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欣赏(中国工笔仕女人物画图片)

1.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欣赏

1.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欣赏

有张萱的《捣练图》,希望能帮到你。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2. 中国工笔仕女人物画图片

2. 中国工笔仕女人物画图片

工笔仕女开脸步骤如下:

1、眼:画眼睛一般从眼内角起笔,至外眼角收笔,眼珠用淡墨勾出轮廓,眼睫毛要注意生长方向和疏密。

2、嘴:要通过线的虚实转折表现嘴唇的体积,中间的嘴缝宜实,唇线宜虚,有时为了突出嘴唇的质感也可以不画唇线;

3、耳鼻:耳部结构变化微妙,软骨处用线略方,耳轮略圆;鼻梁的结构通过线的轻重提按来表现,鼻孔宜实,鼻翼宜虚。

3.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

4. 工笔仕女画大图欣赏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

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

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

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5.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欣赏灯笼

  用红色丝绸做一个蝴蝶结形状,将灯笼挂到上边。背景墙的左右两边各一个。  做灯笼的方法:  1.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份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  2.用竹刨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  3.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得依灯笼大小而定。  4.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  5.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  6.糊(裱)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要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7.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8.彩绘。彩绘依照个人的品位取所需图案,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9.彩绘后,依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待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刷上一层桐油,然后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6. 工笔人物仕女图高清

工笔人物画画法步骤:

工笔人物画第一步:起稿

首先用铅笔在图画纸上起稿,反复修改,定稿后用重墨勾出肯定的线,如果是临摹可用复印机放大,节省时间。

工笔人物画第二步:勾线:

把熟宣纸或绢蒙在底稿上开始过稿(勾线)。过稿一般先用铅笔淡淡描出,再用毛笔勾线,先用铅笔描可以修改完善底稿。我是直接用毛笔勾,不用铅笔,一是节省时间,二是觉得直接用毛笔勾更流畅自如。勾线的方法和书法一样,其关键在“起笔”“行笔”“收笔”,起笔逆入(有逆的意识即可)中锋运行(笔尖在线条的中间),收笔有回势,力量要均匀,不能虎头蛇尾。用笔中锋侧锋并用,侧锋不是偏锋,偏锋是笔病,侧锋是笔法。侧锋一般在转折时出现,随着转折的结束,侧锋又回到中锋。能转回到中锋的是侧锋,不能转回到中锋,一侧到底的是偏锋。侧锋可体现性情和韵致,全是中锋则缺少神韵变化,全是侧锋则扁软淡薄,要中侧锋并用。一般厚重的衣服用墨重,线条也粗,薄软的衣服用线淡些细些,面部最淡,用笔也要柔和。树石粗糙,可用枯笔。线的墨色变化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乱。最好从始至终用一支笔,频繁换笔会影响气韵贯通。

工笔人物画第三步:染墨

在上色前先用不同的墨渲染,比如:头发,桌椅,地面,树石等。墨染很重要,颜色要靠墨来生发,是国画的特点。但不能染够更不能染过。染墨强调层次感和韵味,韵味无法用语言说清,只有慢慢感悟。

工笔人物画第四步:着色

在染过墨的地方继续用颜色渲染。这时就要提到国画颜色中最重要的两种颜色:花青,赭石。画山水的朋友常说:颜色嘛,花青赭石足矣!我们画工笔重彩当然不能只用这两种,只是说明花青赭石的重要。用赭石染桌椅树木,花青染绿色植物,花青墨染假山。还可用花青,赭石和墨进行一些烘染,比如在浅色白色旁进行烘染会使浅色白色更加突出。花青,赭石和墨的叠加会产生一种深沉高雅的色彩,是其他颜色无法取代的。

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再分别使用:朱,黄,白,石青石绿等。选用那些,怎样搭配就看你了。

工笔用色强调反复叠加,淡淡的反复染最终达到浑厚沉稳华滋的效果。石色一般先要用水色打底,朱砂:胭脂或曙红打底,罩染朱砂,最后用曙红分染。石青石绿:花青或草绿打底。也可用赭石渲染打底再罩染石绿,不同色相的叠加使色彩的纯度降低,更深沉丰富,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衣服画好后开始勾花纹,花纹不光是为了华丽装饰,也是调整色调的关键,不能忽视。

