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浮士德只涉及知识悲剧爱情悲剧并不涉及政治悲剧(如何理解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1. 浮士德只涉及知识悲剧爱情悲剧并不涉及政治悲剧

1. 浮士德只涉及知识悲剧爱情悲剧并不涉及政治悲剧

一、知识悲剧

知识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一个阶段。

“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还对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我被称为博士,牵着学生们的鼻子,上上下下,纵横驰骋”饱学之士的荣誉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进入了知识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处于知识颠峰的心态显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体验。

但对知识极限世界的清醒审视和对鲜活生命的拷问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这个牢笼,在这里暗淡无光”的心理体验,乏味和僵死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发的阴暗、无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剧了无法预知未来的精神危机,百般的厌恶和极度的恐惧决定了他对无意义生命的剥夺。

二、生活悲剧

写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玛甘泪相爱,遭到封建和宗教势力压制,他们的私生子被溺死,玛甘泪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世人生享乐的幸福观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对立,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追求。

三、政治悲剧

写浮士德到罗马帝国宫廷服务,企图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政治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协性、软弱性。

四、艺术美的悲剧

艺术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四个阶段。

浮士德在经过了地狱和天堂心理的几番较量之后,终于明确了地狱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频繁冲突的世界给予他丰富经验的汲取,事业的“大我”追求是经验积累后的总爆发,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唤出了浮士德的心声。

五、事业悲剧

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无比欢乐,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倒地而死,结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灵魂并未被魔鬼带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创建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2. 如何理解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2. 如何理解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1、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生活阶段。这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2、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批判了当时各种陈旧僵死的学问和故步自封的书斋生活。他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3、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浮士德看作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化身,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同时,浮士德身上也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可以看作是歌德的自画像。

4、其意义在于: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3. 浮士德悲剧的体现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为",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4. 浮士德只涉及知识悲剧爱情悲剧并不涉及政治悲剧事业卑

歌德称自己的浮士德这部巨著叫悲剧是因为浮士德对于知识、爱情、政治、美和事业的追求全部以失败告终。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诗剧,讲述了浮士德为了换取权力和美色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故事。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但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最终以悲剧收场。

5. 浮士德的悲剧性

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不同点(一)主人公的不同

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这种悲剧人物“过失”或者说是“悲剧性缺陷”,如古希腊悲剧人物的过度自信(Hubris),麦克白的野心,哈姆雷特的踌躇等,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 

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大多为善良、弱小的女子。像窦娥、李香君、杜十娘等。她们没有反抗能力。这些人物往往完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逆来顺受为特征。(二)不同的悲剧理念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哈姆雷特在冲突中是积极抗争的。在这种抗争中去表现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知的英雄主义的气概,从而赢得人们的尊敬。

中国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哀曲),主要描写主人公的凄惨遭遇。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惨”。人们对主人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同情。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解,通过主人公的积极的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主人公往往为某种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物命运的悲惨。

6. 浮士德爱情悲剧内容简介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7. 浮士德的爱情悲剧是怎样的情形

一、知识悲剧

知识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一个阶段。

“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还对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我被称为博士,牵着学生们的鼻子,上上下下,纵横驰骋”饱学之士的荣誉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进入了知识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处于知识颠峰的心态显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体验。

但对知识极限世界的清醒审视和对鲜活生命的拷问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这个牢笼,在这里暗淡无光”的心理体验,乏味和僵死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发的阴暗、无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剧了无法预知未来的精神危机,百般的厌恶和极度的恐惧决定了他对无意义生命的剥夺。

二、生活悲剧

写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玛甘泪相爱,遭到封建和宗教势力压制,他们的私生子被溺死,玛甘泪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世人生享乐的幸福观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对立,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追求。

三、政治悲剧

写浮士德到罗马帝国宫廷服务,企图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政治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协性、软弱性。

四、艺术美的悲剧

艺术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四个阶段。

浮士德在经过了地狱和天堂心理的几番较量之后,终于明确了地狱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频繁冲突的世界给予他丰富经验的汲取,事业的“大我”追求是经验积累后的总爆发,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唤出了浮士德的心声。

五、事业悲剧

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无比欢乐,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倒地而死,结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灵魂并未被魔鬼带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创建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8. 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涵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有以下悲剧元素。浮士德与魔鬼摩尔托斯打赌。这个赌约根本就是不能够实现的。因此浮士德的命运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浮士德博士以他的生命和自由作为赌注。这体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性。同时体现了人本主义的高扬。也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9. 浮士德政治悲剧的意义

