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泛区地图
不流经。
黄河概况、流经区域以及地形地貌:
一、黄河概况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二、流经区域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三、地形地貌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黄泛区图片
黄泛区具体城市包括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山东、济宁、菏泽、临沂、枣庄,河南、商丘、开封、周口,安徽、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黄泛区包括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这四地彼此接壤,通行中原官话,风俗语言相近,在外省相遇借以老乡相称。抗战时这里曾短暂成立一个伪淮海省,徐州为省会。
3. 黄泛区农场地图
周口黄泛区农场有包吃包住的农家乐。在漯西公路北侧,叫农家乐园。这里有百亩果园,有葡萄、苹果、梨、桃子这些不同季节的水果。成熟时可供游客采摘。还有菜园各种蔬菜供游客摘来现做现吃。还有十余亩鱼塘,供游客抛钩垂钓。周边绿树如茵,庭榭长廊,美不胜收。这里包吃包住,很享受。
4. 黄泛区属于哪
不是黄泛区。
许昌不但不是黄泛区,而且在南水北调前,还是个全国有名的缺水城市,而今,南水北调之水引入了许昌,许昌的老城河,穿城而过,环绕市区,河水清清、碧水蓝天;市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许昌人己把许昌创建为园林之城、卫生之城、文明之城。
5. 黄泛区在哪个位置
地域在河南省周口市,行政上归河南省农牧厅
6. 西华县黄泛区地图
形成原因,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阻止日军南下。
“黄泛区”的历史发生在中华民族最悲惨的时刻,是中国民族被逼到绝境后,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块血肉;这是百万“黄泛区”人民拿生命换来的;这是千万“黄泛区”人民拿自己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忍饥挨饿换来的;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永远记住的民族疤痕;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黄河这个母亲河,去拖住敌人的刺刀。
7. 黄泛区城市
兰州,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的印记如何渗透进它的城市肌理之中?
边陲要塞到工业城市,再到今日的西北文化名城,河流如何与兰州共荣共生?
纽约时报旅行杂志《NYTimesTravel 新视线》通过兰州在黄河岸边的四次跃进来深度讲述这座沿河谱成的醉乡民谣之城的过往今生。
兰州是少有的沿黄河而生的城市。城市被黄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历史上与黄河关系密切,城市与河流交融而生。
黄河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灵魂,河流是这座城市生命中的幸运。
黄河和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江上有太多沿江城市。但黄河边很少有沿河布局的城市——这或许是因为黄河河道的变迁历史与黄河两岸城市的关系并不愉快。兰州是少有的沿黄河的城市,城市与黄河相拥而生,关系密切。
兰州最早的建城历史,就与黄河息息相关。
在中原汉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接带,黄河在大西北的群山中冲刷出一片谷地,一座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于此逐渐生长起来。兰州在历史上最早有行政区建制,是在秦代。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随后沿黄河修筑了四十四座城池,其中的榆中城,即在今天的兰州市城关一带。
这座古城池,体现了我国古代“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城原则,是军事型城市化的代表。到了汉代,霍去病北伐匈奴后,于西固北侧南渡黄河。随后命令其礼宾官李息主持修造城堡,一座名为“金城”的军事要塞又一次出现在这里,这个名字寓意“言城之坚,如金铸成”,也成为兰州至今的别称。而“兰州”一词则起源于城南的皋兰山。
隋代初期,将这里的金城郡改名为兰州,兰州第一次成为这片土地的名称,尽管随后历经更名,在唐代肃宗乾元元年,这里又复称兰州,随后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诗《题金城临河驿楼》记录了这座边塞城市的险要:”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在地理位置层面上看,兰州东接黄土高原,西靠青藏高原。古代丝绸之路从西安起经兰州时便分为西北向与西向两条通道。北向通道为众人所知,沿河西走廊便一直穿向中亚。而西向则从湟水河谷到达青藏高原,在越过祁连山后于张掖与丝绸之路相接。
被群山环绕的兰州正处于兵家相争之地,是接连中原地区与西北的重要关卡。
处于多民族交接地区的兰州注定会经常受到外族侵扰,其一决定了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不能如同当时长安一般成为都城,其二不稳定的环境也让它难以持续地扩展城市规模。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沿河而建的兰州老城骨架起于明朝,宣德年间,兰州修筑了方城外廓,因为明朝边疆的扩大,不再是原先所谓的军事要塞。
曾经朝代的边境线在明朝时早已北移至河西走廊。兰州也变成了腹地城市,自然城市功能和规模也可以稳定发展。之后,兰州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乾隆三年,将甘肃政治中心从临洮迁到来了兰州,随后陕甘总督府也由西安转移至兰州,以实现“节制三秦”和“怀柔西域”的目的。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人口的不断积聚,兰州城市建成区逐步突破内城城墙,逐步向外围廓城扩展。清末平定西北的左宗棠,曾在兰州督办军务,开办兰州制造局,开启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民国时期,兰州城逐步发展,城市空间逐渐扩展。
