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格鲁克旋律(格鲁克旋律小提琴谱)

1. 格鲁克旋律

1. 格鲁克旋律

1、为序曲的奏鸣曲曲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到18世纪末期,序曲逐渐和奏鸣曲形式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序曲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由格鲁克始创的这种古曲歌剧序曲,直到18世纪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鸣曲形式的结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多半属于这一类。

2、将序曲音乐发展得更加完整独立

他的一些作品也具备了较为深刻的内涵,并更能反映出歌剧剧情中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歌剧序曲发展到这个阶段,其本身所蕴涵的艺术价值早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眼下的古典音乐会上,许多优秀的歌剧序曲被安排作为开场曲或者返场曲单独演奏,这些作品因其自身拥有紧凑的结构以及优美的旋律。获得了比剧情音乐更为杰出的知名度。

3、为交响曲的确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交响曲是由意大利序曲发展而来,起初通常为“快一慢一快”的三乐章结构,后来在慢乐章之后加入了一支小步舞曲,从而成为四乐章结构。由于对歌剧创作的热衷,莫扎特的许多歌剧序曲都非常优秀,为交响乐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格鲁克旋律小提琴谱

2. 格鲁克旋律小提琴谱

舒伯特小夜曲 ,爱的忧伤 ,辛得勒名单 ,老柴的旋律, 流浪者之歌 ,沉思 , 格鲁克的旋律 ,维塔利 ,G小调恰空 神秘园 ,恰空 ,莫扎特的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的第二乐章, 离开你的那一天 

3. 格鲁克旋律钢琴

01 | 希尔德加德·冯·宾根:Karitas habundat

02 | 帕赫贝尔(1653 - 1706):《D大调卡农》

03 | 巴赫(1685 - 1750):《马太福音受难曲》

04 | 亨德尔(1685 - 1759):《水上音乐》

05 | 格鲁克(1714 - 1787):《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06 | CPE巴赫(1714 - 1788):《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07 | 贝多芬(1770 - 1827):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08 | 韦伯(1786 - 1826):《自由射手》

09 | 范妮·门德尔松(1805 - 1847):D大调钢琴三重奏

10 | 门德尔松(1809 - 1847):《第一钢琴协奏曲》

4. 格鲁克旋律小提琴伴奏

舒伯特小夜曲 ,爱的忧伤 ,辛得勒名单 ,老柴的旋律, 流浪者之歌 ,沉思 , 格鲁克的旋律 ,维塔利 ,G小调恰空 神秘园 ,恰空 ,莫扎特的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的第二乐章, 离开你的那一天

5. 格鲁克旋律钢琴伴奏

  咏叹调 西洋歌剧、神剧或康塔塔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用管弦乐队或键盘乐器伴奏。咏叹调的运用始于17世纪初,与朗诵式的宣叙调相对,结构较自由。18世纪时,其结构变得程式化,一般为A+B+A'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特别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中。过于严格的程式化,阻碍了剧情发展,格鲁克在其歌剧改革中打破了这种格式。咏叹调在歌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单独作为音乐会曲目。一些歌唱性较强的器乐作品也称咏叹调,如巴赫的《布兰登堡变奏曲》主题等。  咏叹调(aria)大量出现在歌剧和清唱剧中。歌剧中的咏叹调一般是主角的独唱,在一部歌剧里至少有一首,有时也会有两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同时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结构完整,需要演员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还可以拿出来单独作为音乐会的独唱节目来演唱。  与之对应的是“宣叙调”(Recitativo),它是一种“朗诵”式的歌曲,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它必须依附于歌剧情节,无法拿出来单独演唱。  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咏叙调”(arioso),它比起宣叙调来要多一些音乐性。  至于你们问“咏叹”是什么意思。它只是个译法。aria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就是“曲调”,相当于英文的air。而宣叙调的recitativo倒是有宣叙,叙述的意思。咏序调的arioso意思是“如咏叹调般的”。  咏叹调  咏叹调是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歌曲,现专指独唱曲。咏叹调(aria)的词义就是“曲调”,它是在十七世纪末,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而产生的。因此从诞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与宣叙调形成对比,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脱离了语言音调)、长于抒发感情(而不是叙述情节)、有讲究的伴奏(宣叙调则有时几乎没有伴奏或只有简单的陪衬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为三段式;宣叙调的结构则十分松散)。此外,咏叹调的篇幅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还经常给演员留出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表现高难的演唱技巧。因此,几乎所有著名的歌剧作品,主角的咏叹调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时,对宣叙调感到乏味的听众非常喜爱咏叹调,以致到18世纪 咏叹调完全统治了歌剧。到了现代,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瓦格纳的后期歌剧中,不论宣叙调还是咏叹调,都不像前人的歌剧那样拘泥形式、严格区分;他将两者融会贯通,成为声乐线条,按戏剧情景的需要自由运用。瓦格纳以来的歌剧趋向于大量使用宣叙调,只有极短的经过句用咏叹调格式;同时,乐队部分则起到主题延续和展开的作用。  咏叹调(Aria)既抒情调.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

