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巴赫是谁的学生(巴赫是哪的人)

1. 巴赫是谁的学生

分别是: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其音乐作品的分析或演绎至今仍然是各种器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在其后期,真正开创--注意,是开创--浪漫主义音乐。诚然,说贝多芬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并不重要,他是贝多芬,这本身就足够了。勃拉姆斯是音乐家舒曼的学生。在贝多芬开创浪漫主义音乐之后,音乐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更为的自由、浪漫;一派则是追求在古典的音乐体系中舒展浪漫的元素,勃拉姆斯就是后者中的最为杰出的代表。“tomakeyourflameintheclassicalframe”是最为精确地概括他的音乐的。

他对自己的苛刻也十分著名,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了整整10年,首演时被讥讽为“钢琴和交响乐”,然而现在,这部巨著的魅力依旧令人折服;他曾经在创作音乐时感慨,贝多芬之后不会再有古典音乐,是因为他对贝多芬交响乐的崇敬与仰望,这却羁绊了他交响乐的创作--但在克拉拉(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与知己,杰出的女性钢琴演奏家、音乐家)的鼓励下,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交响。

这部再次受到奚落的作品,在音乐史上被盛赞为“贝多芬第10交响曲”。三位都是在音乐纵横交织的历史与未来上,不会被替代,也不会被忘记的,永恒的音乐大师。具体的更多的资料,建议你买些音乐史的书籍读来看看。当然,如果想知道他们有多么伟大,聆听,学习,演奏他们的音乐,才是唯一的方式。

弹Bach写给钢琴的Fuga,拉Brahms可爱的小提琴奏鸣曲,和乐团一起演奏Beethoven的《艾戈蒙特》的序曲,生命的音响会在你眼前留下斑斓色彩的。*^_^*

2. 巴赫是哪的人

德国

科隆巴赫啤酒公司始建于1803年,由夏德伯格家族世代经营,并且一直沿袭着这种传统家族经营模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德国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

科隆巴赫啤酒酒厂,坐落在德国中部的路德哈尔区,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东南部的席根

(Siegen))附近的克劳茨陶小城,那里是著名的克劳斯塔矿泉发源地,科隆巴赫啤酒就是用克劳斯塔矿泉水,优质的鲜麦芽啤酒花,以及科隆巴赫啤酒公司独特的配方酿制而成。

3. 赫尔巴特的学生是谁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

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

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着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着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着作、心理学着作和教育学着作。这些着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着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着。

184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他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为教育科学努力奋斗了44年。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4. 巴赫 学生

首先要对作品做整体上的分析,看这首乐曲的情绪、速度、调式调性、主题音乐形象和风格等。

大调式作品有着明朗积极阳光的情绪;而小调式作品则比较暗淡柔和,每一首创意曲又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要做不同的练习。

例如,二部创意曲第一首,这是一首c大调的乐曲,速度为快板,情绪上明朗,主题在强拍位置上的16分休止符后进入,乐句要求连贯流畅,句尾在次强拍上收尾,跳音相对弱一些,不要太短促。

左手主题在俩拍后模仿进入,左右手的弹奏犹如俩个人的对话,交替响应,极富表情。

而二部创意曲第二首,是c小调,速度为中板,其主题是一种倾诉性的音调,气息较长,优美的曲调充满了歌唱性。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同的乐曲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这样在实际练习中就能够把握住正确的感觉并演奏出来。

其次,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

巴赫的《创意曲》在结构方面通常可划分为呈示段、展开段和再现段。

呈示段即主题的呈示段落,一般有对比性主题和模仿性主题俩种,明确地终止在属调或平行调的主和弦上;

展开段是根据主题形象运用如转调、主题变形、模仿等各种手法使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而再现段则是对呈示段将主题移回到原调进行完全或不完全的重现。

在这些作品中,主题旋律和发展手法变化多,音乐发展连贯,声部流畅,结构布局完整。

例如二部创意曲第六首:呈示部(1~20小节),乐曲开始,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相差一个音符的时值呈示,显现出节奏的对比,第一主题向下级进,第二主题向上级进, 9~20小节呈上启下,并使音乐逐渐转移到b大调。

