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大方县阿朦喽水花酒厂,iphone4 郑州地区的价钱是多少

1,iphone4 郑州地区的价钱是多少

预存话费送手机,4500和5500之间

iphone4 郑州地区的价钱是多少

2,大方六寨苗族的水花酒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民间还有一首专门叙述从水稻种植到酿出米酒全过程的酿酒歌叫《Baif Jux Bil》。过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经蒸馏的连糟酒,相当于古代汉族地区的“醅”,也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客至》中所说的“樽酒家贫只就醅”中那种酒。后来才有蒸馏酒。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为中心。每个曲饼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别压出一个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每有重大喜庆活动或有贵宾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寨门前或家门口设置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二道。他们手中的牛角杯你可别接,否则一松手,那沉甸甸的牛角酒就非你莫属了。除此之外,就形式而言,还有进门酒、敬客酒、交杯酒、送客酒等等。 酒还是苗族人民感情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通常情况下,酒过三巡,宾主双方往往要每二人一组,对歌饮酒,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不能答者饮酒作罚,若势当力敌,则只有歌出而无酒进。此时与其说是考验酒量,不如说是考验苗族传统文化知识。所唱之歌苗语称为“hxak jud”(意为酒歌),大多为称赞对方或自谦之词。有时也唱苗族古歌中的一些篇章,学歌者往往在别人唱时心中默记。善此道者几次下来便可唱答了。 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把一种用玉米荞子等粮食做成的酒拿出来喝,用喝酒的方式庆贺自己或者祝福他人。这种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里,而是藏在龙竹筒里,用一支通着的麻杆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轮流着从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满口清芬的酒香,让你醉得舒服醉得酣畅,终生难忘。 这种酒没有牌子,上不了市场,产量很小,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这种酒的名字叫“窝托罗酒”,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 “窝托罗酒”好喝,其实看似简单的酒,却有许多讲究,也有很深的传统文化蕴含在里面。他们经过几百年的实探索,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的麸曲,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可在苗族同胞“窝托罗酒”里面,却用了几百年。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窝托罗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窝托罗酒”酒桌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就可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文化,千年苗族人民的爱与恨,都无不与“窝托罗酒”息息相关。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窝托罗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家中的每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喝“窝托罗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窝托罗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窝托罗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口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窝托罗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不象一般的酒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品,酒味不佳,酒度到高,喝起来辛辣过剩而香味欠缺。一瓶“窝托罗酒”,要酝三年以上,且需藏在地下,其原料为玉米、苦荞、大麦、高梁等五谷,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制法上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密封的土瓶,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放进深过人高的地里,埋藏三年。三年,如果按现代造酒厂的效率,早就出产无数产量了,谁还想把长长的时间花在过程中,等待一瓶酒的发酵呢。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酒藏不透不香,只有保证酝酿的时间,才能体现酒的醇度。三年之后,主人把深埋的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用麻杆吸食,先从一家老人开始,以一口气一小碗的量,边吃边有人往里面装入凉开水,直到吸淡。 喝“窝托罗酒”很有些讲究。喜事,他是助兴济,老年人喝了,会唱起高兴的歌谣,年轻人喝了,会跳起动情的舞,新娘子喝了,会喜形于色,新郎官喝了,能即兴对歌,冲破新娘家人的考问,完全满老岳父出的问题。一瓶五十斤装的“窝托罗酒”因了酒度低酒香浓的原因,三五个小伙子也能将其一饮而尽,于是一场婚事办下来,少下千斤酒是不行的,可是一千斤酒要挖多少窑要费多少力啊。 同样,丧事时,“窝托罗酒”也得“出场”,没有酒是办不成事的,特别是红白事。主人家备下的“窝托罗酒”越多,说明你越好客大气,反下,别人就会对你说太小气了。这些年吃粮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谁也不愿意落个小气的坏名,因此,做客苗家,你得有三分酒量,不醉是不行的,醉了苗家人才会高兴。 “窝托罗酒”,苗族同胞的酒歌更动情,更好听。“窝托罗酒”在苗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恭迎远客的迎客酒外,还有进门酒、出门酒石酸、交杯酒、姐妹酒、送客酒、婚礼酒、认亲酒建房酒……等等,苗族社会里,酒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而苗族酒歌就正是 伴随着这些种种饮酒场合和酒宴的产物。其通常是在迎接客人敬酒时唱(此时为主人唱,以表欢迎光临。),或是在酒至半酣主客对饮,相互对唱(也有一问一答式)以示敬意,并以此劝酒。其声色缓慢而浑厚有力,概括了苗家人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酒文化内涵。 时代在发展,苗族酒歌也在发展着,比如劝酒的时候,他们会唱:“天也蓝啊,酒也蓝,远方的客人,一杯一杯往下传。”喝得差不多了,但好客的苗族同胞总还在喝,这时,他们又会唱道:“只要感情铁,那怕喝得胃出血,只有友谊真,那怕明天打吊针。” 物质时代,各种白酒越来越多,满天飞的广告为酒开路,今天这种牌子的酒好销,明天又将是另一种好卖,只是那些自称是粮食酿制的白酒,喝了常常让人难受,时不时闹出中毒惨剧。再到一些现代化的酒厂看看,酒不是在酝酿而是勾兑,用酒精加水的办法出产一些各类有害物质超标的液体。而这样的液体贴上印制精美的外包装就成为价格不溥的商品,上柜台进包房成礼品。我不知道还有哪个酒厂用纯包谷酿制真正意义上的酒汁,当我们在城里的各类宴席前举杯,又一次举起可能的中毒机会时,我想起苗家人的热情,与苗家人热血一样的“窝托罗酒”。 彝家水花酒   彝家水花酒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特产,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想知道是为什么

