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将相和多少钱(将相和是什么)

将相和是什么


一.将相和指什么?

1.“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一.将相和指什么?


二.将相和的资料

1.这是教案,你自己慢慢看吧 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2.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3.“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4.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5.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

6.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

7.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8.”“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9.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10.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学习目标 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教学建议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13.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14.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15. 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16.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17.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18.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

19.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

20.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21.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

2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23.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

24.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5. 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

26.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27.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28.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29.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30.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31.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32.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33.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34.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5.“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36.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37.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二.将相和的资料


三.《将相和》课文分段和段落大意是什么

1.中心思想: 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各个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2.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3.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4.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5.“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6.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7.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8.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 难句解释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10.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11.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2.”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13.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14.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

四.和珅到底贪污了多少钱?

1.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里面有一节叫《查抄和珅家产清单》,数字挺吓人的,已经估值的为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加上没有估值的,总计约11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000万两白银。

2.这本书可不可靠?没法定论,不过咱们还是回到原始文件上来吧,《清朝档案史料选编》里有一节名为《查办和珅案》,嘉庆皇帝和刑部等机构的谕旨奏章都记录在这里头,现摘要翻译,并尽量还原当时处理和珅案件时的细节和进度,与读者分享。

3.初步清查结果王爷未必有资格戴的宝石顶 和珅有十多个翻开清嘉庆朝的《查办和珅案》,第一份就是嘉庆皇帝的上谕,时间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九,即公历2月13日,和珅极其同党福长安被革职拿下,交付刑部。

4.当时在京城的家产已经在查抄过程中。嘉庆的谕旨特意嘱咐,除了清查京师财产外,还要清查热河寓所,此处可能存贮了和珅的一些重要物件,查抄执行人为热河总管书鲁、姚良。

5.此外,嘉庆还想到了河北蓟州。因为和珅在京城的府邸已经向皇家的标准看齐,生宅如此,阴宅的规格恐怕也会跟上。

6.和珅在蓟州修建的豪华坟墓,也的确是向皇家标准看齐的,当地百姓私下里称他的坟墓为“和陵”,除了皇家,谁敢将自家坟地称为“陵”,这个在古代叫“僭越”。

7.所以,嘉庆在谕旨里称和珅“僭妄逾制”。嘉庆甚至疑心和珅在墓地隐藏了部分家产和财物,“即在彼藏匿寄顿亦所不免”,并占用了民田,于是他在谕旨里命令将和珅坟墓的图纸交上来,自己亲自审看。

8.具体执行人则为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正月初十,查抄家产有了第一批结果。正月十一,嘉庆宣告了和珅的罪状,其中提到查抄的结果——其住所的楠木房屋的多宝阁等式样系模仿寿宁宫的,臣子仿制皇家的宫殿,这是严重的“僭越”。

9.和珅何以能仿制寿宁宫?到五月初五,内务府的折子公布了调查结果,原来系和珅家奴刘全和呼什图擅入寿宁宫取样,制作立体模型,这种模型叫做“烫样”。

10.寿宁宫太监萧得禄、阎进喜等对和珅家奴“擅行放入”,因此罚钱粮二年。其次,和珅府邸内的花园建筑样式,居然和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蓬岛瑶台毫无二致,又是“僭越”。

11.具体财物则有: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皇家大内“多数倍”,有宝石顶十余个。才十多个,不算多吧?这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宝石顶,即是宝石做成的顶子,清朝官员帽子顶上的帽珠。

12.在清朝,一品官用珊瑚顶,宝石顶的级别在珊瑚顶之上,是王爷戴的,但不是所有王爷都有这个规格,只有“入八分”王爷才有资格戴宝石顶,而“入八分”是一种高规格待遇。

13.这么稀奇的玩意,和珅根本没资格配备,“并非伊(他)应戴之物”,但家里居然有十多顶,真是作死的节奏。另有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而且是大内所没有的。