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建国方略》中将兰州这座位于中国几何中心的城市,定位为“陆都”,体现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民国很长一段时期,兰州远离战火,城市稳定地持续发展,城墙被拆除,建成区扩大到城关以外,城市建设用地也不再是古代方城的模式,而体现出更多不规则的地块形态。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内陆腹地的兰州,远离战火硝烟,作为大后方,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城市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城市,文化和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功能的综合性不断提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兰州成为内陆的工业重镇,从之前的“消费城市”,迅速转型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生产城市”。
而兰州在建国后这七十年城市规划渐趋完善也同样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转型。在1952年,《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出台,为城市发展定位从“工业为副”到“工业为主”的转型提供了设计,开始体现出苏联工业大生产模式下建城的特色。
在“一五”计划(1953 ~ 1957)时期,兰州被国家选为八大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并且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6个都落位兰州。在城市的建设中,为了承接这些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了城市沿着黄河东西向布局的“带状组团式”布局。在西固发展重工业、七里河发展机械业,成为现代兰州空间布局的最重要的框架。兰州1954 年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大工业城市的功能和空间落位。规划城市性质为工业和交通城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整个城市围绕工业生产的组织,划分为15大功能区,多布局在黄河南岸,沿河展开。
这版城市规划,是由穆欣等苏联专家指导而编制完成的,
城市的工业定位和工业区、生活区的布局,都受到苏联城市建设模式的深刻影响。
城市的一些放射型路网,也体现了当时苏联空间规划和建筑美学在国内援建城市中留下的印记。在这一版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兰州的工业立市战略得以执行,大工业生产轰轰烈烈地在黄河两岸展开,无数的烟囱在黄河谷地竖起。大量工厂的兴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移民。在建国的第一个十年里,城市人口从十万迅速增长到七十万。各地口音交融形成的京兰腔,也成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在1964年时,我国又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作为三线建设的重镇,国防工业的布局,大工业城市的功能与形象,都在持续强化。
随着工业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持续涌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各类“城市病”不断出现。
特别大量工业集中于城市核心区,而兰州城市空间格局最大特点是“两山夹一河”,这样的地形地貌特别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作为工业城市的兰州,长期以来空气污染在全国排名前列,甚至作为负面案例,被写入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里。因此,兰州很早就开始引导城市建设向外拓展,大力疏解工业到外围地区。
早在1978 年出台的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考虑到地形与工业污染,城市布局就开始不再强调以带状为主,而是开始向多组团的模式转变。在那之后,城市建成区虽然还是多布局在黄河南岸,但是河北岸的安宁、盐场等区域也逐步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后,兰州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功能也逐渐从工业独大,向商贸、文化等多元功能体系发展。在本世纪初,兰州第三版总体规划获批。与第二版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一个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不同,
这一版的规划中,城市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科技区域中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同时,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扩张,产业功能更大规模地向周边扩散,黄河北岸的城市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从地图上,如果说之前的兰州是倚靠黄河而生,那么现在的兰州,则像是被黄河大刀阔斧地分为了两半,城市在河两岸空间上布局更加均衡。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城市的发展开始了更大的跃进。在2011年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东延北展 南升北拓”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城市建成区向更大的尺度拓展。中心城区北至铁路货运北环线,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东至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东部边界,西至京藏高速公路,面积达到741平方公里。城市的整体版图已经跳脱出传统狭长的黄河谷地,东西南北的范围都相对宽阔了很多。
