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破楼兰的典故(斩楼兰的典故)

1. 破楼兰的典故

1. 破楼兰的典故

从军行七首·其四

[ 唐·王昌龄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典故: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从军行》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2. 斩楼兰的典故

2. 斩楼兰的典故

楼兰:指边境敌人。

根据《汉书》的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西汉时期,楼兰是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楼兰阻碍汉朝使节通往西域,汉武帝曾派兵征服了这个小国。

3. 破楼兰比喻什么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指新疆罗布泊的西北部。古人要破它,自然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特殊。

楼兰很小,在当时是一个西域小国。楼兰很早就在《史记·大宛列传》李明莲有所记载,被形容成西域的通道。因为人们在挖掘和调查当中发现了当时的汉文文书,因此推断出大致位置,位于新疆罗布泊西。楼兰古国在当时属于强国之一,和汉朝的关系也很友好。楼兰古国的政治相当巧妙,有时会帮汉朝,有时会帮匈奴,成为平衡的支撑点。如果匈奴和汉朝想打战,也必须通过这一个地区才行,不然还打不起来。

地理位置特殊,破了楼兰才有机会进行下一步。匈奴和汉朝对楼兰都是行怀柔之策,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汉武帝继位以后就比较刚,看不惯对楼兰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处处忍让,直接想使用武力武力直接把楼兰攻克下来。汉武帝的想法是好的,为了汉朝,希望能让匈奴离远点,还能顺便开拓贸易路线赚钱,还想办法和其他西域国家打好关系。

楼兰没有汉朝的政策得不到好处,就开始各种截断商路,拦截汉使。汉武帝易怒之下俘了楼兰王,要求他必须归降。等楼兰王同意了,一回国家,又被匈奴压迫,为了活命又叛变归匈奴。汉武帝再次把兰陵王抓回,发现抓了这事也没太大改善,只能同意对方不用归降,只要不要拦住商路即可。等楼兰王意思,下一代君王又开始拦截的生涯。

太武帝觉得这事真是没完没了,直接带兵把楼兰灭掉,把楼兰直接收归于中央管辖。楼兰国当时和汉朝的这段恩怨被写进诗人的句子里,楼兰也成了诗人眼中地方代表。

4. 破楼兰的典故出处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破”是攻破、战胜的意思。

原文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内容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5. 破楼兰的典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典故。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典故: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6. 楼兰 典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意思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之处。

原诗《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7. 破楼兰的典故有哪些

西汉和匈奴对于西域的争夺,是汉匈之间的第二个战场,结果只能二选一,没有同时存在的可能。但在汉昭帝即位后,他发布的政策再次倾向于以前的休养生息,不想对外扩张。这时候曾经归降西汉的楼兰开始倒向匈奴,楼兰王更是屡屡帮助匈奴劫杀西汉使团,这就很过分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次出使西域的傅介子站了出来,想要请缨去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出使西域

傅介子是西汉开国功臣傅宽的曾孙,是西汉北地郡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庆阳附近。他原是一个平民,后参军立功,被提拔成了小官,那时候的楼兰等国就经常帮助匈奴杀害汉朝使官。到了元凤年间,傅介子向朝廷上书,想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大宛。骏马监这个官职肯定是和马匹有关系的,不管这个官职是大是小,出使大宛都很合适,因为大宛的马很有名。

同时他还拿到了汉昭帝的诏书,让他顺路去谴责楼兰和龟兹国。傅介子先是到了楼兰,他谴责了楼兰之前做的事之后,又问楼兰王:为什么匈奴使臣从这里经过时,你不往上报告?楼兰王认了错,然后说匈奴使臣刚走,应该是去了乌孙,中途会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后,走了一遍和楼兰一样的流程,龟兹王也认了错,接着傅介子便带人赶往了大宛。

斩杀匈奴使者和楼兰王

傅介子从大宛回程时,又去了一次龟兹国,有龟兹人告诉他,匈奴使者正好在这里,然后傅介子率人斩杀了他们。傅介子回到西汉后把路上的事情告诉了汉昭帝,皇帝听后很高兴,就给他升了官。但傅介子心里还是有些隐忧,他告诉大将军龟兹等国有些阳奉阴违,需要斩杀他们的国王给他们个教训。大将军感觉楼兰的距离近一些,就上书让傅介子去了楼兰。

傅介子和士兵们是带着金银走的,他们告诉所有人这些金银都是给西域各国的。不过等他们到了楼兰之后,楼兰王对他们并不是很亲近。等他们快走出楼兰时,他们让人给楼兰王带了个消息,楼兰王一听要给金银,就把傅介子等人迎了回来。等到酒喝的差不多时,傅介子借口有事把楼兰王请到了另一个房间里,楼兰王一进去就被埋伏好的士兵给杀了。

回京交旨

傅介子斩杀楼兰王那天,在场的还有不少楼兰的官员和贵族,他们一看楼兰王的结局,都被吓得不轻,然后开始四散逃开。傅介子没有一走了之,他先是宣布了楼兰王的罪过,然后立那个在西汉做人质的太子做了新楼兰王。傅介子也没有忘记震慑一下楼兰人,他说大批人马立刻就到,不要不自量力、轻举妄动,否则肯定会灭了楼兰国,楼兰人一下子就安静了。

从傅介子的一系列操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并且他做的事情也确实让西汉出了一口恶气。孔子有句话说以直报怨,傅介子的做法就很符合这句话。汉昭帝对于傅介子的这一功绩也是大加赞扬,因为傅介子有这个勇气,并且他并没有让朝廷出动太多人马。所以在傅介子回到西汉之后,汉昭帝很大方的赏赐了他,参与斩杀的士兵也得到了升迁。

有关傅介子的史料并不多,他最大的成绩应该就是斩杀楼兰王,震慑了西域的其他国王。但这件事对于未来的影响比较大,他就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了他的成功,才有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傅介子"站出来。自此之后,西域一时之间再也无人敢与西汉对抗了。朝廷对此也是支持的,并且他们还想到了用西域人打西域人的方法,所以说危机中肯定也藏着转机。

8. 破楼兰的寓意

寓意着无畏与坚韧的品格,其锋芒也辉盎着之逍客和奇骏

9. 破楼兰的典故是什么

楼兰在西汉时期是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域传》。

斩楼兰出自《汉书·傅介子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派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时朝廷有个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副食人马前往大宛。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最后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唐代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而诗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诗句,同样也运用了这个典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