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1. 酸葡萄心理

1. 酸葡萄心理

读过伊索寓言的人都知道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狐狸平静地走了。借用这个故事,心理学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如:考学失败,说本来就没想上。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例如,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但真正应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2.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2.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比喻说自己酸还讲别人酸的意思!

3. 酸葡萄心理所属的防御机制是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

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用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对事物自圆其说、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伤害,这样的“酸葡萄心理”是我们的心理卫士。

4. 酸葡萄心理是自我调节

酸葡萄甜柠檬属于自骗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接受。酸葡萄心理指找理由丑化失败的动机,甜柠檬心理是强调事物美好的一面,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

酸葡萄甜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防卫机制的类型有五大类:逃避机制、自骗机制、攻击机制、代替机制、建设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5. 酸葡萄心理是什么意思

酸言酸语就是看到别人有好事时,心里不是滋味,在一旁说风凉话。

说的直白点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尤其是和自己熟悉的人,有的人就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听到或看到别人有好事喜事的时候就生气,说话不受听冷嘲热讽的,其实这样是不应该的,别人有好事时应该祝福,虚心和人家学习才对。

6. 酸葡萄心理属于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酸葡萄效应所属的心理防御机制应该是属于文饰作用,也可以说这样的效应是属于了合理化、超理智机制。

而所谓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以某种心理的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自己较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保护心情安宁的一种方式。

而“酸葡萄效应”往往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所以为了解除内心不安,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和麻痹,以达到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目的,因此酸葡萄效应属于合理化、超理智机制。

7.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属于

《伊索寓言》一只饥饿的狐狸

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时,发现了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簇生的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是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却让他走出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指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人们便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即认为得不到的都是不好的,得到的是好的。

8.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属于什么防御机制

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有驼峰效应、冷热水效应、钝感力、催眠、成败效应、易感效应、自我障碍策略、巴凯特现象、负面效应等等。

1.【驼峰效应】 “驼峰效应”这种说法出自滑雪运动。滑雪者都想轻松愉快地顺着山坡往下滑行,但想要拥有这个过程就必须先登上山顶,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为了最终能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必要先往相反的方向走一段;为了拥有更长久的快乐,有时也需要承受一定阶段的悲伤。所以,“驼峰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情正处在幽暗的境地,千万不要放弃,因为爬上山顶就可以迎来愉悦的新生活。

2.【冷热水效应】 “冷热水效应”来自于日常生活常识,如果桌上有一杯温水、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参照的事物会改变我们心理的标准。我们心里的这杆秤,秤砣并不固定。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

3.【钝感力】 “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词汇,意思与“敏感”相对。面对生活,具有“钝感力”的人通常会慢半拍去应对,甚至有些情绪根本察觉不到。“钝感力”并不是贬义词,钝感系数高的人能保持情绪稳定和理性思维,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4.【催眠】 催眠是心理学中最令人好奇的疗法,其本质就是暗示。它是以人为诱导,通过放松、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被调动起来,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做出反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浅层催眠可以帮助维持心理稳定,而深度催眠只适用于特殊人群,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并不常见。

5.【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来自教育学家的实验研究:设置几套难度不等的学习材料,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并解决问题。教育学家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转而挑战难度更高的问题,借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由此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跟任务是否容易成功完成有关,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使他们感到内心的愉快和愿望的满足。

6.【易感效应】 “易感效应”是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当再次遇到它时,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这种效应常被用来解释预习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这种效应也潜伏在我们的人际中。

7. 【自我障碍策略】 “自我障碍策略”是一种故意的自作自受,指人们预期到自己可能失败时,往往就会做出一系列导向失败的行为,比如,学生觉得这次考试会失败,于是故意着凉生病,这样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就有借口了。使用这种策略主要是为了在失败的时候,可以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界因素,而不是自我能力的缺乏。

8.【巴凯特现象】 “巴凯特现象”指的是一种社会攀比所带来的心理反应。这个词来自于英国一部著名电视剧中的小人物巴凯特,她每天无所事事,就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如果人家有了什么收获,或者获得某个社会地位,她就会表现出不屑;如果对方遭难,或者比她更加潦倒,她就会在人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

9.【负性效应】 “负性效应”是指人们认识他人的时候,对正负信息(也就是这个人做的好事和坏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做的坏事远比好事记得更加清楚。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在等红灯时随地吐痰,你会对他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大多数人都会对他随地吐痰印象很深,却不记得他遵守了交通规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