大方六寨苗族的水花酒

3,渔歌唱晚的内容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内容简介:岱山县域总面积为524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326.5平方公里,由404座岛屿组成。各岛星罗棋布,犹如朵朵荷花散落在碧波之中。这些岛屿散布于东海之上,却又占据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的咽喉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据考证,岱山岛上的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河姆渡人及其文化成为岱山文明的滥觞。而优美的海岛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物产,又使来自于大陆的先民创造了新的文化体系,并在这里拉开了华夏民族“蓝色文明”的序幕。秦代以后,岱山逐渐成为中外交往的中间站,候风占潮的锚地,有许多文人、政客、僧侣、商贾在此过境时,留下了他们清晰的印记。其中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罗隐,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宋代的苏轼等名士;有唐宋以来朝、日等国的西来贡使;有清末漂洋过海的东渡留学生……扩展资料: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赏析作者由近及远,从壮丽的楼阁到秀丽的山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秋景,展开了一幅流光溢彩、错落有致、上下浑然天成、虚实相映成趣的滕王阁三秋图。“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积水消尽后寒潭显出一片清澈,傍晚时分,淡淡的云烟凝聚着重重的暮霭,水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这一句在色彩浓淡的变化中描绘秋意正浓的晚景,一个“寒”字写出秋高气爽。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滕王阁序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渔歌唱晚
南宋年间,长江边上有一个叫龙飞的人,常年以打鱼为生。别人打鱼,都是开船撒网,一天下来累得贼死,打上的鱼也不少。而龙飞则不同,他一不开船到江里去,二不往江里撒网,想打鱼了,就把几个鱼篓放到江里,往岸边一坐,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渔歌。一曲唱罢,提起一个鱼篓,里面准装了满满一篓鱼,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或是豚鱼,或是鲤鱼。龙飞唱的曲子不同,鱼篓里的鱼也不一样,一支曲子一种鱼,真是绝了。好多人都问过龙飞个中奥妙,龙飞只是笑而不答。   这一年,正赶上宋金交战。