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四川省蓬溪县蓬山酒业有限公司经营部,零四年山东烟台蓬莱豪斯迈xo一千克的酒多少钱一瓶

1,零四年山东烟台蓬莱豪斯迈xo一千克的酒多少钱一瓶

988

零四年山东烟台蓬莱豪斯迈xo一千克的酒多少钱一瓶

2,四川蓬山在哪

是太蓬山麽 在南充营山

四川蓬山在哪

3,蓬山特曲837酒多少一瓶

238元一瓶,现在是舍得酒业旗下,据说比舍得好喝。
168

蓬山特曲837酒多少一瓶

4,广安有批发菜市场吗

去蔬菜基地,麻柳湾都是贩子。
有啊,麻柳弯呢
你还不知道吗 ,当然有。

5,古诗问题3个

1.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都浣花溪草堂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作者:【李商隐】 3.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杜甫在四川的家的景色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的名字是无题 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名字是石灰吟
1、地点是位于距离成都105公里的大邑县境内西岭雪山,下半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2、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 3、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于谦,《石灰吟》
1】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即秦岭。 千秋雪---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万里指遥远。 当时诗人在四川,周围有秦岭和长江,从诗人居住的草堂窗口就可以望见秦岭,而长江有船只贯通东西。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李商隐的《无题》 3、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明)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写的。
1、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四川西岭雪山。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3、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川 蜡炬成灰泪始干 要留清白在人间

6,谜语高手请进重谢

a走遍万水千山,历尽黄河长江,江南美景独好,四川美女不少。 --- 正顺-猪 b挂在高树上,老家在热带,红来又有绿,不砸不开门。 --- 逢春-孔雀 c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蜂,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 音位-蜘蛛 d样子象元宝,角儿两头开,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 --- 板桂-螺蛳 e冬天蟠龙卧,白龙泥底行,龙须往上长,珍珠往下排。 --- 志高-蚯蚓 f姑娘穿绿裙,身子白嫩水灵,一生向往光明,从不自高自大。 --- 河海-青蛙 g黄金小斧子,装着白玉带,隐身深山处,年年亮新颜。 --- 坤山-虎 h一生铁枯牛,牧童骑上头,弟兄七十三,又往水里钻。 ---金官-乌龟
1.猪2.孔雀 3.蜘蛛 4.-螺蛳 5.蚯蚓 6.青蛙 7.虎8.乌龟
a --- 正顺-猪 b --- 逢春-孔雀 c --- 音位-蜘蛛 d --- 板桂-螺蛳 e --- 志高-蚯蚓 f --- 河海-青蛙 g --- 坤山-虎 H ---金官-乌龟 呵呵
a走遍万水千山,历尽黄河长江,江南美景独好,四川美女不少。 --- 正顺-猪 b挂在高树上,老家在热带,红来又有绿,不砸不开门。 --- 逢春-孔雀 c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蜂,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 音位-蜘蛛 d样子象元宝,角儿两头开,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 --- 板桂-螺蛳 e冬天蟠龙卧,白龙泥底行,龙须往上长,珍珠往下排。 --- 志高-蚯蚓 f姑娘穿绿裙,身子白嫩水灵,一生向往光明,从不自高自大。 --- 河海-青蛙 g黄金小斧子,装着白玉带,隐身深山处,年年亮新颜。 --- 坤山-虎 h一生铁枯牛,牧童骑上头,弟兄七十三,又往水里钻。 ---金官-乌龟

7,关于友谊的古诗注释及赏析要12首词也行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赠汪伦》。诗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青青校树、萋萋庭草、与君一别、谁可相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赠汪伦》。诗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 青青校树、萋萋庭草、与君一别、谁可相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赠汪伦 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注释[1]郭:外城.[2]为别:作别。[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注释[1]裛(yi意):沾湿。[2]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别"!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构思与手法吧。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中,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迈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就是,"海旁蜃气象楼台",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如就在出川途中写的《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描写,而将天象与人间物象之间的转换和借用,也是李白浪漫情调的最好体现,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对江中的月影的感觉不似《峨眉山月歌》中的平铺直叙,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拟人化的大胆联想,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卷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态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衬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诗,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己,从《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