14.至于具体金银数目,到正月十一日这天,还没有正式统计,尚未抄查完毕就有几百万两之多了。具体财产数额在和珅赐死后第二天才有统计上报负责清查和珅在京城财产的是肃亲王永锡等人。

15.正月十三,和珅被赐死,当时有党羽福长安陪杀;正月十五,永锡等汇报第二批查抄结果;正月十六,嘉庆将和珅的罪状具体为二十条,其中涉及到财物的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条。

16.除了之前说过的珍珠手串、宝石顶之外,增加的有:家内银两和衣物等价值超一千万两;夹墙内藏有黄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内藏有黄金六千多两;地窖内藏有银子两百多万两;房产商铺方面,京城、通州、蓟州等地有当铺、钱店,资本估计十多万两白银,嘉庆批其“与小民争利”。

17.查抄还涉及到家奴,其家奴刘全资产也达到二十多万两白银,并有大珍珠手串。这还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不够具体详实,清查工作到正月二十二,才开始有清晰的眉目。

18.肃亲王永锡和绵懿、永来等人上奏在京城海甸查抄和珅花园的结果,这就比较吓人了。和珅花园内有房屋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不过都是合法的——乾隆御赐,“系奉旨恩赏”。

19.至于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那里,就免查了。清查和珅陵墓的工作也有了眉目,军机处在正月二十六的折子上写明:和珅坟墓图纸上标明,其外围墙长达二百丈,其内围墙长达一百三十丈,而清朝规定,亲王的坟墓围墙长度不得超过一百丈。

20.尤其过分的是,还设有隧道,这可是皇陵的规格。其门称为“宫门”,其房屋又称为“殿”,军机处大臣认为这种僭越举动“实为从来罕见,罪不容诛”。

21.正月二十九,内务府又汇报新的查抄结果,这一回更具体了:二两平纹银96万两,杂色元宝银68万两,色银1374095两3钱3分,以上统计为银子3014095两3钱3分,概数为三百多万两。

22.到二月三十,又查出和珅在文安县等地的田庄积存米麦谷豆杂粮11065石,清朝的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60公斤,就地散发给当地遭水灾的灾民。

23.三月二十八,定恭亲王绵恩等人上奏,对和珅家的金银再做了一个确定:二两平金33551两,银3014095两3钱3分,同时确定有当铺12家。

24.对和珅房产地产的清查是从正月初八开始的,至三月二十八,初步审计结果是:有收租房屋1001间半,收租田产1266顷35亩4分4厘,而一顷相当于如今的一百市亩,合十二万多亩。

25.而清朝档案中的和珅家产和薛福成《庸庵全集》的记录是有很大出入的,《庸庵全集》记录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产有: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

26.档案里的房屋数量,将府邸所有与出租房相加,不过2000来间,田地1266顷,黄金三万多两,银子三百多万两,远不如薛福成所记。

27.至于大金元宝和小银元宝,嘉庆的谕旨和内务府、军机处的文件里没有,《清稗类钞》第三册的《和珅狱事》则有和珅的口供:“至于银子约有数十万,一时记不起数目,实无千两一锭的元宝。

28.”嘉庆当时的估值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后人的统计估计也是小说的成分多,史实的成分少。其实,对于和珅家产的估值可能是有很大弹性的。

29.如今的推测无非就是:当时嘉庆的统计数字是官方数字,另有一份清单,既保存在宫廷里,也保存在民间的想象里,渐渐地变成一个神话。

30.谜团为何不审查和珅的四个美女管家在和珅被赐死三个多月后的四月二十五,嘉庆皇帝又出了一份“上谕”,训斥批评当时的内阁学士兼副都统萨彬图。

31.所为何事呢?原来,大家都觉得公布的和珅贪污的财产太少了,难以服众,萨彬图就屡次上奏,认为“和珅财产甚多,断不止查出之数”,他建议再派大臣严查,因为萨彬图根据道听途说,认定和珅家里有四个掌管金银内账的使女,即四个美女管家,应该交付慎刑司审问。

32.萨彬图的态度让嘉庆很恼火,他说萨彬图此举是“越俎”,“愚昧无知”,你本来不是查抄官员,干嘛咸吃萝卜淡操心?