近代西方文化的象征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23)一书中称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是西方近代整个文化时期的象征。他认为浮士德式的文化是“意志文化”。这种文化的动力就像浮士德不断“追求”那样,促进历史向前发展,而赋予行动的主体在世界和历史上以自我完成的目的。

2.德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海涅: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最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享受,恢复肉体的权利……不过要等待一些时间,那些在诗剧中所深刻地预言出来的东西才能在德国人民中间得到实现,德国人民才能看出

布赫瓦尔德:这部诗剧是一种新的德意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总汇,浮士德是永恒的德国人,并在剧中显示出德国人的本质特征。

3.人类的代表说

卢卡契把浮士德看做“人类发展的缩影”。悲剧性的东西对于歌德来说,不再是最后的原则:他看出经过个别悲伤而胜利前进的继续发展……歌德称《浮士德》是悲剧,其实它不仅仅是悲剧,它在肯定的同时又扬弃了悲剧性的东西,浮士德的个人命运比一部悲剧包含的要多(地灵、格雷琴、海伦、结局)然而对于人类的发展过程说来,每次紧紧是通过的阶段而已。

10. 浮士德只涉及知识悲剧爱情悲剧并不涉及政治悲剧事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部诗体悲剧,也是歌德创作的顶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与创作比喻为构成金字塔的事业,罗曼·罗兰说“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顶端的花束”便是这部《浮士德》。

悲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这篇长篇巨著,歌德原作断断续续地经过了六十年光阴,而译者郭沫若也断断续续的译了二十年。郭沫若说:“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没有死掉,这怕也是值得感谢的吧”。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赵主任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部集歌德一生精华的作品,庆幸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巨著。

浮士德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生于1480年,他充作学者、星相家、魔术家、算命者到处漫游,被教会视作异端,晚年贫困潦倒病死。他死后在民间出了一本故事书,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写浮士德与魔鬼订了25年契约,魔鬼答应浮士德一切条件,25年后到夜半12时他告别学生独自在屋内,只听屋内一阵喧吵。第二天学生们进屋,只见墙上全是血,屋内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几只牙。歌德以他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实,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的斗争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势力的重压下,仍不容易拨云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结。

剧情的开端,天帝与魔鬼打赌,天帝认为人在前进道路上总不免会走些迷路,但最后总会意识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导浮士德云游世界,喝魔汤返老还童,与平民姑娘玛甘泪相爱酿成悲剧。浮士德并没有因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迁居魏玛皇宫一样,浮士德进入上层社会,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拯救财政危机,满足皇帝欲望。接着浮士德回到书斋,他的弟子瓦格纳创造出“人造人”,帮助他和海伦结合,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少年不久夭折,海伦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失败。浮士德从仙境回到人间,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还要继续奋斗,他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边创造理想王国。在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瞬间倒下死去。

浮士德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毕生追求的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谓“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就是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时他有沉溺爱欲“执着尘世”的消极思想,但追求真理、事业,永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终魔鬼失败,浮士德升天与玛甘泪相聚。

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造成诗剧的壮阔背景,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鲜明对比是诗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视理智,仇恨人类与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浮士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的形象。

读《浮士德》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中领悟到的。首先,《浮士德》体现的是唯物辨证的精神。从天帝与魔鬼的对话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恶的象征。他们在浮士德身上打赌,也看到“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为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极否定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诗中写到“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浮士德追求丰富的知识,但到极限却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爱情,却使心爱的人受到心灵的创伤;追求政治社会清正贤明,却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伦,却因儿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这追求探索中,他不断进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国。第二,《浮士德》体现了创新精神。诗中写到:“没有独创,就等于死亡”“生动的血液产生新鲜的力量,新生命是从现有生命创造滋长”,“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职,世界在我创造以前还属空虚”,“突飞猛进,精神抖擞,光明在前,黑暗在后。”整篇巨著虽然是悲剧,但却充满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让读者对生命充满热爱,充满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写了人性之爱,人神之爱。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纯洁的爱,付出生命在所不辞。“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我同她一起归天”,浮士德与海伦则表现了一种完美的爱。“这时心灵不用前瞻后顾,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在作者笔下,爱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如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离开亲情、友情和爱情,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长期的经验和体会,浮士德从“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

使整个悲剧贯穿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