金国大将兀术率领10万大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几个月时间就渡过黄河、长江,席卷了大半个宋地。兀术带着兵马抢掠够了,就开始率军北撤,很快又回到了长江沿岸。   这个时候,长江边上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跑光了。金兵来了什么都抢,打过江的时候已经抢过一次了,打回去再抢一次,老百姓哪受得了啊!大伙儿都跑了,龙飞却没有跑,仍然像往常一样,每到日落西山时,便提着几个鱼篓到江边,把鱼篓往江里一放,便坐到江边弹琵琶唱渔歌,等到日暮时,提着装满鱼的鱼篓回家,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这一天,龙飞正坐在岸边唱渔歌打鱼,几个金兵拿着大刀长矛冲了过来,为首兵头一指龙飞,“打鱼的,把这几篓鱼统统拿到军营里去,快点儿!”龙飞止住琵琶,看一眼兵头,“想要买我的鱼呀?我的鱼可贵呢,一两银子一条。”兵头一听,眼珠子一瞪,“什么?老子吃鱼还要银子?我没找你要银子算是便宜你了,把鱼拿走!”兵头冲几个兵丁一挥手,几个兵丁提起鱼篓就走。   龙飞一见,也不着急,往那里一坐,用力弹起琵琶,大声唱起渔歌。说来也怪,龙飞的琵琶一响,渔歌一出口,鱼篓里的鱼竟都蹦了出来,就地一溜翻滚,全都滚到了江里。金兵抓了半天都没有抓到,有几个兵还险些掉到江里。兵头气坏了,叫兵丁把龙飞抓走,交给兀术问罪。   金国大将兀术这时候正在大营里百爪挠心呢,他这一趟南征是抢了不少金银财宝,可没吃的呀。老百姓全都跑了,吃的都埋了起来,把他十几万大军饿得都快翻白眼儿了。兀术想急着过江,赶快抢点吃的,找个地方修养数日。谁知到了长江边上,兀术遭到了宋将韩世忠的阻击,几次出战都大败而归,弄得他心烦意乱。   兀术曾派使者向韩世忠妥协,让韩世忠放他一马,让他过江,只要让他过江,他可以把抢到的金银财宝都送给韩世忠,但韩世忠没有答应。兀术也曾试过偷渡,可韩世忠在长江上布置了巡江大船,上面有挠钩铁索,金兵的小船一到江中,宋军就用挠钩铁索对付,把金兵全都钩到了江里。   兀术急死了,那些偷渡的小船都是从长江沿岸抢来的,现在船也没了,他这10万大军过不了江,又没有吃的,真是进退两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兵头把龙飞押进了兀术的大帐,说:“大王,我们抓到一个南蛮子,这家伙打了几篓鱼,我本来想拿回来给大王吃,没想到这家伙一弹弦子鱼都跳到江里去了,我看这家伙准会妖术,请大王处置。”兀术一听,上下打量几眼龙飞,冲兵头一摆手,让他出去,然后满脸堆笑,对龙飞说:“先生,请坐,请坐。”   龙飞也不客气,往那儿一坐,说:“你们北方人就是不讲道理,拿了我的鱼还要治我罪,这算什么?你们应该赔我鱼钱才是。”兀术急忙点头,“赔,加倍赔,只要先生能设法帮我们过江,我会给你好多银子。”   兀术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他一看龙飞就不是一般的渔家,这长江沿岸的老百姓都跑了,他还敢悠然自得地在江边弹琴打鱼,说明他胆略过人。   龙飞看看兀术,说:“帮你过江并不难,但你得先赔我鱼钱。”兀术一听,冲帐外喊一嗓子:“来人呐,给我取10锭黄金来!”有人答应一声,拿来10锭黄金。兀术把黄金摆到龙飞面前,说:“这是你的鱼钱,等我的10万大军过了江,再给你10锭黄金,怎么样?”龙飞点点头,说:“好吧,那我就告诉你,过江得坐船,你们准备5000只船,就可以过江了。”   