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北腰鼓舞视频大全
相传,在古时,戍边守塞的士卒,在战斗时用腰鼓来助威,鼓舞士气,战斗胜利后,用它来欢庆。在安塞这片土地上,这种战前战后的活动被进一步强化。
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成为一种纯粹娱乐的工具,特别是每年春节,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用打腰鼓的形式来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欢乐气氛。这就是安塞腰鼓的由来。现今,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
2. 陕北腰鼓教学视频大全大缠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陕北横山老腰鼓是陕北民间舞蹈中的独特品种,其特征如下: 1、既规范又灵活的表演形式: 横山老腰鼓在提取和发展原始材料有益成份的前提下,尽量讲究舞姿朴实、动作规范化,步伐多变,场面穿插频繁,构图对称灵活。 2、既统一又个性的风格特点: 表演时有时会达到情不自禁的程度,使腾空、缠腰、摆头、舞臂、跳转、走翻之类动作更富有艺术个性。 3、既谐调又扩张的舞蹈形象: 上身舞臂动作虽则打鼓,实则怪巧多变,和下身灵活多样的步伐相互配合,构成富有特色的优美形象腰鼓的主要道具有: 虎铮:圆形、中开小口,腹有一珠铃,“伞头”右手中指用红布套于小口,左右旋转,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古时还有避邪的作用。 伞:又称幌子,长2尺4寸,呈长梯形状,绷布,四面纹有荷花蜻蜓、喜鹊枝梅、蝴蝶牡丹、缠枝莲花图案,顶部为圆形,带穗边,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 腰鼓:长1尺4寸,直径约7寸,直筒、白茬子(无颜色),比现今腰鼓要大些。 鼓槌 :6寸长的红柳棍,系长红布带。 旋子:(象现在的小马锣 )纯铜手工打制。直径为5寸,音色纯正,为“腊花”所拿。 铰子:(象现在的小钗)直径4寸、拍击时左右手上下搓拍,为“腊花”所拿。 腰鼓服装有: 鼓子手:头包黑布,戴无顶草帽圈,帽口装五彩小纸折花,上身穿钩云布衫,下穿灯笼裤,脚穿黑布鞋。腊花:(是腊月之花,腊梅花的简称,由男性反串)头戴花毛巾,脑后束长腰大辫子,前额五彩珠配小圆镜,身穿五彩老花布大襟衣,下穿两片罗裙,吊穗。
表演形式
横山老腰鼓分文、武两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组成,三个老人配一个孩子,已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表演显的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豉”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多度,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 横山老腰鼓的传统表现形式有: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种。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种。 横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伞头、挎鼓子、腊花和各色杂丑,其所用道具分别有晃子、虎铮、旋子、小钗、腰鼓等。其衣装打扮上下分五色,暗含阴阳五行,所走的场子,为八卦图案。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3. 陕西腰鼓舞视频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中文名
安塞腰鼓
申报地区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编号
Ⅲ-13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4. 陕北腰鼓表演视频
描绘了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静) 表演时的激昂(动) 表演后的寂静(静),安塞腰鼓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豪迈、奔放具有黄土高原的阳刚美特点。
《安塞腰鼓》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寂静的场景,这是前后呼应,为了以声衬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5. 陕西腰鼓舞蹈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6. 陕北秧歌腰鼓视频
严格来说都不是,秧歌,腰鼓主要是陕北的,剪纸陕北,宝鸡都有,皮影戏一般是碗碗腔,也就是华剧,渭南和宝鸡都有,豫剧是河南的。
如果非要选,可能是皮影戏吧。
7. 陕北腰鼓舞蹈视频大全
陕北秧歌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群众性的广场民间艺 术。以往逢年过节,人们往往会敲起腰鼓、扭起秧歌来欢庆。当今,在全国 各地更是把秧歌作为一种群众性的健身舞蹈来跳。陕北秧歌的形式和步法是 极为丰富的,队形变化图案多样,风格独特。其动作特点是:昂首挺胸,架 大臂、甩小臂、幅度大,步伐稳健、有力,情绪欢快豪放、敦厚淳朴。陕北 秧歌的表现一般为腰系红绸,拇、食指捏住绸一角甩动,或背起腰鼓,敲起 不同节奏鲜明、清脆动听的鼓点。
8. 陕北腰鼓舞视频大全集
1、特点:有“六劲”,即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让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2、原文 陕北腰鼓 文/张列 到陕北不看腰鼓,等于没来陕北。 我是慕名而来的,听延安群艺馆的同仁介绍陕北腰鼓要数安赛腰鼓最有名气:说安赛腰鼓有“六劲”,即: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让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我们经过四个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了母亲河--黄河的河谷里,这里地势开阔,远山近水遥相呼应,地表除了黄土还是黄土,走起路来就能带出烟一样飞扬的尘土。早已聚集很多看热闹的人,头扎羊肚白毛巾跳腰鼓的后生,也早已准备妥当。等我们准备好照相机,领队的一声令下,百十个生龙活虎的陕北汉子,如同百十头狂舞的雄狮,脱缰的野马,就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踏着如烟尘的黄土,像旋风,像骤雨,狠命地挥舞着鼓棰,忘情地腾跃敲打着腰间的鼓儿,头、身、腿、脚同时扭动。随之飞舞的红绸在周身飘绕旋转。那狂热跳跃的舞蹈,如醉如痴的情态,像在弹奏一首生命狂想曲,让人想起边关催征的鼓点,绝尘而去的马群,撼天动地的狂飚,身后蹦起的黄土土浪袅袅升腾,更显陕北高原人粗犷豪情,顽强拼搏精神。看到后生跳动火辣辣的舞蹈,像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电,比在城里跳迪斯科、华尔兹的感受要爽的不知多少倍。跳着蹦着响着笑声,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土浪的升腾成了缥逸的仙境。 有人说:陕北信天游是天上飘下来的歌,安赛腰鼓是地下蹦出来的舞。安赛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爆出来的火烈和豪放。有人描写说:“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是啊,在哪里能比得上高原的腰鼓和后生的舞姿呢。连续五六个回合,把安赛腰鼓绝妙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失时机的把宏大的跳跃场面,把暴风骤雨的气势定格在方寸之中。等停下来的时候,后生们个个汗流浃背,我脑海里全是扭动的身驱,飘动的红绸,纷飞的黄土和铿锵的鼓点……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天动地的搏击。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深这么厚的土层呢?
3、简介 陕北腰鼓是陕西省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舞蹈。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成为一种纯粹娱乐的工具,特别是每年春节,陕北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用打腰鼓的形式来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欢乐气氛。这就是安塞腰鼓的由来。现今,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
9. 陕北腰鼓舞视频大全播放
《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安塞腰鼓,没有细致描绘一次演出的过程,而是精心选择片断来写。先写演出的场面,然后写鼓声,再写击鼓人,三个乐章都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作结,反复咏唱,充分表现了安塞腰鼓的雄阔,豪迈奔腾的艺术境界。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短句,加强力度。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全篇恰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节奏感很强。
文章将实写和虚写结合,不仅实写安塞腰鼓的演出场面,而且还善于联想,把不同或相同艺术境界和安塞腰鼓相比照,既丰富文章的内容,也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