演奏时,注意两个愉悦、清新、性格鲜明的主题的完整呈示。

中间部(21~42小节)。俩个主题采用三个八度的对位手法,在属调上出现。

29小节开始的低声部基本上是从三个八分音符连续呈示,上声部基本上是呈示段主题中的节奏型的连续呈示,使愉悦、清新的主题发展的更为活泼欢乐。

经过升g小调-升c小调-升g小调的转换,以准备主题在原调上的再现。

演奏时情绪要更为高涨,以便于同呈示段形成一定的对比。

再现部(43~62小节),采用四个八度的复对位手法,将呈示部中主题出现的声部位置予以改变,并回到原调——e大调。

接下来,就是分析旋律。

复调作品中,它的和声效果远不如主调作品强烈,因而它的旋律的美感就尤为突出。我们知道,一首乐曲的形象是通过旋律来刻画的,所以要保证旋律演奏的流畅。

分析旋律第一看旋律进行的方向。这是因为旋律进行构成了旋律的曲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水平进行三种,上行通常伴随着紧张度的增强,来表现激昂的情绪;旋律下行往往意味着放松和力度的减弱;而水平进行则比较安静。

一般应找到乐句中的高点音,旋律总是围绕主干音发展,之后慢慢收住。

在一个乐句之内声音要平均、线条要平直一些。

第二,看旋律的类型。

旋律类型多用的有波浪型,环绕型,扭折型,螺旋型等。不同的类型体现了不同的情绪。

在对作品做了以上的理性分析后,接下来就是练习阶段了。在练习时,严格速度、节奏、指法、力度、分句。

由于巴赫《创意曲》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18世纪又属于节奏缓慢的年代,所以它的乐曲速度应是相对缓慢的速度,节奏从开始到结束应保持一个基本节奏之中,自由的,时快时慢的节奏不属于当时的风格。

在力度上处理不应太外露,应基本保持平稳状态,注意内在的紧张度,但微弱的变化还应存在,力度层次变化不要特别分明。

在分句上注意呼吸处理,由于复调作品多是几个声部交错进行,常常一个声部的句尾刚好是另一个声部的句首或者是句中。

在练习中,应注意准确的分句点和乐句的呼吸点,要注意各个声部的清晰性。

在声部方面,练习时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突出,其他声部要让位于主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声音相对弱一些。

在控制中,每一声部又是清楚完整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每一声部旋律抽出来单独练习,使头脑对各声部都保持条理清楚。

练习时先分声部练习,再分手练习,相当熟练后再合手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三声部乐曲,中声部有时需要俩手的交替完成,左右手的衔接要均匀自如。

练习时还要要考虑横纵向关系。

横向要求旋律线条一定要清晰流畅;

纵向要求层次分明,和声协调。

声部既要独立又要相互融合。

练习时要求学生一边弹一边唱,可以唱出音乐主要线条,还可以分声部唱。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多声部的音乐思维,又能够提高手指的控制能力

练习巴赫创意曲,触键应和巴赫的风格相一致以及和当时的乐器(击弦古钢琴)音响效果相吻合。

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奏法来演奏跳音,用来模仿击弦古钢琴的结实有力的清脆效果;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乐曲中,则要把力量由肩部送到指尖,手腕平稳,音与音连接要均匀,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这样才能发出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非连奏奏法并不是单纯的把音断开,而是每弹奏一个音,手指在琴键上有一定时值地保留后再断开。

例如,三部创意曲第15首,这首乐曲有三种不同的音乐材料组成。

左手的歌唱性旋律要弹得很连贯,听起来舒展深情;右手的小短句如同伴奏音型,三个音一组,弹奏时前两音连起来,第二与第三个相同的音断开演奏,听起来生动,活泼。

第三小节右手又出现的第三种素材,是分解和弦,要弹得干净明亮,就要使用手腕断奏这种非连奏奏法。连奏与非连奏在弹奏时交替使用,弹奏出不同的声音效果,使乐曲生动活泼。

装饰音是巴赫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种类比较多,有波音,颤音,回音,等等。

在弹奏装饰音时要注意,为了适合击弦古钢琴的轻巧柔和的音色,装饰音不能弹得太快太华丽,装饰音应当从音符所占的节奏位置开始;演奏颤音时要均匀平稳,颤音通常由骨干音上方二度音开始,颤音之后下一个音如果处于骨干音上方,颤音结束时必须下回,反之则不必;倚音所占时值是它的实际长度,如果倚音的时值比骨干音长,通常以骨干音的一半时值演奏。