工笔人物画第五步:复勾

用较深的同类色沿着原来的墨线复勾一遍。可以使被覆盖的墨线清晰,也让色和线更协调。复勾后会改变原来的色彩感觉,所以要慎重。

勾金沥粉:金银黑白属于中性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在哪里都适用。现在画店有现成的金色,加了胶,买回来就能使用。沥粉也称立粉,画仕女的环佩宝珠。用粉要饱满,画成后粉要凸出,用手能触摸到。

工笔人物画第六步:面部

曙红染脸颊,再用朱红(我一般用水粉朱红来代替朱膘,朱红比朱膘细腻纯净)染,朱红加赭石染暗部,朱红赭石加白统染面部,白提三白,土红加赭石复勾面部,中墨画眉眼,赭石加墨点瞳孔,墨加花青刻画眉眼,胭脂染嘴唇,朱红罩染,胭脂复勾。花青加墨罩染头发。

凡是较浓重的颜色在染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用清水笔洗掉,再染再洗,,,直到满意为止。整幅画在画到一个阶段后也要用清水笔整个刷一遍,让颜色之间衔接自然,也降低火气。反复多次后颜色吃进纸里,就沉着了。着色就像做豆腐脑洗面筋,一块面反复用水洗,把淀粉全部洗掉,只剩下精华。

7. 工笔画人物图片 仕女

工笔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在技法上有别于写意画。多画于熟宣纸上,也有高手在生宣纸上作画。

工笔画按题材还可分为工笔山水、工笔花鸟、工笔人物;按上色可分为淡彩画和重彩画;按技法又可分为没骨画和勾填画。

工笔画始于战果时期,成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一直是宫廷喜爱的绘画形式。

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常用的染法有分染、统染、渲染、罩染等。

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

衬染:在宣纸或绢的反面上色(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衬染的颜色大都和正面的相近),经过反面上色,使其正面色彩更为厚重,均匀,造成丰富的层次感。

希望我说的这些能帮到你。

8. 仕女图工笔人物画欣赏诗

    仕女画作为唐代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时代背景对于它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觑,艺术伴随着社会兴盛孕育而生。随着浩瀚历史长河的滚滚前进,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优秀的文人画家,而唐代的仕女画画家则是这一时代最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艺术代表,创作作品深刻有内涵。盛唐之际,国力昌盛,富贵奢华之风在当时社会慢慢浸润开来。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一时成为创作表现的主要元素,仕女画也由此兴盛发展起来。

   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速发展,艺术文化高度繁荣,仕女画的欣赏审美开始由功能性向审美性转变,题材内容也转变为仕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仕女画不仅打破了我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特有内质,还将以往各朝代各时期中优秀的艺术文化特性表现发扬开来,其题材新颖、表现形式多样、绘画技法独特,如此史无前例的全方位发展所呈现的新面貌也是值得探究的。在唐朝,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题材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人物画在唐朝绘画题材的地位不可撼动,仕女画则是更能体现唐代人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仕女画所代表的不仅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时代意义和艺术主流,对后朝后代的艺术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周昉的《簪花仕女画》全卷没有一个整体的背景,画中人物、小狗、白鹤均匀的排列,构图和谐,把“主大从小”“近大远小”的法则体现得恰到好处。整个画面还遵循了左右对称的传统构图方法,把卷首的仕女与卷尾的仕女前呼后应,使整个画面协调统一。全图人物用线圆润流畅,准确地刻画了仕女各种不同的姿态。仕女画常用一些对比色,例如朱砂和石绿,包括周昉的《簪花仕女画》《挥扇仕女画》,佚名《宫乐图》等。唐代仕女画呈现了雅致的人物体态,精美的服饰,慵懒的面部气息;高低有序,近实远虚人物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意味,蕴含十足的美感,装饰性和绘画性的和谐统一。

9. 人物工笔《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为绢本设色,高46厘米,横180厘米。没有背景,画家用工笔重彩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光下几位贵妇赏花游园的场景。

谈及辽宁省博物馆的珍宝——《簪花仕女图》,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董宝厚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古代专门描绘仕女的仕女画很早就已经独立成科,在唐代尤其发达。但保存至今的唐代仕女画作品却寥寥无几,为了研究唐代的绘画,后世的史学家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按图索骥,幸运的是仍有《簪花仕女图》可资对照。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那种亦仙亦幻的美,如同隔着浩渺河汉,离凡尘中的我们有些遥远。”董宝厚说。