6. 格鲁克旋律 伴奏mp3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

(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7)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7. 格鲁克旋律小提琴 简介

  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  英文名:Herbert Von Karajan  出生: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小城镇萨尔茨堡.  1928年12月17日,在温德拉指挥班学生音乐会上,他首次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公开指挥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 交响诗《唐·吉诃德》.4月19日,又在萨尔茨堡节日剧院指挥演出理查 施特劳斯 歌剧《莎乐美》.  1933年,卡拉扬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指挥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翌年,他在萨尔茨堡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1935年,他被委任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指挥使者"到布鲁塞尔、斯德歌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挥演出.1937年,他应瓦尔特之邀,在维也纳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曲).  1938年9月30日,卡拉扬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费德利奥》,接着于10月21日指挥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1939年,被任命为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翌年指挥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劳斯的高度赞赏.同年他与DG公司签订录制首张唱片合约.  1947年,卡拉扬成为维也纳爱乐协会负责人,策划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出事务.从1948年起,卡拉扬恢复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并向国际乐坛进军,与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建立关系,走遍欧洲,四处演出,名噪一时,显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1年,他登上了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  1955年,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1956年,卡拉扬又接替指挥大师伯姆,就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57-1970年,他独揽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的职务.这样,卡拉扬就在短期内顺利地夺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的霸权地位,成为欧洲乐坛上的"帝王",被称为"欧洲的音乐总监".他在1967年个人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在3月19日开幕仪式上,由他指挥演出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  鉴于卡拉扬在家乡贡献良多,功绩赫赫,1968年,萨尔茨堡省授予他名誉指环,受委为萨尔茨堡大学荣誉参议员.  1973年在萨尔茨堡,卡拉扬个人又创办了另一音乐活动,叫圣灵降临节音乐会.1977年,卡拉扬终于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解,重新出任该院音乐总监,并在维也纳音乐周期间,实现了他13年前的构想-4大王牌歌剧院共同演出歌剧.  1979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等.他们"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乐坛.1980年12月7日,柏林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以示庆祝卡拉扬出任该团首席指挥职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扬最忙碌的一年.5月,筹备一系列柏林爱乐乐团成立100周年纪念音乐会;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首次录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10月,率领柏林爱乐乐团;12月,为庆祝柏林爱乐乐团参与萨尔堡音乐活动25周年纪念举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纳哥蒙地卡罗投资创办电声公司;同年,伦敦皇家爱乐协会授予卡拉扬金质奖章.他是70年来第一位获得此荣誉者,过去接受此奖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和瓦尔特.  1948年,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岁高龄的卡拉扬,仍然兴趣勃勃地精心策划第二十届复活节音乐节的演出活动.他带病指挥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布鲁克纳的《赞美歌》,有点老态龙钟,力不从心.但是他所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曲),则表现出他那惊人的音乐魅力,大受赞赏.1988年80岁的卡拉扬,老当益壮,精力过人,仍然活跃于世界乐坛,而且还在写一本有关音乐表演的书,他不善于口授,只好自己亲手每天写12行.这也是他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病逝,终年81岁.  卡拉扬的指挥特点:严整、条理、完美、瑰丽,精雕细缕,一丝不苟.  他反对音乐比较(比赛),认为各有各的一套,何况音乐又不是体育.他对节奏的要求尤为严格,他说:"我可容忍一个错误的音符,绝不能容忍节奏有一点儿廖误".  卡拉扬灌有900张唱片,这是惊人的记录,也是骄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销量永占世界之最.  卡拉扬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 BPO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BPO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PO 比才《卡门》 BPO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VPO 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 BPO 门德尔松《5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BPO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诃德》 BPO 威尔第《安魂曲、《假面舞会》 VPO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BPO 另外,卡拉扬还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为珍贵:巴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BPO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小提琴协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响曲》 BPO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游曲》(K.334) BPO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VPO 威尔第《唐·卡洛斯》BPO

8. 格鲁克旋律钢琴伴奏mp3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的起源】

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歌剧的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

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

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

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

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

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

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

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

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