33.嘉庆不想让和珅案再蔓延下去,到此为止就行了。萨彬图认为和珅还有海量财宝藏在宅子里,内务府、步军统领官员审查不用心,要进宅子挖宝,要继续审。

34.嘉庆气不打一处来,说:你萨彬图难道想要一个官员审四个女子吗?“欲以一人独讯数女子”,而且还想要朕亲自审讯才放心吗?

35.尤其离谱的是,和珅的宅子已经分配给庆郡王永璘,花园已经赏给亲王永瑆,难道还叫人拿着铲子锄头去二位王爷家里掘地挖宝不成?

36.嘉庆倒是说出了他的本意:“意存取巧。”萨彬图被骂得狗血淋头,嘉庆最后说:对你这种臣子,“朕断不用”。

五.将相和的故事人人皆知,管鲍之交为人称道,他们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

1.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3.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4.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5.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6.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7.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ps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开设妓院的鼻祖哦蔺相如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8.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 廉颇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

9.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而未达到低洼大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10.”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

11.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廉颇卸职与三个村名话说赵王误中秦国反间之计,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替代廉颇。

12.廉颇告诉赵括:“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并以“守势图”相托。不料赵括却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交出帅印,离开大营,骑马驰奔,要回邯郸。

13.路过一村,百姓跪拜,这才发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觉得自己已经卸职,无披挂必要,便把这三件东西脱在这里,人们为怀念这件事便把这个村叫三甲村。

14. 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骄傲自大,轻敌麻痹,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赵军战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四十万生灵乃赵国元气。

15.。。。。。,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发来诏书催他回朝,这才哀叹一声离去。

16.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虽然诏书催发,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拦路乞留。百姓为啥能认出他来,除了廉颇的白发白须外,最显著的就是他骑的那匹体格高大,浑身雪白的玉兔赛风驹。

17.廉颇为了摆脱窘境,经一村时,忍痛换掉了他的宝马良驹,百姓就把这个村叫换马村。赵军运沙民间传说地名故事。

18.相传战国时,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兵。一日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

19.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

20.秦兵见赵军粮积如山,不敢轻易来犯,直到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秦军来起运粮食时,才发现仓中装的全是黄沙。

21.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称营防岭。今存“廉颇屯”址。义士谏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相传战国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反奸之计,起用赵括帅,替代廉颇。

22.赵赴任后轻率出击。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向赵进谏,赵不听,反扔掉谏书,把众义士轰出。当赵括率兵出击时,史正等义士又冒死拦路进谏,并斥责赵括有头无脑,要赵军或回营固守或从他们身上踏过。

23.赵括怒,拔剑尽斩义士,后人于拦路进谏处立“八义士谏赵处”石碑,改村名为“八义镇”,今属长治县。秦筑空仓民间传说地名故事。

24.高平米山正西有座山岭叫老马岭。相传战国时秦国为进攻赵国之长平曾屯兵于此。秦军副帅王龅为一篓油水饺一篓油水饺是河北邯郸赵国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相传创制人王一香早年与父在赵国南门外开一肉包铺店。

25.有一天,赵国大将廉颇武灵丛台点兵路过南门外时,遥远闻着肉包香味,廉颇闻着香味赶到肉包铺店,见食客尝在嘴里,赢得了食客的好评,生意大为单位很好。

26.当廉颇购买包子时,包子已卖完。廉颇说到:“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儿说:“那是生的,还得蒸。”廉颇说:“那得几个时辰?

27.”王小儿说:“不到一个时辰。”廉颇一听心急了,就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到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漂起来了。

28.王小儿一听是廉颇大将军就毛了,赶紧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从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为“一口油”水包馆,生意更加红火。

29. 李氏后人继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丰富,包裹馅心,吃时流油,后在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传至至今。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