 1、用360#砂纸收边,打毛刺等白胚处理,要求顺着饰面板的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 2、刷封闭底漆,配比1:0.5:1.6~2.0(主:固:稀)要求厚薄均匀,无流挂,无粗颗粒等缺陷,夏季1小时,冬季3小时可以进行下到工序。 3、用水性原子灰满刮,色度按擦色定。4、用360砂纸打磨,顺着饰面板的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无毛刺,无灰疤,余灰清理干净。 5、擦色,用羊毛刷在板面上刷一遍擦色剂后,用抹布顺着纹理擦均匀,收干净,无流挂。夏季1个小时,冬季3个小时可以进行下道工序。 6、喷涂pu清底漆:1:0.5:0.6~0.8(主剂:固化剂:稀释剂)要求厚薄均匀、丰满、无颗粒、无流挂等缺陷。 7、补灰:补针眼、补收缩、在底漆表面干后进行,夏季2个小时用油性原子灰,灰色要合擦色,严禁合其他颜色。8、打磨:360砂纸满磨,再用600满收砂痕,要求收口成型,无灰疤、无毛刺、无针孔、无亮点、无灰尘,顺着饰面板的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不能磨破底擦色。 9、修色:用毛笔把磨破的底擦色修补好后修色,配比1kg清底主漆加面色精50g—60g,1:0.5:1.1-1.3(主:固:稀),用1.2口径的喷枪修色出漆量和汽压不能太大,枪与板面成45度角10、打磨:1000—1500砂满磨,要求收边、无毛刺、无针孔、无灰尘,还要求顺着饰面板的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不能把颜色打破。 11、喷涂面漆,配比1:0.5:0.4~0.8(主:固:稀),要求漆膜有手感,无颗粒、无流挂、无雾化等缺陷 二、擦漆开放式:显底擦色、显面修色、显板材底纹、显板材毛孔、透明清面漆。 1、用360砂纸收边、打毛刺等白胚清理,要求顺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 2、刷封闭底漆,配比1:0.5:1.6-2(主:固:稀),要求厚薄均匀、无流挂、无粗颗粒等缺陷,夏季1个小时,冬季3个小时可以进行下道工序。 3、点灰:用水性原子灰调本色或白色,禁止合其它颜色,补钉眼、补缝隙等,夏季1个小时,冬季4个小时可以进行下道工序。 4、用360砂纸打磨,要求满磨,顺着饰面板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无毛刺、无灰疤、余灰清理干净。 5、擦色:用羊毛刷在板面上刷一遍擦色剂后,用抹布顺纹理擦均匀、收干净、无流挂,夏季1个小时,冬季3个小时,可进行下道工序。 6、喷清底漆,pu清底配比1:0.5:1.4-1.7(主:固:稀),要求厚薄均匀,有手感、无颗粒、无流挂等缺陷。 7、用600砂纸打磨,要求满,顺着饰面板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无毛刺、无灰疤,余灰清理干净,不能磨破擦色。 8、修色:用毛笔把磨破的底擦色修补好后修色,配比1kg清底主漆加面色精60g-70g1:0.5:1.6-1.8(主:固:稀),用1.2口径的喷枪修色,出漆量和汽压不能太大,枪与板面成45度角。 9、打磨:1000-1500砂纸满磨,要求收边、无毛刺、无灰尘,还要求顺纹理打磨,严禁按纹理横向打磨。 10、喷面漆,配比1:0.5:1-1.5(主:固:稀),要求效果开放,漆膜有手感,无颗粒、无流挂、无雾化等缺陷。
2,蛇是什么动物在线等
我看你是要问是胎生还是卵生吧。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是卵生。你所见到的类似胎生的现象,是有些蛇为了保护其后代在其体内将卵孵化后再生出的现象,但是它还是卵生。判断是否胎生的主要依据不是生出时是卵还是幼体,而是根据胚胎发育的养分来源来判断的,卵生的动物其胚胎的养份是来自卵黄,而胎生则是来自胎盘,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蛇的类似胎生并没有脐带和胎盘,因此只是假象,实则卵生。顺便纠正一下,白沙确实是胎生的,但是它是鱼类,它是比较特殊的动物,类似于鸭嘴兽(卵生哺乳动物),是胎生但不哺乳的鱼类,于鲸也不同,鲸不是鱼类,而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3,蛇的种类有哪些
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参考资料: http://wenwen.sogou.com/z/q813491289.htm
种类很多
有毒蛇、无毒蛇;陆地蛇、水蛇
种类 学名/命名者/命名年 例种
瘰鳞蛇科 Acrochordidae
Bonaparte,1831[3] 瘰鳞蛇
筒蛇科 Aniliidae
Stejneger,1907[4] 红尾筒蛇
倭管蛇科 Anomochilidae
Cundall、Wallach及Rossman,1993[5] 李奥拿氏倭管蛇
穴蝰科 Atractaspididae
Günther,1858[6] 穴蝰
蚺科 Boidae
Gray,1825[3] 森蚺
岛蚺科 Bolyeriidae
Hoffstetter,1946 岛蚺
游蛇科 Colubridae
Oppel,1811[3] 食卵蛇、瘦蛇
管蛇科 Cylindrophiidae
Fitzinger,1843 红尾管蛇
眼镜蛇科 Elapidae
Boie,1827[3] 眼镜王蛇、印度眼镜蛇、虎蛇、死亡蛇
美洲闪鳞蛇科 Loxocemidae
Cope,1861 美洲闪鳞蛇
蟒蛇科 Pythonidae
Fitzinger,1826 盾蟒、网纹蟒、窝玛蟒
林蚺科 Tropidophiidae
Brongersma,1951 古巴林蚺
盾尾蛇科 Uropeltidae
Müller,1832 红腹锉尾蛇
蝰蛇科 Viperidae
Oppel,1811[3] 角蝰
闪鳞蛇科 Xenopeltidae
Bonaparte,1845 海南闪鳞蛇
盲蛇下目:共3个科
种类 学名/命名者/命名年 例种
异盾盲蛇科 Anomalepidae
Taylor,1939[3] 特立尼达盲蛇
细盲蛇科 Leptotyphlopidae
Stejneger,1892[3] 德州细盲蛇
盲蛇科 Typhlopidae
Merrem,1820[7] 钩盲蛇
毒蛇 无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