最早是屏风画,在宋朝时被补成手卷

据董宝厚介绍,《簪花仕女图》进入辽博后,画心已经开裂得很厉害,为了使其能长久地保存,1972年,此画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特殊的重裱修复。就在揭裱修复过程中,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幅画并不是由一幅整绢绘制的,而是由三段大小相近的画绢拼接而成,这说明它原来不是一个手卷,而是屏风画。

唐朝时,椅凳类坐具还没有普及,人们通常坐在一种被称为“胡床”的榻上,榻后面常常放置一圈插屏式的屏风,一来作为装饰,二来可以作为对胡床上坐者的遮掩。“《簪花仕女图》原来就是几条单独的屏风被摆放在榻的后面,后来有好事者把几幅画从屏风上拆了下来,又合在一起装裱,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手卷。”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维新告诉记者。

那么,这幅画是在什么时候被装裱成手卷的呢?

周维新认为:“唐代的仕女画曾盛极一时,又经常画于屏风上作为室内的陈设。《簪花仕女图》中,六个人物分画于三幅绢上,而这三幅的尺寸也大致符合屏风的要求,而且恐怕还不止三段屏风。因为唐代的屏风一般都是四扇或六扇。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一件有名的唐人屏风仕女图,相传是盛唐之初流去日本的中国画,它就是六幅作品,六扇屏风上各画一人,或坐或立。以此,我们推断出《簪花仕女图》原来也是屏风画,只是后来残存下来三幅被接合装裱成了一个手卷的形式。”

周维新解释说,至于是什么时期装裱成手卷的,从现在这幅手卷的高度推测应该是宋朝时期的事。

“因为宋时才有手卷的形式,而且宋朝时是高头大卷的装裱,这都符合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高46厘米,长180厘米的《簪花仕女图》的形式。在元明以后,手卷的形式由高头大卷变成小幅长卷,高度一般都在30厘米以内了,以便携带。”周维新说。

如何收藏至今,一直是谜

董宝厚介绍说,《簪花仕女图》最早的藏印为“绍”“兴”联珠印,可知曾为南宋绍兴内府之物,但其在南宋以前的流传情况,未见于任何著录,难以考证。南宋后期此画归贾似道“阅古堂”,钤有“悦生”朱文葫芦印。元明时期此画的流传收藏情况不明,既无印记稽考,又不见于文献著录。直至清初,才见有梁清标的藏印。随后,此画入清内府收藏,乾隆时期修撰的《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了此画。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在离开紫禁城前,将内府所藏珍贵字画赏赐给其弟,让他们将书画带出,《簪花仕女图》就在其中。1934年,溥仪将这批书画藏在长春伪皇宫的小白楼内。

1945年8月,溥仪携带一批字画和珠宝准备逃走时被苏联红军俘获,这批书画和珠宝被转交给东北民主联军,几经辗转后,《簪花仕女图》藏于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收藏。20世纪60年代此画首次向世人公布,遂成为学者研究唐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唐朝是封建社会女性最开放的时代

《簪花仕女图》为我们记录了8世纪左右中国最美丽的女性形象,此画也因为精细而传神的描绘成为传世经典。

《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唐朝女性的生活状态。周维新说:“统治近300年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又一个空前鼎盛的朝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盛唐气象。”

“从《簪花仕女图》中透露出的人物面貌来看,唐代仕女的共同特征是‘丰颊肥体、劲健茁壮’。这一阶段仕女衣物的质地、款式‘薄、透、露’。这一方面是源于唐代丝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大唐社会对女性的禁锢有所放松。”周维新讲解说,“唐代妇女可以公开参加许多社会活动。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可以和男子一样在公开场合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和男子一起到郊外踏青游乐。唐代还盛行女子体育运动,流行女子踢毽子、女子足球,甚至还有女子马球,与那些妇女养在深闺无人识,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唐代在对待女性的审美上一改传统的“以弱为美”的审美观,而是以丰腴健硕为美。

周维新说:“唐朝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妇女的服饰即是文化多元化的一个缩影。唐朝实行对外开放,与唐朝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一度达到300多个,每年有大批留学生、外交使节、客商、僧人和艺术家前来长安。唐朝的开放政策和博大胸襟,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广泛的文化融合,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都充分吸收外来艺术,女性服饰也毫无例外地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着装风气也开先河,以袒颈露胸为时尚。袒胸装胸乳半露,露肩裸背,搭配上艳丽的帔帛,使女性丰腴的曲线美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展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