巴赫的《三部创意曲》需要双手弹奏三条旋律,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我们以《三部创意曲》为例谈谈有关声部层次的问题,首先要把在各个声部上出现的主题逐一找出来并作上标记。在层次的安排上一般原则是:

1、有主题的声部比没有主题的声部突出。如《三部创意曲》第1首的第1-3小节,主题依次在高、中、低三个声部出现。我们要在主题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以突出于其它声部的力度及音色弹奏,让听众能够清楚地听见主题旋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弹奏主题时,除了力度要强于其他声部外,还要加强手指一关节的支撑,指尖不要松、软,这样弹奏出来的音色才有穿透性,容易让人听见。

《三部创意曲》的第2首是六八拍子的曲子,有极强的歌唱性,主题旋律中的重复音无论在哪一个声部出现都要把前一个音弹的长一些,这样句子才能够连贯和突出。

2、声部的旋律音连续用大拇指弹奏:如《三部创意曲》第2首的第2小节,用同一个手指弹奏时,音容易变得不连贯,为了不使旋律被切断要尽量把每个音的时值“弹满”,可以运用手腕的动作把前一个音保留至不得不换下一个音时再离开键盘,这样听起来声部的连接就会比较连贯些。

3、特殊的指法。

巴赫的指法与其他非复调作品不同,双手要照顾到各个声部的连接,有时不得不采用一些不太顺手的指法。

如《三部创意曲》第6首的第17小节,升f和e音之间不太容易连接,我们可以尝试将手腕略微提起并结合上面提到的方法(尽可能保留前一个音,换音速度要尽可能快),这样两个音之间的间隙听起来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4、远距离连接。

如《三部创意曲》第6首的第35-36小节,由于中声部与其它声部距离相距较远,中声部在连接上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干扰。

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在熟练掌握中声部的基础上,用慢速与其他声部一起练习,在运用前面两点提到的方法的同时,还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其他远距离声部的音。

5、双手交替连接。

如《三部创意曲》第7首的第19、21小节,这里提到的“交替”主要是指连续使用左右手交换。

除此以外,这两个小节的中声部还存在与高声部远距离连接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低声部与中声部不同的时值。这两个小节综合了以上几种情况,比较复杂、难练。但只要我们能静下心仔细分析,一步一步地解决,经过反复练习后也一定能够弹好。

总之,巴赫《创意曲》内容很丰富,要想弹奏好,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包括对作品风格的正确理解,读谱的准确性,节奏速度力度的正确掌握,两手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等等。要学会“四用”,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想,用心弹奏。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来。

5. 巴赫的学生有哪些

599中期加巴赫初级钢琴教程,布格缪勒op100,599的第7,80可以加库劳的小奏鸣曲喽, 849可以弹巴赫的小前奏与赋格,二部创意,小奏鸣曲,和一些中国的比较简单的乐曲,接触一些,莫扎特啦海顿啦这样的作曲家的一些小品。

299可以弹巴赫三部创意曲,莫扎特,海顿的部分简单的奏鸣曲,和老柴的四季啦,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啦,夜曲,圆舞曲都可以弹,总之程度越高曲子越多呵呵, 这只能是个大概啦,根据学生安排不同的课程

6. 巴赫的出生

巴赫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爷爷、爸爸、叔叔、哥哥等等,都是当时优秀的音乐家。

德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音乐传统,大家知道欧洲的音乐传统是全世界最好的。

当时的德国分裂成了近三百个小国,有王国,有公国,有伯爵国,有子爵国等等,差不多一个城堡就是一个小国。德国本来也不大,还分成这么多小国,但这些小国每个都会有一支大乐队,可见德国的音乐之普及。除了这些国家的乐队之外,还有很多教会的乐队。

7. 巴赫的老师是谁

【巴赫生平】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这里的市民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但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巴赫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贡献】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是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学界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8. 巴赫是哪一年出生的

巴赫比莫扎特年纪大。巴赫出生于1685年,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他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等在内的各类体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巨大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是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他的音乐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9. 巴赫的老师和学生是谁

卡尔·车尔尼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10. 巴赫生前以什么身份闻名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巴赫学习音乐。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长大成人,其中就有三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编辑本段]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