兀术摇了摇头,“我也知道过江要坐船,关键是我们现在没有船,就算是有船也没那么多,就算是有那么多,也不够宋军钩。”龙飞笑了,说:“这些问题好解决,你照我说的去做,准没问题。”   龙飞告诉兀术,让军士到附近去砍竹子,他教金兵用竹子造船,等船造好了,他再告诉兀术过江之策。兀术听罢大喜,让人把龙飞请到一个营帐里好生款待,实际上是叫人看着,别让他跑了。   几天之后,金兵砍了无数青竹子,龙飞指挥着军士造好了5000只竹船,在江边一试,竹船挺好使。兀术高兴,问龙飞怎么才能破了宋军的挠钩。龙飞跟兀术低声耳语几句,兀术点头,说:“就听先生的。”   这天夜里,江面上一片漆黑。韩世忠命令宋军严加防守,不要让金兵偷渡过江。到了半夜,巡江大船上的宋军见江面上有许多灯火游动,知是金兵渡江了,便开动大船到江面上拦劫,用挠钩往灯火处去钩。等钩到东西,用铁索一拉,才知道上了金兵的当。那些灯火原来是插到竹排上的,宋军钩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竹排。竹排不但钩不翻,集中到大船附近还阻碍了大船航行。宋军的大船开不动,竹排后面的竹船可就趁机过江了。   在兀术亲自率领下,先头人马一万多人渡过长江,杀了韩世忠一个措手不及。韩世忠只得率军后退,直退出长江沿岸20多里。   兀术占据了长江北岸,命令南岸的金兵全部乘竹船过江。龙飞也随着兀术到了江北,他对兀术说:“大军过江要选在日落时分,那时风平浪静,竹船便于行驶。”兀术对龙飞深信不疑,答应一切按龙飞说的办。   这天日暮时分,金兵几千只竹船全排到了江边上,好像一条长龙一般。龙飞坐在一只小木船上,慢悠悠划到江心,拿起琵琶,铮铮弹了起来。事先他已经和兀术约定好了,以琴声为号,金兵发船。龙飞的琵琶一响,金兵的船可就开了。   长江沿岸千帆竞发,慢慢驶向江心。龙飞坐在小木船上,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渔歌,歌声铿锵有力,好像士兵突击的号令。龙飞唱着唱着,江面上突然涌起了一串串水花,水花翻滚着,纷纷涌到竹船下面。刹那间,就听江面上“咔嚓咔嚓”一片脆响,紧接着,竹船便开始下沉,不大一会儿,几千只竹船便沉到了江底,10万金兵哭爹喊娘,成了江漂子。   长江北岸的兀术一见,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怎么回事儿?船怎么都沉了?我的10万大军啊!”江心的龙飞哈哈一阵大笑,止住琵琶,大喊道:“大王,宋朝的皇上好欺负,这长江里的鱼可不是好惹的,我让你们过江,它们不让过,这可怪不得我呀,哈哈!”说完,龙飞唱起渔歌,划着小木船走了。   原来这龙飞自幼受高人指点,通晓长江鱼性,可用琴声诱鱼。他用鱼篓打鱼就是用各种琴声把鱼诱到鱼篓里,再用琴声把鱼稳住。当然,他如果想放了鱼,也可用琴声让鱼逃生。在长江里,令几千只竹船沉没的是一种竹笋鱼,专门以竹子为食。龙飞用琴声把它们引来啃食竹船,竹船自然就沉了。自打金兵到了长江边上,龙飞就想好了,给兀术出主意,先让一小部分金兵过江,是为了诱敌,等小股金兵过了江,他再收拾大批金兵。   兀术的10万大军被龙飞的“鱼兵”消灭,正在恼怒,韩世忠的人马又杀了回来。兀术无力抵抗,带着残兵败将仓皇而逃。韩世忠得知龙飞是个高人,派人去请,但却怎么也找不到龙飞了。龙飞知道,大宋皇上是个糊涂虫,跟着他不如弹琴唱歌打鱼活得自在。
没看懂什么意思?

渔歌唱晚的内容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