2012 年,兰州新区成立。这个具有重要战略定位的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海横琴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的第六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时至今日,仍在快速扩张。在去兰州的路上,距离城市好几十公里的地方,新区正在荒漠里竖立起无尽的楼房。在新区附近,还经过一个微缩主题公园,巨大的、七八层楼高的变形金刚的脑袋,坐落在黄沙上,正对着国家大剧院的微缩建筑,显得异常魔幻。兰州沉默的新区固然难以与其他发展完善的城市新区相比,甚至仍带着些西北城市固有的笨拙,但另一次飞跃已在等待。与此同时,兰州的城市形象也逐渐脱离了大工业生产的烙印,开始成为内陆地区的文艺重镇。
低苦艾、野孩子、陈小虎等音乐人,让西北民谣在这里兴起,这座内陆城市在我国独立音乐版图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被称为民谣之都。厚重的黄土地让这座城市今天得以歌唱。而专栏作家韩松落,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言人。他的笔触下饱含着对兰州的深情,一个人的文字与一座城市互为荣耀,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艺风情。虽说我们常将黄河视为母亲河,但相比之下,中原腹地的诸多城市,洛阳、郑州、开封,却与黄河关系较为疏离(城区并不紧密联系黄河),洛阳是黄河流域最后的荣光,黄河经过洛阳后,下游流域只局限于河堤之内,郑州、开封都属于淮河流域了。郑州黄河边的花园口,带给人的是花园口大堤被扒开,形成黄泛区的痛苦记忆。而在开封,站在千年铁塔上,视线刚好与远方的黄河水面齐平,城市与黄河简直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难以形成互动。
而兰州,则紧紧地拥抱着黄河这条母亲河。如果说黄河两岸的哪座城市的黄河要素最突出,那一定非兰州莫属。
兰州是全国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历史上,黄河在中下游肆意泛滥的时候,却在上游平静地流淌过兰州,为这里带来了丰饶的资源。城市的地标:黄河铁桥、黄河母亲像等,都与这条母亲河有关。兰州的黄河沿岸,集中了兰州水车博览园、银滩湿地等旅游景点,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风景线。城市“河南-河北”的格局深入人心。而联通整个河南-河北城区的桥则更是城市的骨骼。
说到桥,城市的第一座黄河桥,也被称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是整个城市的象征,也是游客必去的打卡之处。
这座桥于清末1909 年建成,1928 年改名为中山桥。钢筋铁骨的中山桥,气势不凡,与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形成绝佳的对景,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气质。而到今天,一共有34 座大桥伫立在流经城市的河段,密切地联系着城市的河南与河北。黄河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让苍茫大地上的这座城市不再干枯。一如韩松落所言:“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河流是一个城市地理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是地理性格上的润泽与丰盛。它使得城市难得闭锁,让与这河流有关的城市都缔了盟约。”奔流不息的黄河,为《读者》的文艺小品和心灵鸡汤提供了源泉,为民谣歌手们的艺术创造提供了灵感,他们固然市井,还有些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最直接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更重要的是,滔滔的流水,让人们在年代的变迁中平静,让人们与生活的本源长相厮守。很多游客会觉得这是一座沉溺于旧时光里的城市。兰州大学、诸多科研院所,仿佛都提醒着你这里虽然逐渐远离了都市舞台的中央,但仍然保持有贵族的精气神。
在网络时代,这里依然保持传统的街道生活。熙熙攘攘的夜市,告诉你这里从未丧失过都市的活力。
本文原载于:NYTtravel新视线 公众号《黄河特辑丨兰州在黄河岸边的四次跃进》,转载请联系。撰文、摄影 / 李昊
8. 花园口决堤黄泛区地图
河南省档案馆记载的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为89万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黄河花园口决堤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安徽、江苏耕地被淹没1100余万亩,倾家荡产者达480万人。
数十万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鱼腹,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且造成了此后连年灾害的黄泛区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后果。
黄河改道, 国民政府《豫省灾况纪实》 如此勾勒出黄泛区灾难图:黄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 ,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
9. 黄泛区地图范围
黄泛区在黄河以南,主要指1938年日军进攻开封、郑州。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蒋介石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地区。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黄河下游故道逐渐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